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國
9月,記者從2004中國銀行卡論壇上了解到,經過近20年的努力,我國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銀行卡產業體系。目前,圍繞銀行卡業務集聚了一大批銀行、廠商和專業化服務機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以銀行卡為載體的電子支付網絡和電子支付產業鏈。對此,工商管理博士、中國銀聯總裁萬建華先生認為,在實際操作中問題依然不少,依然有一些瓶頸在制約著中國銀行卡產業的發展。
2003,中國信用卡元年
據萬建華總裁介紹,從1985年國內發行第一張銀行卡以來,我國銀行卡市場經歷了從封閉經營到聯網通用,從分散經營到聯合發展的過程。2002年,銀行卡聯網通用“314”目標的實現和中國銀聯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銀行卡產業進入了聯合發展的新階段。這一階段,在繼續推進銀行卡業務聯合發展、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了聯網通用,銀行卡受理網絡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受理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目前,全國684個城市已實現聯網通用,特約商戶已接近30萬家,安裝POS機47萬多臺,ATM6.2萬臺。同時,隨著2004年1月在香港地區正式開通銀聯卡受理業務,銀行卡網絡已擴展到境外,目前在香港已有1100臺ATM、13000臺POS能夠受理人民幣卡,大大方便了境內持卡人在香港地區的旅游和商務活動。同時,我國銀行卡業務不斷創新,銀行卡應用領域不斷擴展。兩年來,銀聯通過與各商業銀行合作,開發并大力推廣了ATM跨行轉賬、網上支付和網上跨行轉賬、移動支付、公用事業繳費、稅款征收等一系列銀行卡支付新業務。與航空、物流業等領域的合作,也使銀行卡應用的空間大大拓展。隨著銀行卡受理環境的改善、業務的創新和應用領域的擴大,銀行卡發卡量和交易量的增長大幅度加快。到目前,全國銀行卡發卡機構已有110多家,發卡量7億多張。2003年全年銀行卡總交易額已達到18萬億元;跨行交易連續兩年翻番,2003年達到12億筆,交易金額達到3805億元。
聯合發展推動銀行卡產業
萬建華總裁告訴記者,在全面推進銀行卡聯網聯合之前,受理市場建設長期延續著商業銀行各自發展的模式,各商業銀行分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自建系統、自行開發商戶、投入終端。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造成資源不能共享,限制了跨行業務的開展,重復投入導致銀行卡業務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造成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大商戶“一柜多機”,而中小商戶無人問津,制約了業務規模的擴大。為了改善用卡環境,在中央領導的親自倡導下,金卡工程于10年前開始實施,先后建成了18個城市銀行卡交換中心和銀行卡交換總中心,開展銀行卡跨行交換業務。其后,各商業銀行又聯合設立了中國銀聯,進一步推動了各行銀行卡系統的聯網和受理市場的業務聯合,在短短兩年間實現了銀行卡在全國范圍的聯網通用。聯合發展是加快受理市場建設的有效途徑。這可以從最早建立銀行卡中心的18個城市與其他城市受理市場發展的明顯差距中得到證明。18城市中大多數較早實現了受理市場的聯合發展,商戶“一柜多機”現象已基本消除,資源實現了合理利用,商戶和終端機具數量迅速增長,帶動銀行卡交易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的POS總量分別達到32000臺、35000臺和12000臺,其中去年以來新增POS分別13000臺、18000臺和9600臺;2004年上半年比2002年全年銀行卡POS交易分別增長3.5倍、2.2倍、4.3倍。而在其他城市,由于受理市場發展仍然處于各銀行自行發展的狀態,受理市場建設明顯滯后,銀行卡交易的增長也大大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截至2003年底,實現受理市場聯合發展的14個省市,終端機具的布放量為其余17個省市的3倍多,這14個省市銀行卡POS跨行交易的增長率更是達到其余17個省市的10倍以上。
發展中瓶頸和問題不少
談到銀行卡發展中的問題,萬總指出,我國銀行卡市場發展水平較低,銀行卡產業總體競爭力較弱。
衡量銀行卡市場發展程度不僅要看發卡量和交易量,更主要地是看持卡消費比例、持卡人用卡頻率、商戶普及率等指標。我國銀行卡市場盡管在近兩年發展迅速,但是與國外成熟的銀行卡市場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首先,從持卡消費的比例看,瑞典、法國、美國、韓國等國家的持卡消費總額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例分別為63%、55%、27%和35%,而我國目前這一比例僅為4.6%。其次,從持卡人用卡頻率看,由于我國持卡人的用卡習慣還沒有普遍形成,持卡人的用卡頻率僅為美國的十五分之一、韓國的五分之一左右。第三,從商戶普及率看,差距更為明顯,發卡量雖與美國相近,但美國的商戶普及率接近100%,而我國僅為2%左右。上述對比表明,我國銀行卡市場與發達國家相比,各方面都有相當大的差距,但差距最大的還是受理市場方面。受理市場發展的滯后,是我國銀行卡產業相對落后的重要原因。
