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注、根植于光領域的Canon與“光”密不可分,無論掃描、復印、打印,也無論是照相、攝像……宗宗業務,她都在真實地刻畫光劃過的痕跡,忠實地追隨和記錄光征服過的瞬間。刻畫“光”多了,她自己似乎也變成了光,橫掃生活的每個角落,帶來燦爛、自信、真實,帶來勃勃無限的生機……細細研讀佳能,她究竟有怎樣的品牌性格?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曾有一段張無忌現場學太極劍法的特殊描寫,我也常“東施效顰”那種“無招勝有招”的境界,每次要交品牌作業時,都把曾經寫品牌的思路拋到九霄云外,任各種怪想信馬由韁開去。所以,當我滿腦子“佳能”卻無處著筆時,在夢與醒的黑夜,忽然冒出了“鏡子”這個詞,顯然,結果是大家看到了這個標題。

平面鏡——本真
我們知道,平面鏡要本真,真實地映射每一個放在她面前的物品,才會贏得人們的喜愛、成為生活的普及品。對自己的映像功能有足夠自信的平面鏡才能給人以自信,當《亂世佳人》那位女主角思嘉在穿衣鏡前看到自己絕色之姿時,那份自信是平面鏡給她的。
本真、普及、自信是平面鏡的屬性。而佳能呢?象平面鏡一樣,有著它的各種屬性。表面上看,她是普及的、大眾化的,同時,她又是時尚、精巧的,她浸潤了生活的每個角落,她贏得了世界的喜愛;她自信、面帶微笑,一如充滿魅力的生動女人。而這些,源自她的本真,源自她真實捕捉生活每個瞬間的能力。無論是旗下的影像器材,還是打印機、復印機,如果無法在光照射下克隆出“成像體”,如果無法“讓生活的真實更生動”(佳能在中關村的廣告詞),市場會裁決她下崗。
如果說,信仰佛教的佳能創始人用日文“觀音”(Kwanon)命名佳能第一批產品時,還曾帶一點希求天助的意味,那么隨后改名為Canon、并以此命名企業和旗下所有多元化產品的行為,顯然透出了她覬覦“名遍各地、做世界級巨擎”的野心。從各條產品線到各區域,從日本、美洲到歐洲、中國,Canon品牌追隨者也由過去的照相機消費群體拓展到復印機、打印機等辦公一族的普遍青睞。我們知道“Canon”是個普通而容易記住的英文單詞,在全世界有著同樣的讀音,在英文中含有“規范”和“標準”之意,“泛眾和普及”的意思彰顯無疑。當然,對于追求精確度的精密工業而言,這也可理解為佳能要做行業領袖的野心。
野心的背后,你絕不能否認佳能這般的自信:為第一架觀音相機的誕生,在1934年的《朝日相機》雜志上,佳能打出了“伊號潛水艇、92式飛機、觀音照相機,都是世界第一”的廣告;數字時代的來臨讓佳能將大量研發重心轉向核心部件和未來科技,佳能的研發人員驕傲地宣稱,“我們正在開發的是10年后的產品”……

反光鏡——“共生”
她也像一面反光鏡,只要改變一定的角度,就能把光芒反射到任何角落,為社會、為全球做出新的貢獻,被反射的光所到之處,便有了“成本管理、共生”這些豐富的“社會營養”。
佳能早在九十年代就提出了“共生”的理念,倡導為大眾利益而促成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理解,和諧相處,力爭讓每一個人因此而能享受到地球的饋贈。當然作為一個企業影響力有限,但“從我做起”的倡導和實際行動至少為她贏得了國際聲譽和巨大市場的籌碼。除了盡可能的環保措施,佳能還是最早開始“清潔地球運動”(對廢舊墨盒回收和再利用)的全球品牌。與“環境共夢”往往需要付出高額的成本。很多人都知道,每回收一個暗盒,佳能要向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自然保護組織提供1美元的捐助,并且回收比生產暗盒的成本還要高,但佳能樂此不疲。她也常舉辦、參與各類型的贊助活動,謀求與海外環境的共生。比如,佳能設有專門的對政府關系的部門,為了達成和中國政府的順暢溝通,著眼未來在中國的政府關系,佳能已連續3年贊助國家行政學院的學生們——這些未來的政府人員——去日本學習訪問、研修……
佳能是“共生”理念忠實的實踐者和贏家,佳能在全球開展的“共生”行動帶來的光芒和國際影響被反射到全球,顯然也影響周邊的環境,或許也會影響一大批知名企業。加拿大國會議員渤·豪南說,“‘佳能’與‘關心全球生態’已成為同義詞”,這可謂“共生”哲學在異國贏得的極高認同。
我常常覺得,企業與環境之間的博奕,決不該是互相掠奪,或者彼此冷漠,否則只是兩敗俱傷,任何一種與環境的“同床異夢”都只是資源的內耗或外耗;互惠才能互利,這是二者最佳的均衡關系。縱覽國內外的各大知名企業,他們的發展大都經歷這幾個階段,首先是滿足自身的生存、發展,這時,經營者和職工之間利害休戚相關;第二階段,是盡相應的社會義務和責任;到了第三階段,企業并非把積累財富作為最高目標,“向社會乃至全球回贈”,成為他們關注的基本內容,這也便真正邁向與環境的共榮共生。“邵逸夫圖書館”在國內諸多高等學府可見足跡,而美國財富排行榜前列的品牌也常常名列募捐排行榜前列。
