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書
林州市地處太行山東麓,豫、晉、冀三省交界處,總面積2046平方公里,98萬人口。上個世紀60年代,林州人民以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慨,修建了我國最長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并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在紅旗渠精神激勵下,鍛造出了許許多多的建筑能手,并且有組織地外出務工搞建筑,建筑業逐漸成為林州市的支柱產業。在新的形勢下,他們充分發揮建筑業支柱產業的作用,把當地建筑業不斷做大做強,對推進林州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起了重大意義。
“三個轉變”撐起建筑質量
一是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林州市建筑業雖在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這種高速增長未擺脫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未能克服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的痼疾,因此,他們通過克服片面追求速度的傾向,把勁使在提高建筑企業經濟效益和工程質量上來。通過這種轉變,他們贏得了經濟和品牌的雙贏。
二是從規模型向“高精尖”轉變。林州市建筑業的發展,初期是依靠建設數量的擴張來實現的。在質的提高上還做的不夠,致使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缺乏強有力的競爭力。此后,他們把發展眼光從盯在規模擴張上轉到提高建筑業的技術含量和培養造就高水平、高檔次的現代化隊伍上建成了大批高精尖項目。
三是從傳統封閉觀念向大建筑、大市場觀念轉變。通過市場的鍛造,林州建筑業摒棄了生產方式,按照市場經濟大生產的方式,樹立起了大建筑、大市場的觀念,由固守本業,向多種經營轉變,積極參與房地產開發經營和物業發展,使建筑業與房地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加速實現建筑產品商品化。
“七項措施”加快行業發展
為加快林州市建筑業發展,鞏固建筑業主導地位,努力把建筑業建成富有活力,質量較高的主導產業,林州市政府采取了政策傾斜和切實可行的措施。提出了改革興業、市場興業、質量興業、管理興業、科技興業和輸出興業的思想。當前,他們著重強化以下七項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政府監督、社會監理、企業內控相結合的質量保證體系,實行優質優價政策,加強施工現場管理,把好材料送驗關、施工操作關、質量認證關。二是強化質量否決權,發揮質量指標在評優、分配、升級等各項活動中的否決作用,對創優有突出貢獻的,記功嘉獎。三是以市場為導向,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向專業化、機械化、集團化發展,以經濟實力強,技術水平高,在國內外市場有影響的建筑企業為龍頭,集勘察設計、建筑安裝、裝飾裝修于一體,形成大型建筑集團,爭取培養出一大批大型集團企業。四是大力開拓國內建筑市場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承攬更多的大型國外工程,躋身國際市場,走承包、勞務、投資、貿易一體化的路子。五是加強對建筑市場的管理,按公平、公正的原則,繼續完善招標投標制,強化合同約束,嚴禁層層轉包,形成有利于公平競爭和社會監督的建筑市場秩序。六是強化企業內部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要強化行業管理、強化市場管理、強化質量管理等,建立一套完整的、規范的、標準化建筑企業管理體系,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中求發展。七是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員工素質。對一般企業員工,要采取內培、外送的方式,加強技能培訓。內培就是:依托建筑學校、培訓基地等,積極培養外建企業工人,使他們都能夠擁有一技之長,成為技術能手和企業的業務骨干。外送就是:對于一些文化程度高、有培養前途的,要選派到對口國家大專院校深造學習。對于外建企業項目經理,主要引導其克服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思想,制定更大的發展目標,并在資金、政策、項目上給予扶持,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