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日趨白熱化。為了獲勝,布什和克里頻頻使出“高招”。這邊廂布什給雙胞胎女兒寫公開信,大打“親情牌”:那邊廂克里也不示弱,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推銷自己的經濟政策。
在不到50天的時間里,這種場面會越來越多。這場大選剩下的日子將有哪些看點?或許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布什和克里的競選活動,可以判斷美國選舉的最終結果。
電視辯論
從9月底開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將進行三場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一場副總統候選人的辯論會。
根據安排,總統候選人的第一場電視辯論會將于9月30日舉行,屆時布什和克里將在南部邁阿密大學就美國國內問題正式闡述自己的政策。在10月8日的第二場辯論中,兩人將接受選民的直接質詢。這次辯論的地點是在美國中部圣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進行。
第三次辯論會時間在10月13日,布什和克里將在西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就美國外交政策展開辯論。副總統候選人辯論則穿插在10月5日,地點是在俄亥俄州,內容則涵蓋內政、外交等各個領域。
美國政治人物向來講究以口才“爭雄斗勝”,而美國一般百姓在投票時更多地像一批“感覺者”而非“思考者”。在辯論時,誰能有縝密的思維,用犀利的話鋒、幽默不失優雅的親和力來指點江山,誰就能獲得老百姓的好感,贏得選票。
從這個角度來觀察,布什和克里在這三場辯論中的表現,將是決定兩人輸贏的第一個風向標。
成敗看幾州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兩個月,布什和克里將加大對那些“搖擺不定州”的選舉工作力度,力爭贏得幾個重要選區的關鍵票源。
根據上屆總統選舉結果的分析和今年的情況,可以預測兩黨將在以下這些州展開激烈鏖戰;佛羅里達州(27張選舉人票)、俄亥俄州(20張)、賓夕法尼亞州(21張)、密執根州(17張)、弗吉尼亞州(13張)、華盛頓州(11張)、田納西州(11張)、亞利桑那州(10張)等等。
一般而言,一場艱巨選戰的進行,常常是以“空戰”開始,即競爭對手互拋議題,相互攻擊,以“陣地戰”結束。后者主要指候選人采取四處拜票、重點拉票的“選舉戰術”。
“一分辛勞,一分收獲”是競選政治中的不二法則。布什和克里,誰能在這些州取得決定性勝利,誰就可以把自己送人白宮。
軍人投票
美國軍人的投票動向也是決定本次選舉的關鍵因素。
美國武裝力量人數大概是145萬人左右,即使按1%的投票比例計算,票數差額也有可能達到萬張以上,
能否爭得“子弟兵”的支持,對目前都在以反恐和國家安全做文章的兩黨候選人來說至關重要。布什和克里都聲稱自己是真正的軍中領袖和戰時英雄,克里一直以自己在越南戰場上的經歷而自豪,認為自己比布什更“英勇善戰”。
有分析表明,雖然目前美國軍中普遍存在厭戰情緒,但有60%以上的人認為布什比克里更能勝任反恐大任。誰能成為美國軍人心中真正的“偉大統帥”,選票將是最好的證明。
選舉行銷
競選策略是否得當,“選舉行銷”是否有效,是決定大選結果的重要因素。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民主黨大會7月底結束以來,布什的競選班子一直主導了競選議程,迫使克里一方處于守勢。尤其是共和黨大會的召開,把布什的競選活動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克里的競選班子已經被逼到了必須要進行重大改組的邊緣。
《華爾街日報》早就指出,和克里本人一樣,克里的競選班子謹小慎微,不敢決斷,有時甚至猶豫不決,致使指揮系統經常很僵硬,不能及時、有力地對共和黨的攻擊做出回應。
其實,對這個問題,民主黨內部早就有所察覺。不少民主黨人,包括重量級參議員、籌款干將、甚至克里的一些心腹早就告訴克里,對競選班子高層進行改組已刻不容緩。
就在共和黨大會召開之際的8月31日中午,克里競選班子終于宣布了新的任命:克林頓前總統的新聞發言人、備受尊重的公共關系專家溜克哈特被聘為克里競選的高級顧問,克林頓政府時期的幕僚約翰遜被任命為危機處理主管。
不管克里這次改換競選班子是否有效,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選舉策略和行銷絕非兒戲,而是一門嚴肅的學問和技術。
一個小小的失誤,可能會對候選人造成重大的傷害。比如美國前階段的一則“快艇廣告”,就差點把克里的“越戰英雄”形象徹底顛覆。
當時,美國一個老兵組織在商業電視臺上播放政治廣告,3名當年同克里并肩戰斗過的老兵譴責克里是個懦夫,喜歡出風頭,在越南期間未放一槍就逃離最危險的戰場。他們說克里通過撒謊獲得“戰爭英雄”的稱號,回國后卻翻臉成為反戰運動的領導人,出賣同一條戰壕的戰友,使美國在世人面前信譽掃地。
對這樣的指責,克里競選班子的回應沒有太大的效果。相反,共和黨的競選卻在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地展開。
從某種角度看,那則廣告起到的效應,不在于克里是否騙取了越戰勛章,而是從另一個側面使普通百姓對克里究竟能否擔當戰時領袖產生了懷疑。于是,相信克里能夠統帥三軍指揮反恐戰爭的選民越來越少。
畢竟,克里的難題是他一方面大做廣告,宣傳自己在戰時如何表現英勇,但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利用百姓的反戰情緒,來表明自己的反戰態度,甚至還要以此作為資本,旗幟鮮明地要爭取當上美國軍隊的“總司令”。
但或許他還沒有意識到,在這個問題上的稍有不慎,就會給百姓造成一種不誠實甚至扭曲的“英雄”形象。
可以說,目前因為兩黨候選人依然難分伯仲,因此,決定最終山線的,可能不是哪個選舉人能夠“贏多少分”,而是哪個候選人能夠盡量少犯錯誤,避免“丟分”。
重大突發事件
當然,國內外是否發生重大突發事件也是最后兩個月決定布什和克里勝負的關鍵因素。因為這類事件會打亂美國選舉進程,或者使得事態發展向有利于一方候選人方面傾斜。
不敢預測類似“9.11”事件的“美國悲劇”是否會再次發生。但是在伊拉克、美國國內安全防范等問題上,確實存在著隨時可能爆發的危機。
8月31日晚,德國聯邦情報局局長奧古斯特,漢寧在海德堡首次公開了德聯邦情報局在數月前做出的一份評估報告,稱“基地”組織可能在11月份美國大選前向美國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恐怖襲擊行動。
除了國內危機外,國際突發事件也可能影響美國的選舉。例如。俄羅斯發生“人質危機”后,普京總統就親自打電話,請求美國幫助。類似情形一旦在今后兩個月內頻頻出現,將潛移默化地影響美國人對選舉的看法和對候選人的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