所謂“上善若水”,與各種資源、各類人群、各個區域形成魚水交融的共生關系,企業才能游刃有余,最大地減低消耗。這是企業發展的最高境界。盡管國內的大部分企業,在短暫的20多年的發展積累中還處于第一、第二階段,但也有一些企業開始了向第三階段的過渡。
當然,佳能這面反光鏡,還反射出其他很多亮點,比如,她的有效成本管理哲學,快樂工作企業文化……對于同處于東方文明,也都面臨著類似發展問題的很多國內企業而言,可資借鑒之處也頗多。
放大鏡——日本文化
當光線經過放大鏡的折射,匯聚在一倍焦距以內時,它折射出的虛像被放大了,一切更清晰可鑒,佳能就是這樣的放大鏡,而鏡子的折射作用,把她、甚至是她的每個毛細血管都細致入微地呈現在大家面前,她濃縮了一代日本企業的精神,也使我看到了日本文化最根基細胞的影子。
以“變革”為核心的明治維新,是近代日本文化的精髓,他的深遠影響在于悄無聲息的滲透到人的意識深處。比如,人們常說,美國善于創造,而日本善于模仿,造紙術不是日本發明的,但現在最好的國畫用紙卻是日本制造;第一臺照相器材誕生于德國,但如今日本的攝影器材紅遍全球……為何日本經濟能夠在二戰后迅速崛起?東芝、索尼、松下、佳能、理光、本田、豐田等眾多的品牌明星展露在世界品牌之林?而松下幸之助、豐田英二、井深大、盛田昭夫以及松下之道、索尼精神、佳能理念等管理哲學廣為流傳呢?如果只是單純的模仿似乎沒有多少競爭力,但當模仿中注入革新的科技因子,魅力之花便綻放了。佳能、NEC、日立、松下電器、索尼以及三菱電機六家日本企業在2002年美國專利排名中占據了大部分席位。這顯然也折射出日本企業根植于骨子里的“革新”信念。
專利最大的獲益者、CDMA技術標準的制定和行業壟斷者高通,位列專利之首的IBM等很多浪尖風頂的企業正在成為知識經濟下頂尖企業生存方式的典范。這正是革新的力量,革新意味著創造,意味著科技研發,意味著利潤遞增。
即使革新不是日本經濟復蘇、“秀于世界品牌之林”的最主要因素,至少也應該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這一點,在佳能身上昭然而示。自從1956年研制出與德國萊卡M3進行對抗的機種——V型照相機后,佳能每隔兩三個月就要推出“改良型”的產品,機身純平化的“IXY Digital”將2倍變焦鏡頭的體積縮小到只有1分錢幣大小,可以毫不費力地裝在衣服口袋或者挎包里,其他廠家更是無法模仿……技術上的革新自不必說,占百分之十以上的技術研發經費的高額投入令佳能連續十年穩列美國專利注冊數量前3甲。近2年佳能在美國的專利注冊件數僅次于IBM而居第2位。
正是憑借在各種產品領域里不斷的“革新”, Canon品牌保持著多年來始終如一的榮耀和輝煌,良性技術積淀讓佳能的研發“觸角”縱深延伸著,更讓Canon不斷煥發青春的多姿多彩,讓她新巧、新銳、新潮,讓她與時尚共舞。孕育“革新”的土壤,才開出充滿創造力、進取長盛的花朵。
魔鏡——一切皆有可能!
她似乎有電影《魔鏡》中那面鏡子的神奇魔法,沾上她的人都會被催眠,會斗志昂揚,堅定“Everything is 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品牌魅力吧。
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上,處于領先的位置,各國的產品進軍世界市場,首先就要在美國市場站穩腳跟。但進入美國市場之難如上青天,50年代,佳能名列美國7大照相機廠家排名第7,很多人根本沒聽說過Canon的名字,御手洗 (音同富)士夫還清楚地記得,初到美國時,出租車司機誤以為他就職于一家生產毛巾企業的Canonn。佳能曾因照相機滯銷而被迫關閉了駐紐約的辦事處,那時的他常常盯著當時美國著名的YASHIKA廣告牌,狠狠地暗自勵志,并憧憬著“早晚讓Canon在整個美國成為第一”的夢想。“有夢想就有一切”,佳能最終如愿找到了“憑借力”的“好風”。1955年,她和美國一家富有銷售經驗的貝爾哈威爾公司合作,向美國當局注冊分公司,以貝哈佳能的商標在美國市場上出售照相機。后來,首創的電動電子曝光照相機,在美國市場引起轟動而大展身手……而今日,她已經浸透了美國大陸。
“沒有一點精神是不行的”,人,尤其是奮斗中的人,需要勵志,企業更是如此,佳能斗志昂揚的精神,其實也是很多日本企業身上的共性,看當年索尼、松下等日本公司在美國市場取得的勝利,雖然方式各不相同,但顯然這種帶有民族熱情的勵志,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
讀罷本文,或許你已經明了這面魔鏡的諸般魔力,或許你又有了更多的生動聯想,再或許你找到了更好的解讀角度……現在,這些都不重要,如果佳能這面鏡子能帶給你眼前一亮的感覺,就如同走在湖邊,被波心漣漪的光刺入心里一樣,那是我微薄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