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審計署要對原電力公司進行大規模的審計時,據《嘹望東方周刊》了解,審計署駐各地特派辦最大的感受就是接到的舉報信數量猛增,彰示了電力系統累積問題之突出。
在整個系統中存在著嚴重的國有資產監管失控問題,電力腐敗個案的逐個揭露,使電力系統的“冰山”逐漸暴露在公眾面前,這種腐敗的成本要由整個國家來承擔,更具體地說是由每個公民來承擔。
《瞭望東方周刊》摘取了電力審計中的兩個案例:第一個案例涉及電力三產企業,山西省電力科學研究院私設公司七八個,各個科室也設立公司以截留收入,5年時間截留收入過億元,轉出國有資產5658萬元,套取現金4978萬元。
第二個案例是鞍山電業局,局長做主,違規為私營企業提供借款、擔保3億多元,使國家蒙受1.2億元的嚴重損失。
兩個案件移送中央紀委后,山西省電力科學研究院院長陳懋龍等5人,鞍山電業局局長陳忠一等人已被逮捕。他們瓜分國有資產之情形觸目驚心。
山西省最大的私分國有資產案
“這可能是山西省涉案金額最大的一起私分國有資產案。”山西省檢察院有關辦案人員如是評價。
檢察院的材料顯示,山西省電科院從1998年至2003年,采取轉移隱瞞收入、虛列成本等手段,擅自截留應繳收入1.05億元,并將其中的4339萬余元國有資產集體私分。
2003年電力審計中,審計署太原特派辦發現了山西省電科院涉嫌私分國有資產的案情,一份《審計要情》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國務院。
隨之,中紀委、監察部派出專案組與山西省檢察院反貪局共同辦案。日前,此案取證工作基本完成,太原市檢察院將對此案提起公訴。
山西省電力科學研究院成立于1998年,是山西省電力公司的下屬分公司,山西省惟一具有火電機組調試資質的企業。
對這個二級單位,山西省電力公司每年按年度計劃撥付3000萬元,作為電科院人員工資和成本費用等開支,而電科院每年應完成純利潤指標80萬元,超額部分上繳省公司,省公司將其中的60%返還給電科院。
在計劃經濟時代,像電科院這樣的單位只是例行公事,完成省電力公司交辦的調試任務,沒有自營收入。1998年后,市場放開,電科院除完成交辦項目之外,可以走出山西到省外調試機組。
經審計查閱該院對外簽訂的調試合同發現,該院每年的自營收入已達到3000萬元。但院里交來的賬冊上,自營收入僅700萬元,成本達620萬元,利潤正好是80萬元,數字恰恰是完成省公司下達的創收任務指標,且從1998年至2003年,連續4年都是如此。
這僅僅是巧合?那些賬外收入轉到哪里去了呢?
誰“截流”了國有資產
技術服務中心在山西省電科院中,是除中層干部之外鮮有人知的單位。
1997年12月,陳懋龍任電力試驗研究所所長,所下有一個科室是技術服務站。
陳任院長后,就將技術服務站改名為技術服務中心,在工商局注朋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公司,陳任董事長,當時的經營科科長王玉琦任經理。該中心設有獨立的賬戶。中心的性質是集體所有,實際運作由電科院經營科具體管理。
技術服務中心成立后的幾年內,大量的應繳收入被攔截到這里,再分流到院內各科室。
從1998年至2003年間,電科院各專業科室所承接的有償技術服務合同大多以技術服務中心的名義對外簽訂,調試施工則由本院職工用本院設備完成,合同收入約7300萬元隱瞞不報,全部轉到技術服務中心賬上。
其實,電科院下轄的這類公司有七八個之多,審計還發現,電科院以山西省電力科達經營公司技術開發公司、騰創電力科學研究有限公司的名義對外簽訂有償技術服務合同,由本院職工完成,將收入891萬元、2300余萬元分別匯人兩公司。
對于這類收入,電科院通過制定《生產室經營管理辦法》等內部規章和同各專業室簽訂《內部經營承包合同書》等形式,明確規定各科室提取外協費、外委費、兌現獎等各種名目的費用比例和程序。其中合同兌現獎規定,完成30萬元以下的調試工程,院里留三成、科室分七成;而30萬元以上的工程,院里留二成,科室分八成。
