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美國的難題——巨大的貿易逆差以及就業機會的流失,并沒有讓歐洲大陸頭疼
歐盟與中國的貿易赤字在增長。隨著歐元走強,很容易聯想到這樣的場景:歐洲人購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的中國制造商品,認識到美國的中國綜合癥——一個危險混亂的貿易關系以及對一個搶走制造業就業機會國家的依賴。
但是在歐洲,很難找到對中國經濟強大的嚴重憂慮。當意大利經濟和財政部長朱利奧·特雷蒙蒂最近抱怨歐洲對中國產品的開放是“自取滅亡”時,其他歐洲領導人并不感冒。
歐洲人有理由如此自信。的確,在去年的前10個月里,12個歐元區國家從中國進口的貨物比它們出口到中國的貨物多出380億美元。但是,和美國有著龐大的貿易缺口不同,歐元區在整個世界貿易中有63億美元的盈余。就此而論,同中國的赤字似乎不具有多大的威脅性。
滿足要求
再者,一些歐洲大公司正在出口大量商品到中國。去年前10個月,歐盟向中國出售的貨物和服務高達410億美元,差不多是同時期美國對中國出口的2倍。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對基礎設施的需求量很大,這可是歐洲公司的強項。德國的西門子承擔了中國電信系統工程,還向中國銷售用于水壩、發電站、鐵路工程的設備;瑞士瑞典共有的ABB公司給中國供應鋼鐵、石化產品;法國的水利公司Suez and Veolia Environment贏得了數十億美元的供水和污水處理合同。
中國的大量需求仍舊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德國商業協會預測在可見的未來, 德國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將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在貿易增長的同時,歐洲對中國的投資——從汽車到化妝品,也在增長。在中國汽車行業中占統治地位的大眾汽車公司說,在接下來的四年里,它會投資76億美元以擴大生產。巴黎的歐萊雅在中國有3家化妝品生產廠。“我們滿懷雄心壯志,”歐萊雅亞洲總裁表示道。去年歐萊雅在中國的銷售增長了69%,達到2億美元。
中國制造對歐洲公司以及歐洲人飯碗的影響又如何呢?很早以前,歐洲人就把大部分對勞動力要求低的工作轉移到了土耳其、北美以及東歐。現在,那些地區倒是有被中國搶去就業機會的危險。但是,中國為降低成本而把生產移向歐洲邊緣也使它們受益。位于上海的一家電視機制造商就在考慮在東歐生產部分零件以減少運輸成本和運往歐盟的電視機的關稅。
沃爾瑪影響
大量中國進口產品對美國的沖擊比歐洲大一些還有一個原因。相對2002年歐盟對中國投資的38億美元,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多得多——達到54億美元。但是,更多的美國公司是投錢到生產廉價的消費品行業。而這些消費品又會被運回美國,由大型零售連鎖店銷售。沃爾瑪去年就從中國進口了120億美元的貨物。對相對分散的歐洲零售渠道來說,中國制造要獨占鰲頭不是那么容易。漫步在巴黎郊區的購物中心Les Quatre Tomps,你可以找到來自中國的衣服,也可以找到許多來自越南、突尼斯以及土耳其的衣物。
當然,有一些歐洲產業也受到中國制造的強烈攻擊。像意大利有著悠久歷史的紡織業在越來越多的服裝生產商從中國購買羊毛、羊絨的背景下正在為生存而戰。“我們意大利人早些時候去了中國,帶給他們我們的方法,賣給他們機器——現在中國像是一個長大的孩子,不再需要你,”意大利科摩紡織品生產商Serikos的總裁悲嘆道。
但是就這一點來說,也有人把劣勢轉為優勢,Pisani就說他現在從中國進口絲和人工合成材料,用意大利傳統的技術生產出布料,再把布料賣給服裝生產公司。他甚至還把布料賣給中國顧客,他的客戶中3%是中國人。在全球貿易游戲中,中國是一個新的重量級角色,對靈活的玩家來說,仍有充足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