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海明 韋大開 李鳳發
廣西中草藥資源豐富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區,中草藥資源極其豐富。同時,廣西還擁有一片寬闊的海域,蘊藏著大量海洋藥物資源。資料統計,廣西有中草藥物種4623種,其中植物藥4064種、動物藥509種、礦物藥50種,中草藥物種數量排全國第二位。目前廣西擁有各類自然保護區60多個,占地面積17876.4平方公里,其中匯集了大量中草藥資源。如龍勝花坪、興安貓兒山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種類分別占林區植物種數的44%和33%。
廣西不僅藥種資源豐富,而且人工種植藥材也頗具規模,現有各種種植藥材的藥場2.8萬個,其中已形成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12個。全區種植藥材面積有52萬畝,約占全國栽培面積的1/5,年收購量曾達1800萬公斤,是全國四大藥材產區之一。
目前,廣西各市、縣基本上都設有中藥制藥廠,共137家,在全區已形成一個較大的企業群體。其中大中型中成藥工業企業11家,桂林三金藥業集團公司和廣西玉林制藥廠更被列入國家重點中藥企業50強。我國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中藥生產企業有107家,其中廣西有8家。廣西現能生產中成藥652個品種,保健藥品288個品種,其中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的272個,占總數的33.45%。
2000年全國單品種產值上億元的中藥產品有30多個,其中屬于廣西的就有西瓜霜潤喉片、金嗓子喉寶和膚陰潔3個品種。廣西的藥材生產、藥材加工、中成藥生產的規模都位居全國前列。2000年,廣西中成藥產值在全國排名第5位。廣西現有醫藥、藥材批發企業150多家,其中二級批發企業20家。
抱著“金山”討飯吃
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九五”期間廣西中成藥工業發展速度與全國相比明顯減慢。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中,全國中藥工業年均增長速度為19.93%,其中“八五”期間年均增長速度為17.74%,“九五”期間為22.16%。
雖然廣西近10年中藥工業年均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在“八五”期間年均增長速度為39.96%,而“九五”期間卻大幅度下降為13.33%,僅為全國中藥工業年均增長速度的60%,與廣西“八五”期間相比,下降了66.69%。到“九五”期末,廣西中藥工業總產值已從“八五”期末占全國中藥工業總產值的8.45%,下降到5.81%,在全國排名由原來的第3位退至第6位,可謂身在“金山”卻過著討飯吃的生活。
拿廣西與其他省份進行比較,存在的差距更能說明問題。貴州和四川1996年至2000年中藥產業固定資產原值分別以年均37.23%和29.84%的速度增長,比全國同行業平均分別高20.87%和13.48%,工業產值的排位由“八五”期末的第13位和第4位,躍至第4位和第1位。再如,廣東、浙江、吉林和天津等省市的中藥資源雖然遠不及廣西,但他們現在卻是我國的中藥工業大省(市)。
針對廣西中醫藥產業發展為何滯后的問題,廣西幾位資深中醫藥產業發展研究專家認為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認識不夠。廣西壯、瑤民族醫藥有豐富的寶藏,但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對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各個相關部門、系統也缺乏高效率的協調配合,而在云南、吉林等省,是由一名副省長掛帥負責;
其次是科研力量分散,廣西的中醫藥人才本來就很少,現在又都分散在南寧、桂林等地的高校和醫院里,溝通交流很少,各自獨立作戰,產業發展的“3M”(人力、物力、設備)得不到集聚整合,也沒有科學規范的管理機制;
三是沒有一個中藥民族藥產業發展的龍頭基地,廣西中醫藥產業的整體水平和規模得不到提升,在西部省區中,寧夏已經投資15億元建設枸杞基地;
四是市場化程度低、競爭力弱。廣西中醫藥產品的營銷方式落后、銷售網絡不暢、銷售市場較小,尤其是對國際市場的開發,廣西的中醫藥企業更是做得遠遠不夠。目前中醫藥正在世界范圍逐步得到接受,在東南亞、日本、韓國等地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在澳大利亞已取得合法地位,就連一直將中藥制劑拒之門外的美國,也在兩年前制定了“植物藥上市批準法”。而廣西所有出口的中藥產品加起來,總量還不及天津天士力集團一個企業的出口量。
中藥產業蘊藏巨大財富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廣西區黨委和政府就把中草藥資源列為廣西八大優勢資源之一。一直致力于廣西中醫藥產業發展研究的廣西人才協會專家顧問中心奔走于企業、科研所與政府部門之間,并集合了國內中醫藥學界的許多著名專家、教授,為廣西發展中醫藥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1999年,中國醫學科學院成哲忠同志專門寫信給廣西區黨委領導談到:發展中醫藥產業是廣西的優勢,應作為重點列入議程,建議組織力量研究開發。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楊峻山認為,廣西中草藥資源極其豐富,還比西部其他省、區多了一片海,要千方百計把它辦成中草藥大省。廣西的正骨水、雞骨草丸、三金片、中華跌打丸、桂林西瓜霜、蛤蚧定喘丸、金嗓子喉寶、兩面針等,都是市場暢銷的產品,說明有很大的產業開發潛力。專家顧問中心首席顧問張聲震多次呼吁:如果廣西不以極大的決心和魄力加大發展力度,加快發展步伐,那么,要不了多長時間,廣西的中草藥產業將被擠出全國前10名之外。形勢逼人,不進則退!
