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波 彭可時
東北抗聯的戰斗是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主體,它所以能堅持14年之久,除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一決定因素外,還有幾個主要的特點。
從實際出發制定指導抗日游擊作戰的策略、方針
東北抗戰開始以及中間的階段,正處于我國第二次國內戰爭最激烈時期,中共黨內正置于“左”傾錯誤的統治之下,這對東北抗日游擊作戰組織、指揮的統一與穩定,帶來一定的影響。
抗戰初期東北有中共滿洲省委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但由于受到當時黨內“北方會議”一些錯誤主張的干擾,不能從客觀實際出發,分析作戰雙方的情況提出指導作戰的正確方針、方法,影響了抗日游擊戰的發展。盡管這樣,中共滿洲省委和游擊隊、人民革命軍領導人,還是能從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一些較為可行的策略、方針。如開展小規模游擊作戰、建立小塊根據地,盡可能與義勇軍聯合作戰,開展下層統一戰線等。1933年5月,中共滿洲省委和各人民革命軍、游擊隊領導人貫徹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后,逐漸認識和糾正以前存在的不適作法,提出一些新的作戰指導策略、方針,如認真執行抗日統一戰線政策,團結和聯合義勇軍共同作戰,采取一些較為靈活的游擊戰術等,打開了抗聯的游擊作戰的新局面。抗戰中期,即1935年前后,中共滿洲省委與中共中央執行局聯系中斷,紅軍主力長征后與中共中央完全失去聯系,改由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領導,但東北中共黨組織和人民抗日武裝的領導人,主動以《六三指示信》和《八一宣言》為指針,從實際出發,分析當時的形勢、作戰雙方的情況,研究指導當前游擊作戰的策略、方針。一致認識到在總體上必須更廣泛的團結各個抗日武裝,組成抗日武裝的統一戰線,大力發展抗日力量;在作戰上要貫徹積極進攻的方針,以襲擊為主要手段,廣泛開展外線靈活的游擊戰,才能戰勝日偽軍的“討伐”,推動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展。
抗戰后期,東北抗日斗爭形勢逐步惡化,這時東北與中共中央已長期失去聯系,中共代表團也停止了對東北黨組織的直接領導,東北抗日游擊作戰就靠中共南滿、吉東、北滿省委和各路軍總部組織指揮。各省委之間的聯系也基本被切斷。在這種情況下,東北抗日斗爭每次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時中共各省委及時召開省委或省委與抗聯路軍主要領導人的聯席會,根據當時實際情況,研究對策。1938年夏,3個省委和路軍總部,不約而同的分別做出沖出日偽軍包圍,分別向東、西部遠征的決定。1940年又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收縮部隊,進行戰略轉移的決策。正是由于這些指導作戰的策略方針,源于實際情況。因此符合抗日游擊戰的客觀規律,從而使東北抗日游擊戰爭得以堅持到底,并取得最后勝利。
貫徹積極進攻的作戰思想
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指出:“游擊戰爭的基本方針必須是進攻的,和正規戰爭比起來,其進攻性更大些。”而東北抗日游擊戰發生在毛澤東同志這一論述之前好幾年。當時,東北中共黨組織和抗日武裝的人員并不清楚這一點。尤其在戰爭初期,由于種種原因,作戰帶有一定的自發性和盲動性。這種被動防守,硬打硬拼和盲目攻堅,給剛剛建立起來的游擊隊帶來很大損失。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下達后,在總結糾正前一時期的錯誤的同時,中共滿洲省委也開始糾正在作戰行動上的錯誤做法。在給各地黨組織和游擊隊的指示中,明確指出:“執行有計劃的進攻策略,積極到達日本統治區里去行動,必須堅決反對把游擊隊固守在游擊區城里。”中共滿洲省委的不斷糾正與引導,使各黨組織游擊隊提高了認識,采取了新的作戰行動。