我國銀行卡市場總體發展水平低還表現在市場結構方面。一方面,我國銀行卡產品比較單一,目前仍以借記卡為主,借記卡占到95%以上,貸記卡只占1%左右。另一方面,我國目前銀行卡交易金額雖然達到18萬億元,但其中近80%以上的交易為存取款交易,刷卡消費金額只占2%。從產業的總體競爭力看,我國銀行卡業務的經營主體比較單一,發卡和收單業務的開展主要依靠商業銀行:整個銀行卡產業的專業化程度低,規模效應還沒有充分體現。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發卡機構和高效率的大型專業化服務機構,整個產業的總體競爭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我國銀行卡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具有起步晚、發展快的特點,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利益機制正處于不斷完善過程中。隨著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銀行卡市場上利益格局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難以避免地會使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產生一些矛盾和利益摩擦。目前銀行卡市場上出現的一些問題正是這些矛盾和沖突的集中體現。這些矛盾和沖突是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國際銀行卡產業發展歷程中,不少國家和地區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隨著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而帶來的產業成本的持續降低,以及持卡人和商戶支付習慣與觀念的轉變,這些問題和沖突將逐漸得到解決。
此外,我國銀行卡產業政策和法規體系還不健全。我國目前與銀行卡產業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明顯滯后于市場和業務的發展。1999年公布的《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在很多方面已經不能滿足銀行卡業務發展的需要,而新的《銀行卡條例》還沒有出臺。現有政策法規對目前銀行卡產業出現的專業化、市場化的發展趨勢缺乏明確的政策導向;對于不同監管主體在銀行卡業務監管方面的職能劃分、業務準入條件和日常監管內容,對于發卡機構、收單機構、專業化服務機構、商戶及持卡人等銀行卡業務各方當事人的權利、責任、義務的界定,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以及銀行卡犯罪的認定和懲處等方面都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的規范。隨著我國銀行卡產業的快速發展,政策法規方面的缺失日益凸現。
市場廣闊有“狼”共舞
隨著市場的全面對外開放,我國銀行卡產業將融入全球銀行卡市場,成為全球市場的組成部分,并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銀行卡市場變化趨勢的影響。我國銀行卡市場的對外開放,和國際銀行卡產業的規?;⒓谢厔荩偈箛鈾C構更為積極地尋找機會進入中國這個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這將使國內銀行卡產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雖然目前我國金融領域仍處于WTO過渡期,尚未完全開放,但是來自國外銀行卡機構的競爭壓力已先期顯現。
一些銀行卡跨國公司已經開始向中國市場滲透,國際主要銀行卡支付品牌在中國的受理業務迅速擴展,已占有相當的市場份額,國外大型發卡機構通過參股國內機構、或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紛紛提前介入人民幣卡發卡業務;國外占主導地位的專業化服務機構也已涉足國內發卡機構的數據處理服務。
可以預見,一旦市場完全開放,我國銀行卡市場的發卡、收單、轉接和專業化服務都將直接面對跨國公司的激烈競爭。尤其是在發卡市場和專業化服務市場上,外資機構將利用其在產品和系統開發、市場營銷、風險控制、業務流程管理、品牌資源和專業人才等方面的明顯優勢,與國內機構展開全面競爭。應該看到,我國銀行卡產業在面臨困難和挑戰的同時,也會迎來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居民收入的迅速增加、全球最大的潛在持卡人群體,將為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空間。2008年北京舉辦“數字奧運”和2010上海舉辦世博會,還會使國外游客人數急劇增加,大批游客在境內持卡消費將進一步擴大我國銀行卡市場空間。入世后的市場開放,國際上各類銀行卡機構集聚中國,不僅將為我們更好地借鑒國際管理經驗、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創造有利條件;也將通過服務和品牌的競爭,催化我國銀行卡產業快速成熟,促進市場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此外,新興支付渠道的發展也給我國銀行卡產業帶來新的機遇,通過積極推進銀行卡與新興支付渠道的結合,可以迅速擴大我國銀行卡使用范圍,彌補傳統的銀行卡受理環境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