獎勵比例如此優厚,各科室職工積極性自然很高。為接收這部分收入,下轄各科室也成立了公司,設立“小金庫”,將提留的收入以名目繁多的獎金、慰問金、補償金、加班費、補助費等貌似合法的項目私分給個人。
500萬元化為個人股權
相比之下,騰創公司的成立,比技術服務中心要曲折一些。
2002年2月,在院黨政聯席會議上,陳懋龍提議成立山西騰創電力科學研究有限公司,這是一個由陳自己任董事長、全院在職職工持股的民營公司。
注冊資本金從哪里來呢?審計查明,從2001年2月起,電科院采取虛報應付款和成本的方式,從院財務賬上轉出522萬元,套間現金490萬元。
套取出現金后,在副院長毛原祺授意下,財務科長王建政以職丁補充養老保險金的名義,將458.96力·元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431位職工名下。隨后將該款取出,加上從“小金庫”中取出的款項,補足500萬元之后,存人工商局臨時驗資賬戶汴冊成立了騰創公司。
在工商局提供的股本金出資比例表上,是院里各處室正職干部41人共同出資,其中陳懋龍出資39萬元、毛原祺30萬元……級別不同股本金額不同。
原本商定山全院職工持股的公司為何成了41人?據副院長宋躍紅、財務科利長王建政等交代,對成立股份公司,工商局規定出資人為2人以上、50人以下,無奈之下,財務科長王建政臨時開列收據41份,報給工商局。
而對于自己曾買過補充養老保險、出資注冊公司一事,大部分干部并不知情,更不用說普通職工。500萬元的同有資產化為了個人股權。
據查明,該公司成立后,以其名義對外簽訂有償技術服務合同,進賬收入891萬元,并套取現金脫離省電力公司的財務監控。
據內部知情人介紹,公司始作俑者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在企業改組改制中,給自己留一條后路:先將部分國有收入轉入,下一步再將電科院的發電機組甲級調試資質轉入,以后就不用拉電科院這面“大旗”了。
協助洗錢的“協作單位”
在電科院轉移自營收入過程中,為其提供幫助的有兩個角色,一個是與之簽訂技術服務合同的電廠;一個是為套取現金提供發票的單位或個人。
據了解,簽訂合同時,電科院的人出面,用電科院的調試設備,但施工合同上寫的是“技術服務中心”、“騰創公司”等,完工后,款項依合同打到相應的賬戶。電廠對這樣的“貓膩”見怪不怪,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電科院經營科為攬活和順利轉移收入,花了多少金錢用于“打點”無法得知。
這種雙方“互惠互利”的做法,沒有法律規定是違法的,除非查明有行賄受賄行為。
與這家全省惟一具有火電機組調試資質的電科院“協作”的單位,有事業單位山西省科技開發中心,還有十幾家私營公司,有的根本沒在工商局注冊。
山西省科技開發中心隸屬于省科協,性質是國有事業單位,這里基本上沒有什么業務,其主要業務就是與電科院的業務:為其套現、提供發票。
“二董”,董培軍、董培民兄弟倆是其中關鍵的人物,在長達5年的時間里,在電科院套取國有資產中“功不可沒”。
哥哥董培軍與時任電科院院長助理的宋躍紅是同班同學。1998年,陳懋龍院長上任后,善于領會領導意圖的宋躍紅知道,把巨額的非法截留收入轉到“三產公司”以后,要全部變現并非易事,必需尋找一個穩妥可靠的“合作伙伴”。這時,他就想到了開公司的同學董培軍。
最先進入審計視線的就是“二董”。在近1100萬元的合同中,相應的單位法人代表均是“二董”。他們提供的發票,經稅務局驗證,基本為假發票,而那些開具發票且簽訂合同的公司大部分未在工商部門登記。
審計查實,通過這些“協作單位”總共轉出資金5658萬元,記錄在“1號賬”上;套回現金4978萬元,記錄在“2號賬”上,其中包括注冊騰創公司的500萬元注冊資金。轉出資金與套取現金差額是680萬元,扣除付給“協作單位”6%至8%的“稅費”之外,剩余的錢又去了哪里?