1933年冬,第1軍獨立師,在日偽軍向磐石地區“討伐”時,楊靖字率師主力沖出日軍包圍,向日偽軍兵力薄弱的輝發河以南出擊,接連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從此,被動防守、硬打硬拼、盲目冒險攻堅的作戰方法逐步被扭轉,把積極進攻作為游擊戰的基本方針和指導思想在全區漸漸深人人心。正是這一方針和作戰基本思想指導著東北抗戰的各個發展階段,推動了游擊戰的發展。即使在后期,抗日戰爭進入極端困難時期,游擊戰也沒有背離這一基本方針,只是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對進攻行動的組織與實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廣泛運用各種襲擊手段打擊日偽軍
游擊隊創建初期,由于缺乏經驗和受義勇軍作戰影響,一些游擊隊不從實際情況出發,盲目攻打巴彥、呼蘭、東興鎮、賓縣等縣城。結果絕大部分都是城未攻克,游擊隊卻受到很大損失。事實證明,這種作戰行動不是體現積極進攻思想的最好手段。中共滿洲省委在提出要采取積極進攻的同時,就一再強調:“應該堅決采取襲擊”,“視敵人最弱的地方,予以致命的打擊”,“襲擊敵人的弱點、后方、迅速集中力量包圍某小部分而消滅或襲擊某一點或襲擊其運輸、輜重等等”。從而使廣大指戰員認識到襲擊與一般進攻不同,由于事前充分準備,攻擊時的突然行動,快打快撤,出其不意,日偽軍雖有優勢不易發揮,游擊隊自然容易取勝。后來,各部隊都能自覺、靈活地運用各種襲擊手段與日偽軍作戰。抗聯常用的襲擊戰法主要有4種:一是襲擊,對駐守的日偽軍,乘其不備,進行突然攻擊。二是伏擊,對運動中的日偽軍,抗聯預先將部隊隱蔽埋伏在其必經之路的有利地形上,等待或誘其進入伏擊圈,爾后突然發起攻擊。這是抗聯運用最多的作戰方法。三是破襲,對日偽的公路鐵路交通、通信設備、工程設施、建筑工地和后方倉庫等目標實施破壞或襲擊的戰斗。四是誘襲,對尾追的日偽軍,以部分兵牽制對方,誘使其做長距離運動,在運動中消耗、疲憊對方,爾后主力尋求戰機,在有利地形上組織伏擊。
開展外線游擊戰抗擊日偽軍“討伐”
1934年后,日偽軍將進攻主要矛頭指向了人民革命軍與游擊隊,并逐漸開始對人民革命軍與游擊隊活動頻繁的地區集中兵力實施重點“討伐”。“討伐”時不僅兵力多、規模大,而且范圍寬,通常幾個縣乃至越省。持續的時間也長,開始1個月左右,后來幾個月甚至持續幾年。這種情況下,抗聯在日偽包圍圈里即使取得一些戰斗的勝利,也不可能改變全地區的被動、危險的局面。后來抗聯采取了以一部兵力在包圍圈內牽制日偽軍,以主力沖出包圍圈,或者在日偽軍尚未形成包圍之前,主力繞出包圍圈,進到日軍進攻的外線,在兵力薄弱地區開展游擊活動。這樣做不僅減少了損失避免遭敵人圍殲的危險,而且開辟了新的抗日游擊區,威脅了正面“討伐”的敵人。1935年、1936年人民抗日武裝反“討伐”以至在1938年后困難時期的反“討伐”作戰中,各部隊廣泛運用這種作戰形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東北抗日聯軍的戰斗經歷漫長曲折的歷程,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集中統一領導是東北抗日游擊戰興衰成敗的關鍵
一場戰爭,數以萬計的人們,為了共同的目的,在較大范圍的時間與空間從事戰斗行動,自然少不了集中統一的領導與指揮。不論作戰形式如何,概莫能外。游擊戰雖不像正規作戰那樣高度集中的指揮、嚴密的組織計劃,但對敵斗爭策略的思想認識必須統一,作戰行動的方針原則必須一致,軍隊的發展建設、總體布局必須統一部署,作戰行動需要相互策應和協調,這一切如沒有集中統一領導都難以做到。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由中共滿洲省委統一領導,即或當時中共滿洲省委,力量較弱,領導機關又經常遭到日軍的破壞。在這種情況下,中共滿洲省委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及時召開會議,分析形勢,制定省委的工作任務和計劃。一致認為省委當前的中心任務是要領導廣大民眾,用民族自衛戰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應以創建反日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為工作中心。為此,1932年初向各地黨組織下發了一系列指示,并派出大批優秀干部到各地,協助地方黨組織發動群眾,創建游擊隊,才使得東北在義勇軍走向衰敗的同時,人民抗日武裝逐步崛起,使東北抗日游擊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36年初,在東北抗日游擊戰正處于發展的形勢下,中共滿洲省委被撤銷,東北抗聯改為由中共南滿、吉東、北滿臨時省委分別領導。