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4年4月發表了《合作伙伴及競爭對手》(Partners and Competitors)的長篇研究報告,就如何發展美中經濟關系向美國政府提出建議。本文節選自該報告第三部分“結論及建議”
美國和中國進入了一個雙方經濟關系全新和復雜的時代。二戰以來,美國首次發現,不是朋友也非盟友的中國是其一個主要的商貿伙伴。
經濟的復雜性隨處可見。一方面,由于成為美國的出口平臺,中國自身已成為有著巨大潛力的有益市場。中國將可能繼續擁有美國商業和投資者在此進行交易的極大經濟機遇。另一方面,中美經濟關系引發了一系列的難題。失業問題、人民幣升值問題、中國遵守WTO的報告和越來越多的貿易糾紛問題,這些都引發了越來越多的困難。
美國還擔心中國的人權問題及其政治體系的性質。然而,近年來在中美關系之間產生的信譽和穩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減輕了一些上述的焦慮,并在政治問題和安全問題上強化了雙方的穩固關系。
日益復雜的中美關系同樣在美國大選年有了新的演變,則是進一步復雜化了。工作機會的得失問題、制造業和服務業崗位的外包問題、經濟政策問題及貿易競爭問題,都將是今年總統競選所關注的重點。而中美經濟關系成為競選討論的目標也極為可能。
在中美經濟關系、貿易關系和金融關系往新的和更復雜的時代過渡的時期,雙方都需要更明確的政策導向來進一步鞏固相互的經濟利益,加強長時期更穩定的全方位關系。如果雙方都未能意識到順利、穩固地改善經濟關系帶來的潛在收益,一個發展中美關系新時代的良機可能就此喪失。
考慮到上述因素,更為廣闊的政策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明了美中經濟關系的復雜性,將這些關系放在更廣泛的議題中來考慮,避免將經濟和貿易爭端政治化;
——認識到中國的經濟政策對全球和對亞太地區的影響,并對此做出回應;
——清楚地表達雙方國內關注的問題的本質內容;
——保持和深化高層交往,提升交往的層次,重點解決關鍵議題;
——強調中國必須遵守WTO和其他國際組織的規范和約定,避免只局限于雙邊爭端;
——對于中國的“良好表現”,要加大公共的和私人的支持。
貝茨·吉爾博士是研究東亞特別是中國問題的專家,現在主持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費和中國研究講座”。 休·安妮·蔡是他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