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性溫、味甘微苦,具有補氣、固脫、安神、生津、止渴等功效。它是一味名貴的中藥和補品。但是,人參也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下列病人,不宜服用人參:
一、患感冒的人不宜服用人參
當病人受到風邪、寒邪的侵襲后,即可出現發熱、鼻塞、流涕、頭痛等傷風感冒的癥狀。對感冒患者的治療,應以祛邪外出、疏風解表為主。人參有補氣的作用,如果感冒的病人服用人參,人參可使蘊于其體內的風邪不得外泄,使病情加重。
二、患膽囊炎、膽石癥、急性肝炎的人不宜服用人參
中醫認為,急性膽囊炎、膽石癥、急性肝炎等疾病與病人的肝膽濕熱蘊阻氣機不暢有關,屬實癥。這類病人表現為脅痛不適、脘腹脹滿、口苦泛酸等。病情嚴重者可出現目黃、身黃、尿黃等癥狀。治療此類病人應以清熱利濕、理氣導滯為主。人參有助濕生熱的作用,故如果這類病人服用人參,可使其病情加重。
三、患急性胃腸炎的人不宜服用人參
中醫認為,急性胃腸炎與病人感受外邪、飲食不慎有關。治療這類病人,應以驅邪外出、消食導滯、和胃清腸為主。而人參具有溫補作用,它對急性胃腸炎的患者起不到驅邪、和胃、清腸的作用。
四、患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竇炎的人不宜服用人參
患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或急性胃竇炎的病人均可出現嘔血或黑便的現象。中醫認為,嘔血或黑便與病人胃內血熱妄行有關。治療這類病人應以涼血止血為主。人參有補氣的作用,它可使這類病人的病情加重。
五、患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的人不宜服用人參
中醫認為,支氣管擴張、肺結核這兩種病癥是由病人肺陰虧損、虛火旺盛所致。其臨床表現是:咳喘、氣短、口干、咽癢、潮熱及痰中帶血等。對此類病人的治療,應以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為主。人參性溫補氣,它會使這類病人肺陰更虛、虛火更旺、病情加重。
六、高血壓病人不宜服用人參
中醫認為,高血壓病與患者肝陽亢盛、肝火上揚有關。這類病人多有眩暈、目赤、耳鳴、耳聾、口苦、急躁、易怒等癥狀。治療高血壓病,應以平肝潛陽、清泄肝火為主。人參具有溫補的作用,它可使高血壓病人的肝火更加旺盛,故此類病人不宜服用人參。
七、患有免疫系統疾病的人不宜服用人參
免疫系統疾病包括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硬皮病等,屬于中醫的“痹癥”范疇。中醫認為,患免疫系統疾病的人,多存在陰虛火旺的癥候,故這類病人不宜服用人參。
八、孕婦不宜服用人參
孕婦應食性味偏涼的食物和藥物。如果孕婦服用人參,人參的成分可以通過孕婦的血液被輸送到胎兒體內,易增“胎火”,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
九、14歲以下的小兒不易服用人參
中醫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其“陰常不足”“陽常有余”。人參性溫,有補陽氣的作用。并且,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人參可促進性腺的發育,使小兒早熟。故14歲以下的小兒應忌用人參。
另外,人參具有安神的功效。可以用它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等病癥。但部分病人服用人參后,可出現精神興奮的癥狀,加重失眠。因此,服用人參,應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