從此東北失去了集中統一的領導,給東北抗日游擊戰帶來了許多問題。一是思想上的不統一。中共滿洲省委撤銷后,中共吉東和北滿黨組織,就關于對義勇軍、山林隊和偽軍的策略上,對日偽保甲制、歸屯并戶的對策上,以及“反滿”與“抗日”的口號提法上,產生了認識上分歧與爭論,以致發展到互相指責、無限上綱,甚至產生猜疑。這一事件尚未解決,又由此引發了中共北滿黨組織內部的“反傾向”斗爭并持續了二三年之久。這兩起分歧的由來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但主要是由于中共滿洲省委撤銷,致使東北黨失去集中統一領導所造成的。當時東北抗日斗爭正處于嚴峻的時刻,需要團結一致共同對敵。然而,由于無休止的爭論、指責,抗聯第3、第6軍內有的領導干部還受到了撤職、開除黨籍等不公正的處分,嚴重削弱了領導力量,影響了戰斗力的提高。二是發展的不平衡。在1936年初,中共滿洲省委撤銷的前后,哈東和綏寧等地是日軍進攻的重點地區。為了保存發展抗日力量,這一地區的抗聯部隊紛紛向日偽統治勢力比較薄弱的松花江下游地區轉移,使這一地區集聚了大量的抗聯部隊。這不僅使抗聯部隊糧款的征收、相互之間的關系難以協調,還給日軍集中“討伐”抗聯造成可乘之機。1937年下半年日軍發動了“三江特別大討伐”,使東北抗聯受到了嚴重的損失。從此,東北抗日游擊戰爭形勢逐步惡化。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東北失去統一集中的領導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三是行動上的不協調。從中共滿洲省委撤銷后,抗聯改由中共3個省委分別領導,自然失去了統一權威機構進行總體的指揮與協調。在初期既或有駐共產國際中共代表團領導,但距離遙遠,交通不便,聯絡困難又有日偽的殖民統治和日軍的包圍封鎖,加上抗聯部隊高度分散,在不斷流動和頻繁戰斗的情況下,中共代表團很難解決對東北的統一領導問題。因此在抗日游擊活動中,東北的東南滿、吉東與北滿之間,很難相互協調。1936年6月,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在湯旺河召開省委擴大會議,并邀請了中共吉東省委代表周保中參加,會上正式提出了各軍應分別組織轉移,脫離松花江下游這一危險地區,決不能給日軍造成“聚殲”的機會。但這一方針卻遲遲未能付之行動,直到日軍“三江特別大討伐”開始半年以后,中共北滿、吉東省委才分別做出遠征的決定。由于決定是分別做出的,自然不可能研究確定北滿與吉東抗聯部隊之間及與抗聯第1、第2、第1暉之間,互相如何協調與策應。上述一系列事實證明,集中統一領導,確實是東北抗日游擊作戰興衰成敗的關鍵。
依靠廣大群眾聯合各抗日武裝是東北抗日作戰力量的源泉
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尚在創建之時,正值中共滿洲省委貫徹中共中央“北方會議”精神。“北方會議”不僅沒把發動群眾,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作為東北的首要任務提出,反而提出了一系列“左”的政策,嚴重影響了對廣大群眾的發動,破壞了游擊隊與義勇軍、反日山林隊的關系,削弱了抗日力量,影響了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展。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下達后,糾正了“北方會議”的錯誤,使東北群眾工作和團結義
勇軍與反日山林隊共同抗日方面有很大改善,游擊隊與抗日游擊戰的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先后建立起人民革命軍、同盟軍與反日聯合軍,并與各地義勇軍、反日山林隊開始聯合作戰,共同抗日,在1934年冬季和1935年反“討伐”中取得了較大的勝利。但當時中共中央還是在“左”傾錯誤路線的統治之下,所以在《一·二六指示信》中還存在著“左”的色彩,存在著關門主義的思想,影響了依靠群眾,團結各抗日武裝共同抗戰的發展。中共中央《八一宣言》和《六三指示信》發表后,才徹底打破了關門主義的束縛,提出了“集中一切國力(人力、物力、財力、武力等)去為抗日救國的神圣事業而奮斗。”這些指示精神,使人民革命軍、游擊隊與義勇軍、抗日山林隊廣泛聯合共同抗日,結成了東北抗日武裝的統一戰線,掀起了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新高潮。
