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鳳芹
我國新一輪稅制改革在即,如何使新的稅制在設計上更有利于高技術產業發展就顯得格外重要。
當前高技術產業適用的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客觀地說,我國針對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出臺了很多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對促進企業特別是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推動高科技產業化,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縱觀整個稅制結構和我國的科技稅收政策,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增值稅使高技術企業負擔加重
我國目前實行的是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主體的雙主體稅制結構模式,其中流轉稅收入居于絕對優勢地位(2003年增值稅占國家稅收總量的69%)。但在流轉稅的具體設計中,并沒有考慮高技術產業的一些特點,加重了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負擔。這樣雖然我國的高技術產業在所得稅上享受了一定的優惠,但是從整體來看,整個高新技術產業的所得稅傾斜政策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效力。
現行增值稅加重了高技術產業的稅收負擔,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目前實行的是生產型增值稅,高技術產業比一般加工產業資本有機構成高,而固定資產所含稅款不能抵扣,那么,高技術企業負擔也相對重一些,而且生產型增值稅也不利于高新技術企業適時進行設備更新改造,妨礙企業技術裝備進步。更重要的是,它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對高新技術產品的重復征稅。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時,不能實現徹底退稅,從而削弱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此外,與其它產業相比,高技術產業無形資產和開發過程中的智力投入往往占高新技術產品成本的絕大部分,但這些投入并不能抵扣。這也導致了高技術產業增值稅負擔偏重,增加了科技投入的負擔,容易挫傷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積極性。
企業所得稅優惠存在功能缺陷
我國企業所得稅對內外資企業執行了不同的稅率,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5%,內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3%,內資企業所得稅稅負重于外資企業。具體到高技術產業,內外資企業也存在著不平等現象,如生產型外資企業自盈利之日起,兩年免征企業所得稅,后3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購買國產設備投資,還可以抵免企業所得稅。但對新辦內資高科技企業,自投產之日起,只能2年內減免企業所得稅。事實上,很多高科技企業很難真正享受到這一優惠,因為高科技項目從研究開發到批量生產,再到開辟市場,其周期一般較長,大多要超過2年。
除了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差別外,我國執行的區域性稅收優惠政策也存在著一定的功能缺陷。具體表現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經濟特區,區內企業和區外企業科技稅收優惠政策不一樣,弊病越來越明顯。在區內的企業,有些企業并不是高新技術企業,也享受所得稅的稅收優惠。而某些區外的高技術企業卻享受不到優惠政策支持。
稅收優惠不能充分發揮效果
現行科技稅收優惠政策缺乏針對性,優惠政策重點不明確,重產品,輕投入,重成果,輕轉化的現象較為嚴重。
稅收優惠方式選擇不科學。我國現行的科技稅收優惠主要手段是稅收直接減免,優惠方式單一。稅收直接減免雖然有操作簡便、易為征納雙方把握等優點,但其缺點也是明顯的:一是稅收直接減免只能在一段時期內使用,因而,對于高技術產業發展中持續的創新行為缺乏有效的激勵;二是稅收直接減免一般在高新技術企業成立初期使用,而由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特點所決定,該階段企業很難或很少獲利,該項政策難以給企業帶來實際利益;三是稅收直接減免,屬于投資后的鼓勵,引導企業的作用不顯著,且容易導致稅收流失。
稅收優惠對象針對性不強。以企業為主而不是以具體的項目為對象,一方面使得一些企業的非技術性收入也享受了優惠待遇,造成稅收優惠泛濫;另一方面使得一些經濟主體的有利于技術進步的項目或行為難以享受稅收優惠,造成政策缺位,最終降低了稅收優惠政策的效果。
優惠力度偏小。特別是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促進企業科技創新和高科技產業方面支持力度不夠。例如,我國為了鼓勵企業加強研究開發活動,允許企業研究開發費用按150%的比例扣除,但其適用范圍僅限于研究開發費用比上年實際增長10%以上的盈利企業,且其50%的超額扣除限制為不應超過其應稅所得額。為鼓勵企業加大科技投入,規定研究開發費用的增長幅度是必要的,這也符合多數國家的做法,但優惠只限于盈利在一定規模的企業,大大縮小了優惠范圍。
稅收扶持存在政策真空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特點是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但在稅收政策設計上卻忽略了其風險性。事實上高新技術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開發風險和技術流失風險等,而當前我國的稅收政策只是對企業技術開發的新產品所帶來的利潤予以一定的稅收減免,對企業用于科研開發的投資以及開發過程中可能的失敗,在稅收上沒有給予更多的考慮。
WTO條款的一些相關要求
通過考察WTO的相關條款,我國高技術產業相關稅收政策需要調整的內容主要有:第一,世貿組織烏拉圭回合協定規定:補助金只能用于支持技術開發、地區開發、環境保護等領域,我國目前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主要集中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企業,具有產業和地域的雙重專項性補貼特征,這違反了反補貼協議的補貼專項性限制原則,我國應逐步改革或廢除現行的按產業分地區進行的稅收優惠政策體制,轉變為分機能、分領域支持的體制。第二,根據WTO關于“國民待遇”的規定,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稅收政策還應逐步消除對不同經濟性質的市場主體實行不同稅收待遇的狀況,如對外資、內資企業的不同待遇。第三,我國目前對高技術產業的稅收優惠主要集中于高技術企業本身,也有悖于WTO反補貼協議要求。
在對不符合WTO條款進行調整的同時,還應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則,更好地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主要內容包括:從直接生產環節優惠向研究開發環節優惠轉移;從生產貿易企業優惠向創新和產業化支持體系優惠轉移,建立對商業性研究(產業基礎研究、產業應用研究)、開發高新技術創業企業和創新孵育體系的稅收優惠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