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越來越多的老總開始教導銷售部門的管理者:K/A渠道和傳統渠道——兩邊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但我要發出疑問:以現下的市場環境,這兩手真能同時硬起來嗎?
K/A“不經濟”?
很多企業打破頭要進K/A,是因為他們相信K/A的銷售能力對樹立品牌和增長銷量來說,是件“事半功倍”的事。確實,理論上說,K/A管理本身就是渠道扁平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可以減少銷售環節、簡化銷售過程、提高渠道效率、增大獲利空間的,應該很“經濟”才對。
但是在中國,理論和現實間的差距卻是如此之大,K/A對利潤的貢獻與其巨額的通路費用、促銷費用相比實在是太不成比例!
強勢品牌尚可用其產品較高的利潤空間來維持現狀,而中小企業因品牌劣勢,往往采用低價競爭策略,高投入低產出的K/A渠道越來越讓其難以為繼。
在中國,K/A管理似乎正進入了一個理論與現實不符的“怪圈”,我們稱其為K/A渠道“不經濟”的悖論。
手心手背都是肉
“不經濟”的根源又出在哪里呢?
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現代K/A會繼續高速發展下去,并且占據更大的零售份額。在大中城市里,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等K/A占據了壓倒性優勢,傳統的食雜店和售貨亭等其他銷售形式喪失了價格、質量和便利全方面的優勢,已逐步萎縮,批發市場也在K/A開展的批發業務的有力競爭下失去了大部分團購客戶。
但由于K/A依賴于自身規模和城市的集聚效應,在橫向擴張上受地域經濟的限制。在非重點城市(包括縣城),由于K/A通路單店產出的下降和配送成本的增加,門店擴張速度會明顯減慢。在此類城市,傳統商店是主流流通渠道,而批發和農貿市場是另一種重要零售形式。
在廣大的農村市場,由于農村消費者消費水平有限,主要的零售商是遍布鄉村的傳統“代銷店”,也就是食雜店。因此,傳統渠道依然還占有重要的位置。
這一切決定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本土制造商的渠道選擇上是多種渠道形式并存——也怪不得企業“K/A渠道、傳統渠道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但同時運作卻又導致渠道沖突。
渠道價格沖突
通過一個簡化的產品價格體系,可以清楚地看到渠道沖突發生的過程。
假設在傳統渠道中,由于借用了經銷商的資源,制造商的銷售費用較低,在保證合理利潤的前提下,制造商將對總經銷商的出廠價定為100元/單位,這100元中已經包括了制造商大約10元的產品銷售費用。一般總經銷加價5元,將出貨價定為105元,二級批發商則以115元的價格售給零售商。由于傳統渠道對應的零售商多是傳統零售商,沒有通路費用的支持,要完全依靠進銷差價實現盈利,其加價幅度較大,最終售賣給消費者的價格為135元(圖1)。

在本土制造商導入K/A管理后,大多由于沒有運作K/A渠道的經驗,對做K/A需要的巨大銷售資源支持估計不足。同時,由于同時運作傳統渠道,所以在產品報價上犯了一個錯誤——不過這個錯誤也可以說是不得不犯的——即對K/A的報價和對總經銷商的報價接近或完全一樣。
要知道,在那些廠家“幾年如一日”做同一樣產品的情況下,渠道信息完全是透明的,這就使得K/A可以從多方面了解到制造商對總經銷商的出貨價格——“如果你對我K/A報價較高的話,我們雙方的合作基礎就不好說了吧”。
K/A渠道與傳統渠道存在巨大差異,本來應用于傳統渠道的出貨價格當然遠不能滿足運作K/A所需的后續投入,高昂的通路費用、促銷費用使得制造商運作K/A如食“雞肋”,銷量雖不錯,卻沒有利潤,甚至是虧損。K/A終端從制造商處獲得了100元的進貨價格,同時還有20元的通路費用,使得其可以不依靠進銷差價生存,所以加價幅度較小,最終以105元(K/A多數品類的毛利率為5%),甚至低于100元的價格出售給消費者(圖2)。

這種價格體系是極不穩定的,制造商未能從K/A渠道中獲利,K/A終端過低的零售價格又對傳統渠道的經銷商產生巨大的利益沖擊,打擊了經銷商的積極性,同時造成市場價格混亂,竄貨現象嚴重,制造商原來的銷售體系在新舊渠道的沖突中有崩潰的危險。制造商希望看到的K/A渠道、傳統渠道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局面并未出現。
合理的K/A價格體系應該是制造商對K/A的供貨價格高于傳統渠道中對總經銷商的價格,在利潤中預先留出對K/A的銷售支持的部分。比如,制造商對K/A的報價調整為125元,仍然予以20元的通路費用支持,這樣在利潤空間上大于傳統渠道;K/A出售給消費者的價格為130元/單位,適當低于傳統渠道中零售商的價格,滿足了其“平價”的訴求,又不至于對傳統渠道構成強烈沖擊(圖3)。

這里K/A賺取5元的差價,但又得到20元的費用,在實際收益上和前面收益持平,甚至更高。這種分配情況是適應當前的一個新形勢:零售商面臨殘酷的同業競爭,不得不去向上游要求更多的資源,但如果在進價上要求太“狠”,在其他談判項日的要求上就不會得到供應商的支持。況且供應商已經沒法支持了——我們制造商畢竟也有自己的成木收益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