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都具有兩重性,即治療作用和不良反應。凡是藥物被使用后所產生的與用藥目的相左或給病人帶來的負面作用都叫藥物的不良反應。近年來,由于用藥現象的增多,藥物的不良反應也就越來越嚴重。特別值得重視的是,由于許多人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認識有偏差,使它給人們帶來的損害也越來越大。因此正確地認識藥物的不良反應就顯得十分重要。那么人們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認識有哪些偏差呢?
偏差1:只有假冒偽劣藥品才會有不良反應。由于醫學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許多藥品的不良反應在藥品審批時,并沒有清楚的結論和說明。即使是按照說明和常規用量使用那些經過嚴格審批的藥品,有時仍會發生不良反應。有些不良反應甚至是原來未知的、嚴重的不良反應。
偏差2:價格昂貴的藥品不會有不良反應。藥品的價格取決于藥品研制過程中的花費及生產成本等因素。藥品的安全性則取決于藥品不良反應的程度和治病效果。它們是互不相關的兩回事。因此,不能認為價格貴的藥品用起來就沒有不良反應。
偏差3:新藥比老藥用起來更有效。總的來說,新藥必須證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國家才會批準上市。但老藥的優點也不能抹煞。一般的老藥,在應用多年后,人們對它的性能掌握得比較準確,對它的副作用也了解的比較多,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老藥用起來比新藥更安全。
偏差4:非處方藥不會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非處方藥總的來說不良反應比較少,比較輕,但這也不是絕對的。有少數人在使用非處方藥時,也會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甚至是致命的不良反應。如抗感冒的復方制劑常含有撲熱息痛、阿斯匹林、雙氯芬酸、布洛芬、撲爾敏、苯海拉明等成分。這些藥物使用時可使一些人發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那么由這些藥物成分合成的感冒藥,一些人用后當然也會出現不良反應。如服用感冒通后,有少數人特別是兒童易出現血尿。
偏差5:藥品使用說明書中列舉的不良反應少,或者不列舉不良反應的藥就是好藥。目前,國際上包括我國對于藥品的不良反應在說明書中應該怎樣寫,及其寫的詳細程度,尚無統一規定。也就是說藥品說明書中對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寫得少的,實際上發生的不良反應不一定少。所以不能完全用藥品說明書來判斷藥品的不良反應情況及藥品的優劣。
偏差6:中藥比西藥的不良反應少。使用中藥講究辨證論治,合理組方,一人一方,隨癥加減。有時還講究使用地道的藥材和正規的制藥方法。如果按正規的要求使用中藥,則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的出現。但是所有的中藥對于不同的使用者來說都會有不同的反應,其中有些反應就屬于不良反應。如果中藥方的組方不合理或中藥材有質量問題,或者使用某種中藥的時間過長,用量過大等都會出現不良反應。
偏差7:滋補藥不會引起不良反應。滋補藥也是藥,因使用者的情況不同,使用的方法和用量不同往往也會出現不良反應。如果不按使用的規定濫用補藥,則更易出現不良反應。
偏差8:維生素和礦物質類藥物沒有不良反應。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類藥物也必須掌握其適應癥,并按照規定的用法用量服用,否則同樣會引起不良反應,甚至使人致殘,致死。如長期、大劑量服用維生素A、維生素D,可引起發熱、腹瀉等中毒反應。大劑量靜脈注射維生素C可引起靜脈炎、靜脈血栓等不良反應。許多人服用維生素、礦物質類藥物的同時還服用其他藥物,這就更應警惕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