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國
近些年,國家實施的支農小額信貸扶貧政策如一場及時雨,使千萬家缺少資金的農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可近日記者到貴州省劍河縣幾個村采訪卻了解到這樣一個情況:2000年由中國農業銀行劍河縣支行發放,貴州省劍河縣政府組織農戶實施的優質楊梅小額信貸扶貧項目,至今不僅沒有使農戶增收,反而使很多農戶欠下了農行的貸款,一些農戶和村干部為此質疑當地有關部門:
2000年劍河縣委、縣政府為了實施優質果品基地,在岑松鎮利用農行發放的每戶2000元的小額信貸扶貧資金種植3000畝楊梅,經當地政府和農行協商,所需苗木由縣林業局統一到外地采購,然后以每株7.2元的價格按種植面積發放給農戶,苗木費由鎮政府成立的經濟開發公司從農戶的信貸資金中直接扣除,農戶不得自行買苗,否則貸款不予發放。項目實施的效果怎樣呢?今年9月9日,在平加村黨支部書記萬昌高栽種楊梅的地里他告訴記者,村民對楊梅樹苗的價格過高和質量問題反映強烈,后來每株價格降到5元,說起樹苗的質量,萬支書指給記者說:你看,只有這幾棵大的是當年栽種的,其它的全死光了。
離平加村不遠的溫泉村村委會主任歐開良說:當地政府實施楊梅項目時向村民宣傳說調來的樹苗和原來民委主任調來的苗木是一樣的。1988年,原縣民委主任從浙江寧波調來1萬株扶貧楊梅樹苗,現在結果很好,他家也種了4棵現在每年都能收入1000多元。政府調來的樹苗種下后今年已經開始掛果,結出的果和原來民委調來的根本不一樣,味道比較酸,上市后很難賣,并且有些一下雨就爛掉了,村民們都說政府調來的樹苗是假的。
前幾天鎮政府經濟辦和農行的同志來村里催還貸款,村里的農戶們說:“那些楊梅樹我們不要了,你們要你們全拿去頂貸款好了。”曾擔任村婦女主任的龍再英沒種楊梅前每年種花生還可以收入五六百元,種植楊梅后已經幾年沒有收入了,她從附近鎮里買來的金秋梨種下后收益就非常好,每年賣梨子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她女兒現在上大學全靠賣金秋梨。她說,如果她家種的都是好楊梅今年應該能夠收入上萬元,她一個叔叔種植原來民委的樹苗1棵樹今年收入700多元。她感慨的說:“窮也窮在這片林,富也富在這片林!”
巫亮村是全鎮實施楊梅種植面積最大的村,2000年由鎮里組織村民利用農戶小額信貸種植楊梅1000畝。巫亮村黨支部書記雷通德介紹,村里為了響應縣上提出的發展優質楊梅的號召,只有207戶的巫亮村出現480個貸款戶,有些還是假冒別人名字貸的款,如今貸款到期總計欠農行信貸資金近100萬元。村民萬壽全拿著一份公正書和一份協議書對記者說,本村村民萬豐澤和愛人雷仰里在貸款時私自到岑松鎮派出所抄到他和其他14個人的名字由鎮里報到農行共計貸款3.2萬元,后來被萬壽全等人發現逼萬豐澤寫了一份協議書,并到劍河縣公正處進行了公正,可現在貸款還是落在了萬壽全和其他14個人的名下。村民田景文一人用親戚朋友的名字辦理小額信貸44份,貸款8.8萬元,種植楊梅100余畝,田景文告訴記者他栽種的苗木已經全部死光了。另外幾個種植大戶也都說,全村的楊梅樹苗現在成活率最多能達到30%~40%。
那么鎮政府在組織農戶實施楊梅種植項目過程中注冊的岑松鎮經濟開發有限公司又是怎么回事呢?據記者了解,當時的鎮長張驥就是公司法人,公司在項目實施中直接從農戶的貸款里提取了1%的項目前期費和評估費。此外,鎮經濟開發公司還以鎮國有林場為抵押向中國農業銀行劍河縣支行貸款80萬元,然后向農戶發放貸款月利率為3.375%的抵押擔保借款,在扣除每株7.2元的苗木費后同樣收取了1%的評估費。縣農行負責人提供給記者的農銀扶抵借字98第10號抵押擔保借款合同上顯示,岑松鎮經濟開發有限公司貸款到期日期為2002年9月30日,目前只還款5萬元,其余資金使用情況農行負責人說農行也不清楚。
在原任縣長現任縣委書記張震的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原岑松鎮鎮長、岑松鎮經濟開發有限公司法人,現任縣財政局局長的張驥。他告訴記者,鎮政府實施的楊梅扶貧項目是成功的,苗木由縣林業部門統一調進,品種和質量也是有保障的,有些楊梅種植失敗是農戶管理不善造成的。既然政府和農戶都覺得這個責任不應該由自己來承擔,那么誰應該為國家信貸扶貧資金使用中出現的問題承擔責任呢?已經到期農戶又沒有收益的貸款應該由誰來還呢?對記者的問題,農行的同志無奈的說,發放扶貧貸款不相信政府我們還能相信誰呢?農戶氣憤的說,我們自己貸的款苗木品種和價格憑什么由政府說了算呢?縣、鎮政府的同志無辜地說,資金不控制使用怎么行,有些農戶錢一發到手里就拿去買肉喝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