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人
自1979年8月首次被歐共體控告傾銷以來,中國的出口商品受到反傾銷指控的次數越來越多。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受貿易保護主義傷害最大的國家之一。從1979年8月至去年底,共有30多個國家對中國提起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案件累計達480多起。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占世界反傾銷案件中的比例已由上個世紀80年代的36%猛增至目前的133%,遠遠超出中國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
今年以來,態勢更加嚴峻,5月1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華彩電反傾銷作出損害成立的終裁之后,9月16日,西班牙埃爾切市的一樁縱火燒鞋案,震驚了西班牙,也引起了我國駐西班牙使館的高度重視。據悉,歐委會正在審議收集有關信息和數據,醞釀采取貿易救濟措施保護歐盟的制鞋企業。此次立案將嚴重影響我國對歐盟產品的出口。因此,對我國企業來說,加強應訴工作,爭取勝訴,是十分現實的問題。本文結合案例通過對目前外國對華反傾銷的現狀的分析及其深層原因的剖析,進一步提出了我國目前主要的應對措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003年11月18日,美國政府對中國部分輸美紡織品開始設限。隨后在美國引起較大反應。世界經濟界名望甚高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也發出警告,要求人們關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問題。
格林斯潘隨后在由美國凱托研究所舉行的經21屆貨幣年會上發表講話時指出,目前貿易保護主義陰云日漸明顯,它造成的代價將是使全球經濟的靈活性受到侵蝕。他認為,“當務之急是阻止保護主義的蔓延”。格林斯潘雖未點名,但所指卻很明確。在美國政府宣布重新對中國三類紡織品采取配額措施兩天后,他即公開表示必須關注貿易保護主義問題。這決非時間上的巧合,恰恰表明當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上升,已經到了應該引起人們密切注意的地步。
誠然,格林斯潘提醒人們關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并非單指目前的中美紡織品貿易糾紛,而是指出了近年來布什政府貿易政策的一大傾向。今年6月18日,美國又對中國家具反傾銷課以高關稅,初步認定中國的木制臥室家具存在傾銷行為,傾銷幅度在49%~19808%之間。據了解,該案設及貿易額約10億美元。涉嫌傾銷的企業多達135家。
看看美國政府近年來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聽聽格林斯潘關于必須注意貿易保護主義將給世界經濟帶來新危險的警告,人們有理由認為,堅決遏制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已日顯重要。
自由中國正式加入WTO以來,國人已經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了與世界經濟接軌、開拓國際市場所帶來的種種益處,在一個經濟全球化成為主流的年代里,走外向型經濟之路必然成為大部分國家發展階段中,不可逾越的一個階段。
每一個蘋果都有背陰的一面,事物總是辯證的。在我們品嘗到經濟全球化“豐盛美食”的同時,也逐漸地體會出經濟全球化的另一個滋味。
彩電:一個反傾銷的縮影
自2003年5月23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就我國向美國出口的彩電是否造成傾銷舉行第一次聽證會后,長虹、廈華、海爾聯手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出面“應戰”,創維、TCL、康佳、海信各自聘請律師應訴。中國彩電企業在美遭遇“反傾銷”指控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彩電企業應聯合起來。但實際上,由于中國各大彩電廠家在反傾銷訴訟案中被觸及的利益各不相同,中國彩電企業在“攘外”的同時仍舊未忘內訌。
