開欄語:在世界貿易日益自由化的今天,中國對外貿易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國際化對中國企業來說,不僅僅意味著權利以及實惠,更意味著義務及承諾。我刊從本期開始,設立“跨國商務”欄目,希望幫助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對國際商業運作框架內的各種措施有所了解。
近年來,保障措施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隨著世界貿易日益自由化,某種程度上貿易保護主義又有抬頭的趨勢。1994年及烏拉圭回合談判前,不少國家更偏愛采用“灰色區域”性質的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其國內市場,比如借助于雙邊談判說服出口國自愿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等。而今,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日益嚴格禁止或限制類似措施,從而,使得保障措施這樣一種“合法化”的補救措施脫穎而出。
然而,這不意味各國可以任意濫用保障措施,世貿組織保障協議嚴格地限定了保障措施的實施條件,日內瓦爭端解決機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準司法機構,專家組及上訴機構保障措施程序中的調查結果及結論也越來越為各國所重視。尤其近日世貿組織的上訴機構對美國鋼鐵保障措施作出了最終裁決,確定美國鋼鐵保障措施違反了WTO規則,這是中國入世以來的第一宗提交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處斷的官司,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剛剛加入世貿組織的新成員來說,不論從實體上、還是在程序上都具有非同尋常的借鑒意義。
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6條,特定產品過渡性保障機制中規定,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12年內,如原產于中國的產品出口到任何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領土時,其增長數量和依據的條件對生產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生產商造成或威脅造成市場擾亂,經磋商不能達成一致協議,則受損害的WTO成員有權在防止或補救此種擾亂所必要的限度內,對來自中國的產品采取撤消減讓或實施限制措施。那么,在中國加入WTO后,世界貿易組織其他成員國可以在比較寬松的條件下,針對中國進口產品實施保障措施。該特別保障措施對中國的出口企業存在較大的潛在負面影響和不利因素,必須引起中國出口企業的高度重視和警覺。
保障措施只有在來自中國的產品進口到一成員國市場時數量快速增加,或在這種條件下對生產同類產品或直接競爭產品的國內生產者造成或威脅造成市場擾亂時,該受損害的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有權在防止或補救此種市場擾亂所必要的限度內,對來自中國的產品采取撤消減讓或實施限制措施。“市場擾亂”與實際“嚴重損害”的概念相差甚遠,這說明在實際損害的初期階段,該受損害的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只要簡單證明進口對其國內市場價格造成影響,就有權對中國實施保障措施。
如中國或任一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采取的防止或補救市場擾亂的行動(即臨時或最終保障措施),在其他成員國領土內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貿易轉移”,該成員國可請求與中國或有關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進行磋商,此類磋商應在向保障措施委員會發出通知后30日內舉行,如在通知后60日內未能達成協議,則請求進行磋商的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在防止或補救此類貿易轉移的限度內,有權針對有關產品撤銷減讓或限制中國的進口。此種行為應立即通知保障委員會。在確定貿易轉移時需要考慮諸多客觀因素,如來自中國的進口在成員國內所占的實際或迫近的市場份額,造成貿易轉移行為的性質或范圍,因所實施的措施而使來源于中國的進口實際增加或可能增加,成員國市場供需關系變化等因素。
特別的保障措施僅可以在有必要防止或者補救市場擾亂的時限內被使用。最終措施不得超過4年(除非被延長),臨時性措施的期限則為200天。貿易轉移措施必須在由一成員國針對來自中國的進口采取的措施到期后30天終止。
需要提請注意的是,第一例由歐盟啟動的特別保障措施始于2003年7月,這一程序針對的是從中國進口的柑橘罐頭。此程序目前還懸而未決。然而,該特別保障措施的調查對詮釋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6條無疑將提供有益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