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培育著更多有效率的公司、更健康的銀行、更健碩的服務業和更大的消費基礎
印度在2003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長率為10.4%,這實在令人激動。這使得人們預計印度將成為第二個中國,甚至人們還期望得更多。印度現在看起來比中國的情況要好很多。較之中國以及其他東亞國家的發展戰略而言,印度的發展模式預示著擁有更穩定、更持續的擴張和對投資者更豐厚的回報。最終,印度將在經濟增長和人均產出上超過中國。
卓越的公司業績
出眾的公司業績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印度近來的成功。根據JP摩根的調查報告,印度的上市公司在資產凈值上獲得了比香港、新加坡、韓國、臺灣、日本、馬來西亞的同等公司和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更高的利潤。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公司同時獲得了較高的資產凈值利潤率和全亞洲最低的資產負債率,這使印度的贏利能力更顯突出。
根據亞洲的標準,印度的經濟增長已使投資者獲取了非同尋常的財富收益。而東亞模式的經濟雖然得到增長,卻未獲得相應的利潤,因此這個地區的股市的增長遠遠落后于GDP的增長。從1990年到2002年,東亞名義GDP的增長要比其股票指數的增長平均高出236個百分點(不含中國,1990年中國還沒有相當規模的股票交易所)。由于擁有優秀公司的利潤支持,印度的這個差距僅為96個百分點。只有香港的差距比它更小。
與中國和其他高經濟增長的國家相比,印度政府幾乎沒有在近來的增長上發揮任何作用。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的政府用削減稅收、指導貸款和隱性政府援助的方式來支持其喜歡的行業。而在印度,政府幾乎沒有對任何企業表現出優待。政府加在所有公司上的擔子都是相同的。最近,它幫助行業的方式是更少地索取,而不是給企業以優惠條件。讓企業私有化和縮小國家對經濟干預的范圍,而非指導性的產業政策,這就是印度政府對印度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
穩定的國內需求
印度不需要它的國民太過節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高增長國家的國民儲蓄一般都超過了GDP的40%,而中國的儲蓄率去年達到GDP的44%。印度更適度的20%-25%的比率使工人們享受到他們更多的勞動成果,這個比率也用穩定的消費作為增長動力來取代變化莫測的出口需求。
更適度的儲蓄減小了(其他國家那種)過度投資所帶來的不穩定性。在號稱“四小龍”的國家當中,在賺錢的年份中投資額超過GDP的40%,而中國去年的投資額為42%。在印度,這個數字僅在20%-25%之間波動,與國民儲蓄的比率相符。
從政府的指揮中解脫開來,印度經濟已成為一個適當而不尋常的結構。而中國、韓國和日本的政府政策把制造業推到了最前線。服務業在大多數的東亞國家里仍保持不發達的狀態。在印度,計算機編程、后臺外包業務和呼叫中心等行業迅速發展起來,這有部分原因是由于官方政策未把資金轉移給制造商們。印度在萌芽中的服務業使其經濟在新興市場中變得獨特起來。沒有一個國家能以印度的發展水準來促進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服務業;當然,旅游行業和洗錢除外。
所有這些聽起來應當感到并不陌生。低投資額和低儲蓄利率,公平的政府以及高利潤的公司,這些也都是美國經濟的特征。印度的方法是學習了成功的美國模式,而非失敗的日本模式。
印度的發展模式可能再也不會產生在如同“四小龍”國家和中國在它們的全盛時期記錄的多年來兩位數GDP的增長。定價過低的資本使得投資壓力過大,這加速了經濟的增長。更低的投資額和儲蓄利率將限制印度的發展。
然而,印度模式應比中國采納的典型的東亞戰略更具持久性。印度正培育著更多有效率的公司、更健康的銀行、更健碩的服務業和更大的消費基礎。中國贏得了短跑,而印度則為馬拉松長跑做著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