發展中醫藥產業,廣西擁有的條件確實得天獨厚。據統計,廣西已開發應用的中草藥物種為1078種,僅占全區中草藥物種總數的23.3%,大部分資源還未開發。即使已開發應用的1078種中,大多數開發應用的水平也不高。廣西是大西南的出海通道,而川、桂、滇、黔四省區是我國四大藥材產區,從國際中藥市場的格局來看,目前占世界中草藥市場42%的是華裔市場,主要包括東南亞各國市場,港、澳、臺市場,這是我國中草藥的主要出口市場,而廣西顯然是走向這一市場最便捷的通道。
在科研開發能力方面,廣西現有中高級中藥科技人員2000多人,有如廣西中醫藥研究所、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廣西中醫學院等一批技術隊伍較強、設備較好的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
1956年建成的廣西藥用植物園,現栽培藥用植物品種203科、715屬共2500種,成為居全國同類植物園之最的“露天實驗室”。而且,廣西的壯、瑤民族有著歷史悠久的醫藥文化遺產,經過40多年的發掘整理研究,已經積累了民族藥物栽培和產品開發的豐富知識。中華醫史學會會長陳海峰教授在對廣西民族傳統醫藥進行考察后得出這樣的結論:民族醫藥是廣西醫藥事業中的真正優勢。因此,民族醫藥可以成為廣西醫藥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發展中藥產業尚未形成合力
中藥產業是一個財富產業。為把中藥產業發展為廣西的一個支柱產業,使其成為廣西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廣西由中藥資源型大省向中醫藥產業大省、強省邁進,2003年4月,廣西區計委組織編制了《廣西中醫藥產業發展規劃》,從戰略的高度,明確了“十五”期間后3年及“十一五”期間廣西中醫藥產業發展的目標和任務,主要建設重點包括要新建一個中藥材規范化良種繁育基地、一個現代中藥工程研究中心,推進10家重點企業做大做強、加速發展,以企業為龍頭建設10個各2萬畝以上的地道藥材種植GAP(國家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基地,力爭2005年末廣西的中藥工業總產值達到60億元,2010年末達到150億元。
記者在廣西區計委采訪了解到,規劃實施近一年來,一些建設項目已進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廣西大宗地道及瀕危稀缺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和桂林天和藥業有限公司年產5億片新基質中藥貼膏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兩個項目,已得到國家發改委的立項;桂林集琦現代化中藥開放式綜合加工基地已經建成,可在最近投產;桂林三金、桂西制藥、梧州制藥等骨干企業的GMP(藥品生產管理規范)改造已基本實現目標。
但是,廣西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目前遇到的困難仍然很大。一些具有傳統的特色藥材資源,由于缺乏資金投入,得不到深層次的研究開發;大部分通過GMP改造的企業,也面臨著資金短缺、達不到預期生產能力的問題,更多的中小企業由于沒有資金投入,被迫關門停產;10個GAP基地的建設,也是由于資金不到位,仍然舉步維艱。
推進《規劃》落實的專家們認為,發展中醫藥產業,政府的投入是必須要到位的。廣西的特點是缺少中藥產業的大企業,因此,在扶持大企業發展、建設研發中心、推動科技進步、引進外資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為此搭建一個能夠整合各種力量的平臺。政府的作用就在于在政策、設施上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軟硬件環境。
再來看看外省。到目前止,國內已有19個省市建立了149個中藥材品種GAP基地,平均每個省有近8個。中藥行業為當地的投資界普遍看好,金融、證券行業紛紛搶灘中藥高技術項目,大批上市公司把投資中藥作為轉型方向,來自煙草、房地產、日化等行業的大量投資流向這一產業。據報載,2003年,福建省房地產業投入20億元啟動了制藥企業的資產重組。
發展是當今社會的重大主題。無論是對政府、對企業或是對投資者而言,誰都想擁有如微軟那樣龐大的產業和巨大的財富。但到目前止,廣西還沒有一個非醫行業的投資者(團隊)投資發展中醫藥產業。有關部門負責人認為,在目前政府財力緊張的情況下,僅靠有限的財政投入發展中藥醫產業是不現實的,這應該是一個全社會的問題,應該采用“官民”結合的辦法,啟動包括民營資本在內的各種社會力量投入到中醫藥產業的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