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個地區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地區發展差距呈逐年擴大的趨勢。通過三項數據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出地區差異擴大的現實。
——從經濟總量看,東部地區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不斷提高,從1980年的50%提高到了
2003年的59%,中、西部地區分別由30%和20%下降為24.5%和16.5%;
——從人均GDP看,東部地區人均GDP水平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幅度進一步提高,由1980年的高34%,提高到2002年的53%左右,而中西部地區人均GDP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也進一步擴大,由1980年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8%和70%,下降為2002年的70%和59%;
——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人均GDP的相對差距進一步擴大,分別由1980年的1.5 1和1.9 1擴大為2002年的2 1和2.6 1;人均GDP最高的省 不包括直轄市 和人均GDP最低的省之間的相對差距由1980年的3.52倍擴大為2002年的5.43倍。盡管按現行人均GDP的統計方法未完全考慮流動人口的因素,但即便是在考慮流動人口因素后,上述趨勢依然是成立的。
此外,由于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高,中西部地區城市化水平低,我國區域差距擴大和城鄉差距擴大還具有相互交錯的特點。
由于區域差距過大往往容易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許多國家都采取非常積極的政策,試圖縮小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一些市場經濟國家,都有針對促進落后地區發展的特別的開發計劃和開發基金,如歐盟的結構調整基金就是針對歐盟成員國落后地區的特別開發基金,目的就是協調區域之間的發展,縮小地區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