據一位業內人士分析,中國對美彩電出口目前主要集中在幾個企業,其他彩電企業涉案數量很少,并且各家出口美國的價格差別很大。因此中國企業如果應訴成功,也不排除個別企業被征收反傾銷稅。而一旦中國企業應訴失敗,各彩電企業被征收的反傾銷稅會各不相同,甚至分攤的訴訟費都不一樣。由于中國各大彩電廠家在反傾銷中利益不同,因此很難擰成一股繩。
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指出,中國彩電工業的成長和較大的出口增長幅度,已引起了國外競爭對手的關注,會想盡各種辦法限制我們進入國際市場,歐盟對我國彩電實施反傾銷以及今年美國的反傾銷就是最好的說明。反傾銷決不是僅僅針對某個企業,而是針對整個彩電行業。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彩電企業應認真分析形勢,從大局出發,從行業的整體發展和整體利益出發,齊心協力,認真對待美國對我國彩電的反傾銷起訴。
中美貿易硝煙
繼剛剛宣布對來自中國的內衣、長袍、針織品三類紡織品設立新的配額限制之后,2003年11月25日,美國商務部又對年初的中國彩電貿易傾銷一案作出初步裁決。裁決認定中國部分彩電廠商向美國市場傾銷其產品,傾銷價差為2794%到4587%。
隨后,中國商務部發布了“對此表示嚴重關切”的公告,并指出這有違WTO基本原則,是對中國企業嚴重歧視的不公正待遇。中國商務部認為,美方做出上述裁決結果不符合客觀事實:中國彩電對美出口的貿易方式整體上以進料加工為主,且輸美彩電成品的絕大部分料件都是從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進口,在此情況下,判定中國企業如此之高的傾銷幅度令人非常不解,除非美方認定這些國家本身也正向中國傾銷彩電部件。
公告認為,在中國,彩電行業是市場化程度很高的產業,彩電企業的生產制造、銷售等均是市場化動作,企業完全自主生產和經營并自由競爭。美方仍然繼續選用印度作為“替代國”計算中國產品價格的做法不僅毫無道理,且不符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十五條相關規定和WTO基本原則,是對中國企業嚴重歧視的不公正待遇。
除紡織品和彩電之外,2003年11月21日,美國還對中國產可鍛鑄鐵管件實施反傾銷措施,此外,并決定對中國產木制家具進行反傾銷調查。22日,我國商務部對原產于日、韓、美的進口甲苯二異氰酸酯做出了反傾銷終裁決定。
對于中美之間互征反傾銷稅的現象,商務部研究院有關專家說,實際上,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因為各種原因,中美貿易摩擦就一直不斷。近期,美國之所以對中國對美出口產品頻頻施壓,更多的是當政者想為明年的總統大選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因此成了替罪羔羊。對此,不必大驚小怪,只要美國經濟復蘇、明年大選有眉目之后,貿易摩擦必然會降溫。
從反傾銷到特保
2003年7月24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0點,美國紡織品、纖維工業界領袖和美國國會部分議員在華盛頓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14家主要貿易協會組成的聯合紡織品和纖維工業協會(下簡稱聯合協會)宣布:聯合協會已經向商務部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CITA)提交了請求書,請求針對中國的四類紡織品采取特保措施。
現今WTO的特保措施根源是在關貿總協定(GATT)第19條,即對緊急情況下可以采取的補救措施。條文規定,加入GATT以后成員方由于進口國的產品激增造成國內產業損害,可以采取保障措施以保護。
烏拉圭回合談判時,把兩個游離于關貿總協定之外的產品,農產品和紡織品都達成了協定。關于紡織品,有一個10年的過渡期。10年之后紡織品作為一般商品不能采取配額在內的數量限制,只能采取關稅措施。
中國入世談判時,美國就擔心10年過渡期后的中國紡織品而遲遲不肯簽約。后來,中國接受了在2004年12月31日以后的4年內,如果中國紡織品出口超過中美協定的限制,導致美國產業損害,美國可以采取特別保障措施。
