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春季,古人特別注重一個“捂”字,再三提醒人們初春時節必須捂衣緊懷、御風擋雨、防寒保暖,以免因防護不當而造成機體免疫力下降,讓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引發疾病。
尤其是年老體弱者,這時更應注意身體的保暖,適當地多穿點衣服。因為老年人特別是老年女性,對外界氣候變化十分敏感,如寒潮來臨、氣溫波動、大風大霧、陰雨天氣時,機體都會出現明顯的不適或病情加重。所以,氣候異常對老年人健康的危害要比一般人群大。
春季的日平均氣溫一般都在22攝氏度以下,早晚時的氣溫更低,人們外出時可準備一件薄外套或毛衣;當室內外溫差較大時,還應及時根據溫度的變化增減衣服。
人們常說“一年之計在于春”,這是因為春季位于四季之首,大地復蘇,萬物升發,是各種生物生長發育最為迅速的時期。此時人的食欲旺盛,吸收良好,而且隨著氣溫的逐漸增高,各種食品開始大量上市,美味佳肴十分豐富,因而春季歷來是人們飲食的旺季。人們正可借此大好機會以藥膳食療,或補益正氣、提高和強化自身的免疫功能,或驅邪外出、預防和抵御致病微生物的侵襲。但中醫認為:春季食療宜選用辛甘微溫食物,因為辛甘之品多數氣味芳香穿透力較強,不僅能發散陽氣有助升發、促進氣血流通,尚可疏肝、醒脾、溫肺,驅邪外出。
春季養生的重點應放在調補肝、脾、肺三臟,常用的食療藥膳補益方有清蒸菜鴨、枸杞銀耳羹、荸薺蘿卜汁、蟲草山藥煮牛肉、扁豆粥等。春季食療除了養生以外,還常常直接用于各種疾病的防治,如魚腥草(側耳根)、馬齒莧、馬蘭頭、薺菜等能清熱解毒、消炎殺菌,食用后可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炎、肺炎、咽喉炎、支氣管炎等產生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春季多風,若身體長時期或經常處于風口之處,空氣的頻繁流動可使人的體溫降低、能量損耗增加,從而導致機體免疫和體溫調節功能異常,誘發疾病。因此,在中國建筑風水學中一直非常強調“藏風聚水”的生態學意義。特別是春季風較大,若為了人體的健康,需要加強空氣流通時,可以稍稍開啟門窗,但不宜同時對開以免風速過大;即便需要開大門窗時,人也不能直接站在或坐于風速較大的空氣直線對流的路徑之中。春季霧多,起霧時一般都在清晨或傍晚冷熱交替時,正值人們外出鍛煉或上下班之際,由于云霧較低,霧中又含有許多有害物質,倘若身在室外,這些都非常容易經皮膚和呼吸道吸收至身體內部,對人的健康十分不利。所以,當春霧來臨時,需及時關閉門窗呆在室內,等霧散盡后方可外出活動。
春季氣候回暖氣壓降低,人體外周血管擴張,體表及皮膚的供血量增加,致使供給大腦的血液和氧氣相對減少,神經細胞興奮性降低,注意力減弱、精神難以集中、思維反應遲鈍、軀體疲勞、倦怠欲睡。再者,春季因太陽直射點逐步北移,白晝變長黑夜縮短,生物節律處于調整時期,因而經常會出現無精打采、昏昏沉沉的“春困”現象。所以,適當的運動,既有助于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改善大腦皮層的活動,又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使人精神振奮、心曠神怡。
農歷春分、清明前后,冷暖氣團來回交織,氣候變幻莫測。中醫理論認為:這時多為重病宿疾發展轉變較為關鍵的時刻,各種疾病常會在這一時期復發或加重,甚至突變,因而慢性病患者和年老體弱者,春季外出行走運動宜近不宜遠,以免病情變化措手不及。其次,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每年的春季都是各種傳染性疾病的多發期。因而在外出時,不宜前往那些人多嘈雜、環境臟亂的公共場所,以及疾病正在流行的區域。尤其是老人、兒童、慢性病患者,因機體自身的抵抗力較弱,屬于疾病的易感人群,更不宜貿然外出。
春季風大、雨密、霧多,人們行走時應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肢體裸露部分不宜過大,不要頂風冒雨前進;行走過程中切忌在濕漉漉的草地、冰涼的石板上隨處躺臥休息,以防受寒誘發疾病。行走的速度應緩慢均勻、逐步增加,行走前應做8~10分鐘的準備活動,讓軀體關節肌肉放松后再上路行走;每天運動量應合理安排,因為運動量一旦超過身體的負擔,就很容易引起機體的疲勞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