私營企業主的提款機
“3.5億元國有資金流人民營企業,1.2億元面臨重大損失”,審計署沈陽特派辦上報的審計要情報到國務院,溫家寶總理作出批示,由中紀委、審計署、遼寧省紀委和國電公司組成“902專案組”。據悉,此案一審已經結束。
鞍山供電公司隸屬于省電力有限公司,負責鞍山鋼鐵公司和市區及下屬三縣的電力供應。
審計人員是在對鞍山供電公司近5年的“線損”進行分析時,發現了疑點:省里下達鞍山供電公司2000年“線損”考核指標為5.27%,該公司上報完成5,26%;2001年兩項指標為5.7%和5,67%,連續兩年實際完成“線損”率基本與考核指標持平。
“線損”是電能在傳輸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功、無功電能和電壓損失的簡稱,線損率是供電企業一項綜合性的技術經濟指標。線損率越低,實際用電就越高。線損率5.27%就是每100千瓦時損失5.27千瓦時。
1998年,鞍山電力公司城網改造后,線損率理應大幅度下降,為什么會沒有變化呢?審計人員判斷是人為調節線損、截留轉移收入。此時,審計人員恰好收到了一封舉報信,稱該公司總經理截留收入,借款給私營企業。
對大量原始憑單審核并延伸審計后,發現鞍山供電公司利用增加線損等手段調節收入,將大量電費收入、貼費、地方電建基金等資金轉存賬外,自1996年始至2002年末,開設賬外賬戶20多個,金額高達3.37億元。
借給老板3.7億元開發房地產
審計查實,鞍山供電公司“小金庫”的支出除用于形象工程、發放給職工外,有大量資金在與鞍山市電業鋼窗廠往來。
鞍山電業鋼窗廠原系供電公司三產單位,鋼窗主要銷售給電力系統,由于后來經營不善,企業發放工資困難,遂對社會招聘“能人”。一個名叫“李殿祿”的走馬上任,一開始確有好轉,但1993年還是以停業告終。2000年之后從未年檢過。
在此期間,1997年10月,李殿祿與其家人組建了自己的企業,即遼寧泰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李任董事長。
審計查明,1998年2月至2000年12月31日,鞍山市電力公司提供給市電業鋼窗廠使用的資金達3.7億元,至2002年末有8000萬元尚未歸還。
對于8000萬元,鞍山電力副總會計師趙某稱,經過集體開會討論,這筆錢是與市電業鋼窗廠聯合投資經營房地產,在2000年該公司會議記錄—亡面記載,陳忠一就8000萬元投資征求大家意見,但墨跡明顯較新。此外還有聯合經營協議為證。但領導班子其他成員稱并不知道此事。
經查,4000萬元直接用于泰隆集團在沈陽和大連的兩個房地產開發項目,另外4000萬元匯入泰隆公司之后,也用于這兩個房地產開發項目。
但鋼窗廠早已停業,無房地產資質如何會投資房地產?既然聯合投資,為什么鋼窗廠還在為此支付利息?當審計掌握了更多的證據時,陳主動承認8000萬元是借款,不是聯合投資,他還供認,聯合投資合同是為應伺‘審計后補的,會議紀要也是他指使秘書添加的。
這8000萬元,在審計的不斷追查壓力下,泰隆集團儀返還了1000萬元,剩余7000萬元因房地產項目受挫,難以歸還。
銀企聯盟和曲線借款
1998年,鞍山市立山支行行長王忠利,以完成年度存款指標的名義,和鞍山電業局簽訂一份金額為4000萬元借款合同,由根本沒有擔保業務的財務公司(全稱為中國電力財務有限公司東北分公司鞍山業務部)提供貸款擔保。
4000萬元很快進到鞍山電業局的賬外賬戶,轉到財務公司,3個月后,于1999年3門,轉到民營企業——鞍山市順發實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是泰隆集團的關聯公司。
1999年9月,在行長王忠利的催促下,順發公司通過鞍山電業局賬外賬戶,償還了銀行本金500萬元及利息。但另外3500萬元,在他的指令下,轉到廠另一個民營公司鞍山正龍集團,這筆貸款成了該公司“聚富宮”大酒店的建沒資金。
對這筆款項,正龍集團——不記載該筆資金與順發公司的借貸往來關系,二不承認、也不承擔所欠銀行、則務公司或鞍山電業局款項。何況該公司負債率高達85%,3500萬元及720萬元利息根本無法收回。
由于財務公司負責人金玉利,在調查中猝死,正龍集團董事長在逃,此案已九法進展下去。鞍山農業銀行已將該筆貸款列為呆滯。
多少國有資金付諸東流
銀行、供電公司與泰隆集團為何有這么“默契的合作”?審計人員劉側窗/—往來資金情況追蹤調查之后,揭開了泰隆集團資本運作內幕:集團月初向銀行短期借款進行經營活動,然后月末通過鋼窗廠向鞍山供電公司借款還銀行貸款,月初再從銀行借款歸還供電公司,資金依此循環流動。
至2003年底,泰隆集團從鞍山市立山支行貸款3.5億元,尚欠鞍山市立山支行本金1.91億元,大多逾期3年之久,從鞍山電業局借款3.7億元,其中7000萬元無法收回,鞍山電業局從立山支行貸款轉給順發的3500萬元及利息無法收回,為泰隆公司擔保的7800萬元,被要求承擔擔保責任,中電財務公司鞍山業務那為泰隆及其關聯公司發放貸款累計2.9億元,至2003年余額3746萬元難以收回。
泰隆集團累計借款10億多元,3.5億元左右難以收回,除預計可望收回的抵賬資產及泰隆集團尚有明晰資產合計2.3億元外,仍有近1.2億元的國有資產損失。另據檢察院初步審理查明,鞍山電業局局長陳忠一收受李殿祿賄賂32萬元。
(作者為《中國審計》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