按規定,特保可以歧視性地進行,也就是美國可以僅僅針對中國采用。根據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下簡稱委員會)剛公布不久的實施保障的程序,美國商會、公司、合法的協會或工人團體等可以向委員會提出此類特保請求。除上述實體可外,委員會也可以自動發起請求。委員會認為提交的請求可以考慮的,發布在聯邦公告上,尋求公眾討論(30天),討論結束后的60天內,委員會做出決定是否要與中國磋商。特保措施啟動程序規定,限制的有效期從提出磋商請求之日開始,到提出磋商請求當年的12月31日止。如果提出磋商請求時,該年只余3個月或更少的時間,限制在提出磋商請求后12個月結束。任何限制的有效期不得超過一年,且不得重新實施,除非美國和中國之間另有協議。關于特保與反傾銷區別,有關專家解釋說,從性質上來說,反傾銷是針對不公平的貿易而言。而特保措施或一般保障措施所針對的可能就是公平的貿易;從標準上看,啟動特保措施要求低,只要進口激增就可;從損害程度上看,反傾銷要有嚴重損害,而特保的啟動只是“市場擾亂”就可以。
中國反傾銷的法律利器
對中美的貿易沖突、貿易戰,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需要的是平常心、冷靜務實的方法,不要驚慌,用更加理性的方法、更加符合世界貿易法律和規范的做法去應對比較好。
2004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下簡稱《條例》已經出臺。從1985年3月7日國務院發布,到1987年9月12日國務院修訂,再到1992年3月18日國務院的第二次修訂,算起來,這個新《條例》已經是第四稿了。
形式上看,《條例》由1992年的42條增加到今天的67條,說明我們的關稅制度在細化,越來越具有操作性,也更加規范化了,這和國家整體的法制化進程是有關的。而新《條例》無論是將《海關估價協定》的內容納入其中,還是調整關稅稅率欄目,或是對解決國際貿易爭端作出具體規定,都體現了中國加入WTO后,與世界貿易組織協議接軌,用更加理性的方法、更加符合世界貿易法律和規范的做法去處理國際貿易、進出口關稅問題的思路。
1992年的《條例》沒有規定承認成交價格的條件和計入成交價格的費用,而且當海關不能確定成交價格時估定進口貨物完稅價格的方法與WTO《海關估價協定》的方法也不一致。
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海關總署公布了《海關審定進出口貨物完稅價格辦法》,已經將WTO《海關估價協定》的主要條款在該辦法中作了規定。考慮到確定完稅價格是海關征收關稅的基礎和重要環節,在本次修訂中,將《海關估價協定》的主要條款納入本條例中。”
新《條例》還對關稅稅率做了較大的調整。1992年《條例》對進口關稅只設普通稅率和優惠稅率。由于國際政治》經濟關系日趨復雜,為區分不同國家實施不同的國際貿易政策,適用不同的關稅稅率,新《條例》對稅率欄目作了進一步細分,對按照各種不同情況設置的最惠國稅率、協定稅率、特惠稅率、暫定稅率、關稅配額稅率和出口稅率等的適用均有具體規定。
新《條例》的出臺也非一蹴而就。據何曉兵介紹,在《海關法》出臺后,國務院有關部委就迅速組織班子,對《條例》的個性進行深入的分析、論證,他本人也曾在封閉的情況下,與其他專家一起參與新《條例》修改草案的起草。”從一定意義上說,新《條例》是對《海關法》第五章關稅部分的一個細化,是解釋怎么執行的問題。”何曉兵對記者說。
國際上有許多通行的體現公平競爭的慣用做法,如出口退稅、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自動出口設限等等。征收反傾銷稅、反補貼稅、保障措施關稅、報復性關稅等這類救游措施則是進口國在遭遇不公平貿易行為沖擊時被允許采取的保護手段。
新《條例》第十三條規定:“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進口貨物采取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的,其稅率的適用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障措施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新《條例》第十四條還對適用報復性關稅稅率作了規定。這些規定為我們在國際貿易爭端中采取應對措施提供了具體的法律依據。
實際上,新《條例》與上述各條例,包括《海關法》的修改稿,都注意到了與世界貿易組織的相干法律條文的銜接,共同構成了一個反傾銷法律體系。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與推行,將對抵制國外產品不合理競爭、保護國內市場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