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亞楠 梁紅軍
“十五”期間,我國制造業信息化向縱深突破,目前已經建立起一個從國家、省、重點城市到試點示范企業的四級工作體系。全國近2000家企業已全面啟動了信息化試點示范工作,投資規模達到了76.3億元,信息化指數達到了18%。制造業信息化在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的看到,我國制造業信息化還面臨著很多問題,還不能完全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
國家863計劃先進制造與自動化領域首席科學家孫家廣院士近日指出,必須實事求是評估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實施ERP的需求,要以理性與務實的態度來解決我國制造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他強調說,“三貼近”、“三集成”“三贏利”是產業發展的關鍵。
拗圃煲敵畔⒒需求不足
制造業是我國工業的主體,據統計,我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占整個工業產業的78%,從業人員占82%,國內生產總值的約40%、財政收入的50%、外貿出口的80%來源于制造業。因此,必須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提高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然而,與此不相適應的是,多數制造企業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企業實施信息化的迫切性。孫家廣院士在調研中發現,在浙江省樂清市500家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電器企業中,實施信息化的企業不到50家;而在北京的114家電器企業中,真正迫切需要信息化的只有9家。這表明迫切需要信息化建設的企業只占企業總數的10%左右。
孫院士因此指出,必須實事求是的對待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的現狀。中國的企業并沒有都達到需要信息化的階段,我們對信息化需求的期望也不要太高。發達國家實現企業信息化經過了幾十年的歷程,我們的跨越也同樣需要時間。
管理信息化作為制造業信息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孫家廣院士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在管理的思想和理念上,很多企業家,特別是中小企業的領導對管理的理念并不清楚,進行的都是樸素和直觀的管理,缺乏科學管理的理念,他們對于數字化管理的認識尤為不足。很多企業對信息化的需求并不是很大。此外,現在市場上的管理軟件同企業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一是國產軟件大多模仿國外產品,與國內企業的需求特性有較大差距;二是服務跟不上,使得企業實施信息化的風險比較大。
他進而指出,中國企業的信息化有其特殊性,投入和風險都比較高。提高效益的硬指標不能全部作為信息化的任務,而要將信息化的定位進一步明確。他還強調說,信息化主要任務是將抽象的計劃和四流做到統一的發展,即計劃同資源的結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人力資源流的密切結合。
拗衛硇畔⒒“浮躁風”
目前,一些IT企業熱衷于追逐概念和擴張,所開發的技術和產品難以滿足用戶的需求。而在用戶方面,不乏企業為了趕時髦,將信息化建設視為“形象工程”。針對這種浮躁現象,孫家廣提出了“三集成”“三貼近”“三贏利”的觀點。
他指出,“三集成”就是要把國家、地方和企業的資源集成起來;“三貼近”則是ERP廠商貼近企業、貼近實際需求、貼近最終用戶;廠商有錢可賺,服務廠商和制造企業都受益,這就是“三贏利”。這三大原則是制造業信息化的關鍵所在。總結而言,“需求牽引”是制造業信息化和ERP產業技術發展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
針對我國ERP產業技術的發展,中國的ERP同國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彌補。我們可以通過發展新一代的ERP縮短這個差距,從而少走彎路。國外軟件的成功最主要是同制造企業的結合比較密切。目前,ERP市場比較混亂,ERP的入門門檻比較低,很多家都在做,這類似于1996年的CAD市場,當時有很多家CAD廠商,但現在存活下來的只有三五家,產業的整合主要還是要靠市場規律。
ERP不能操之過急,要扎扎實實做工作。“十五”期間企業信息化剛起了個頭,“十一五”“十二五”還要一直做下去,制造業信息化是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手段,不可能在最近兩年將工作做完。信息化最后的成敗還是要體現在企業能否提高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