1938年后,日軍在軍事“討伐”之前加大“治本”的力度。把“治本”的重點放在“匪民分離”上。采取修筑“集團部落”歸屯并戶禁止人員出入,大肆燒殺散居農戶制造無人區,強化“保甲制”,逮捕地下共產黨員、群眾抗日組織成員以及思想上“親共”分子,切斷抗日武裝與群眾的一切聯系。由于人民抗日武裝與人民群眾的聯系被切斷,抗聯的戰斗行動、情報來源以致生活、醫療、休整各個方面均受到嚴重的影響,加上一些其他原因,從此東北抗日游擊戰爭受到嚴重挫折,進入困難境地。
抗日游擊根據地是抗聯游擊作戰的基本條件
抗日游擊根據地是抗日斗爭的堡壘,是開展游擊作戰的依托,是抗日部隊生存的基地。憑藉它能團結喚起民眾,保存發展自己,最終達到驅逐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失去它抗日部隊的戰斗行動、生活來源、休息整訓、傷病員醫治、槍械維修、兵員補充等等方方面面均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抗日根據地是實施抗日游擊戰斗的基本條件。然而,初期由于缺乏武裝斗爭經驗和來自中共黨內“左”傾錯誤的干擾,從中共滿洲省委到各地;寧黨組織、游擊隊,對建立抗日根據地,普遍認識模糊,甚至認為“建立革命根據地問題今天是過早的”。因此,初期忽視農村工作,沒有派更多的人去深入農村利用日軍剛剛占領東北,廣大農村尚未建立殖民地統治機構,建立的也尚未鞏固的大好時機,發動群眾,爭取廣大群眾對抗日游擊戰的支持和參與。直到1934年初,中共東北黨組織才徹底放棄土地革命的口號,明確地提出,建立和擴大革命政權的抗日游擊根據地。所以,東北除東滿、南滿、寧安、密山、哈東少數地區外,大部抗日根據地都是到1935年后才大量建立起來的。到全國抗戰爆發時,東南滿、吉東、北滿3大片抗日游擊根據地已聯成一片。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建立和擴展,使抗聯的抗日斗爭如魚得水,促進了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高潮。
東北抗日游擊戰爭中走過的艱苦歷程,深刻證明抗日游擊根據地,在抗日游擊作戰中的重要作用。
機動靈活是游擊作戰的靈魂
游擊戰,作為一種分散、流動的作戰形式,自然與正規戰爭相比,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因此,在戰斗中必須靈活地運用兵力、火力和作戰方法,根據情況的變化,隨機應變地,恰當地處置情況。這是實施游擊作戰的靈魂。在各個時期,抗聯各部隊,根據作戰雙方實際情況、審時度勢、靈活運用兵力,采取靈活的作戰方法取得了不少勝利。尤以1938年8月,第1路軍第3方面軍,在副總司令魏拯民和方面軍指揮陳翰章率領下,襲擊大沙河就是最典型的戰例。1939年8月下旬第1路軍第3方面軍為了策應第1、第2方面軍向東部山區轉移,決定襲擊安圖縣城,可是沒等出發,卻出現了叛徒向日偽軍告密,安圖守軍加強了防范。這種情況下,魏拯民立即召集主要領導研究,決定將計就計,仍按原定計劃行動,對外仍稱打安圖,中途改為進攻大沙河,打日偽軍措手不及。當日夜間進抵大沙河鎮,原定在大沙河偽軍中的內應合計好午夜里應外合發起攻擊。不料將至午夜,城內傳出做內應的人被臨時派走,無法完成內應任務。指揮陳翰章為了減少抗聯傷亡,沒有強攻,改為次日拂曉乘群眾出城到大沙河擔水之機,少數人混入城內,里外配合奪占城門。抗聯戰士在城外以青紗帳為掩護,潛伏1夜。第二天天將亮,第1個出來的是個朝鮮族大夫,拎著牙具走向莊稼地竟發現了抗聯戰士,他立即邊往回跑邊使勁喊叫。這種情況下,陳翰章當機立斷一聲令下,立即發起攻擊,迅速占領。原預計在大沙河戰斗打響后,大沙河以北明月溝的日偽軍會首先增援大沙河,魏拯民親自率一部兵力,在大沙河以北柳樹屯設伏阻援。不料大沙河戰斗中北面毫無動靜,卻在南面發現援兵臨近。陳翰章立即派出兵力到大沙河的南崗阻援,保障了大沙河戰斗的勝利。殲滅大沙河日偽軍后,魏拯民與陳翰章判斷明月鎮的日偽軍一定還會前來,又決定重新在柳樹屯設伏。果然第二天中午日偽軍100余人乘5輛汽車進入伏擊圈,被抗聯第3方面軍一舉殲滅。這次戰斗,從組織到實施先后多次發生情況突然變化,抗聯都能隨機應變做到敵變己變,迅速定下新的正確決心,終使這次攻點、打援、伏擊接連3次戰斗均取得了圓滿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