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波
9月中旬,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8月份金融統計數據顯示,儲蓄存款增幅已連續7個月下降。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增速同比由1月末的20.5%下降到8月末15.3%,累計下降了5.2個百分點。1—8月,人民幣儲蓄存款同比少增1406億元。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伴隨著居民儲蓄下降的,卻是居民收入水平的較快增長,2004年上半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5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7%,增幅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1345元,實際增長10.9%,增幅同比提高8.4個百分點,是1997年以來增收形勢最好的一年。
為什么在收入較快增長的同時,居民儲蓄卻不斷下降呢?
收入增長不敵支出增長
復旦大學張軍教授認為,在收入增長比較快的情況下,可能的推論之一就是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長。
今年以來,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名義增長呈現逐月加快的走勢,前7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58億元,同比增長12,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2%,增幅較2003年同期高4.5個百分點。特別是5月份零售額增長高達17.8%,增速為199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以上數據表明,盡管消費增長與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基本同步,卻超過了城市居民收入增長1.5個百分點。由于農村居民在中國消費總額中的比例遠低于城市,所以總體來講,收入的增長趕不上支出的增長幅度,而這也是儲蓄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此外,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林志遠研究員認為,居民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支出的快速增長也是導致儲蓄增長速度下降的重要原因。因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不包含這幾項支出,事實上居民的支出的增長幅度要比統計數據還要高。
今年1—7月,中國累計銷售商品房1.34億平方米,同比增長25.2%;商品房累計銷售額3657億元,同比增長41.4%,全國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2724元/平方米,同比提高12,9%,是1996年以來同期的最高增幅,其中江西、甘肅和天津等6個地區價格提高幅度超過20%。由此可見,購買房產對儲蓄的分流作用是相當大的。
教育支出的增長幅度更甚于住房消費。
2004年1—8月,哈爾濱市統計局調查表明,哈爾濱人均消費支出4513.26元,同比增長16.1%,但人均教育支出同比竟然增長了35.3%,遠遠高于支出增長。
而浙江省城調隊進行的“浙江省教育消費專項調查”顯示,教育消費已成為浙江城鎮居民家庭的主要投向。今年1—8月,浙江省城鎮居民人均教育總投入為512.32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4.64%:而杭州市人均教育支出為509元,同比增長也高達25.3%。
信貸緊縮推波助瀾
“過度緊縮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北師大鐘偉博士表示,今年6月份以來宏觀調控導致了過度緊縮的信貸政策,目前M1(流通中的現金與活期存款之和)、M2(M1與定期存款之和)已經低于年初預定控制在17%的的增長率。信貸收緊導致企業貸款減少,這也迫使企業不得不越來越多地動用存款,而個體、私營等企業的資金很多以居民儲蓄存款存在銀行,必然就會直接減少儲蓄存款。另一方面,由企業貸款派生的企業存款也大幅度減少,從而也減少了存款的增長速度。
“現在是一個很壞的情況,信貸政策過頭,但利率政策不到位,因此一方面企業貸不到款而經營惡化,進而將出現大量的銀行壞賬;而另一方面資金流出銀行體外循環,給銀行造成資金不足和流動性困難,銀行的利潤也可能因此減少。”鐘偉說。
然而華東師大潘英利教授則認為通過加息抑制通脹的目的也很難實現,“如果因為利率上浮導致企業負擔加重,從而經營惡化,那就可能促使銀行壞賬的大量產生,從而對于銀行來說得不償失。因此央行在決策時必須全面考慮。”
潘英利認為,由于目前通脹的主要原因是投資的過快增長,因此加息主要是針對投資的。“但在中國這一輪投資熱潮中,地方政府還是主導,而他們的投資行為是扭曲的,受利率的影響不大,對于利率并不敏感。”潘分析道。
此外,鐘偉認為,在通貨膨脹背景下,受美聯儲三次提息等因素影響,使得公眾的加息預期也大大提高,但央行遲遲沒有加息的實際行動。因此在實際利率為負的情況下,也加速了“不劃算”的儲蓄的外流。
不過并非所有人都認為負利率是導致儲蓄增長幅度下降的重要原因。張軍教授就表示,中國經濟學界通過長期實證研究基本形成一個共識,就是中國居民的儲蓄傾向與利率的關系不是很大,而主要是受傳統習慣和預防風險需要的影響,因此實際的負利率對老百姓的影響可能并不像西方那么大。
銀行經營困難加劇
連續7個月居民儲蓄的下降,使得媒布的今年三季度50個人、中、小城市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印證了陳學彬的判斷。受股票市場不景氣的影響,第三季度城鎮居民投資股票、基金的熱情減弱,儲蓄意愿有所回升。調查中,在當前物價和利率水平下,認為“更多儲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數占比為33.4%,較上季提高1.2個百分點,認為“購買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人數占比為7.9%,較上季減少2.7個百分點。
北大經研中心教授陳平則認為儲蓄體和學者驚呼:中國居民儲蓄的增長率在2004年很可能會扭轉連續10年的增長而出現拐點。
而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陳學彬教授結合歷史數據分析,居民儲蓄增長率的下降實際上并不是新鮮事了。從1994年開始,中國居民人均儲蓄增長率就開始持續地下滑,從大約40%一路下滑到2000年的大約8%左右,直到2001年才開始逐步地回升,到今年上半年又開始回落。
“從長期來講,居民儲蓄增長率會隨著居民儲蓄基數的不斷增長而放慢,但邊際儲蓄傾向,也就是儲蓄占收入的比例,卻會隨著收入的上升和節余的增加而上升。”陳學彬說:“從1994到現在,總的來講,中國居民儲蓄增長率在逐漸地下降,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現在儲蓄增長卑下降談不上什么突然的逆轉,只是短期波動,長期看還會沿著下降趨勢前行。”
實際上,9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存款增速下降是好事,“現在信貸緊縮,銀行的錢貸不出去還要付利息,存款增速下降對銀行經營有好處。從宏觀經濟來講,中國大多數產業都過剩,通貨膨脹并不可怕,銀行的錢放出來消費,也可以緩解過剩問題。”
但事情卻不是這么簡單,因為在存款日益下降的情況下,南京、重慶、上海等地又重新上演了激烈的存款“爭奪大戰”。從銀行的表現來看,顯然存款下降是它們不愿意而對的問題。
據上海銀監局提供的數據,2004年前7個月,上海地區居民儲蓄、企業存款兩項指標增幅又呈“雙降”態勢。銀監局專家分析,到年底,上海銀行業的企業存款與居民儲蓄的增幅要超過去年,“比較困難”。
更大的麻煩在于,從儲蓄存款結構來看,定期儲蓄存款比重不斷下降,這也使銀行面臨著新的經營困境。從定期儲蓄存款增量占全部儲蓄存款增量的比重來看,已經從一季度的62%驟降至二季度的31%。由于銀行貸款多是長期貸款,儲蓄存款短期化的傾向將給銀行的流動性帶來新的考驗。
“對于成熟銀行來說,其實儲蓄增速上上下下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的銀行沒有新資金進來就會出問題。所以關鍵是我們的銀行改革太慢,還遠不適應這種正常的市場變化。”中歐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許小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