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后,也許中國500強評比中,進入前10名的還是今天的公司,但主人可能已由國有資本一家獨有變成多家共持了
新一輪中國500強評比結果已經公布,如預料所然,在500強的前10位中,仍然全額被國有公司所占有,而更在預料之內的是,前10位無一例外的都是中國的壟斷型公司。
其實,就當前中國的市場化發展進程看,500強的排序結果肯定存在其必然性,如果像國家電網公司、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公司沒有進入500強的前10位,那么,人們的解釋只能是這些壟斷公司在高額占有國家資本和市場資源的同時,把國家應有的收益流失掉了。
問題的核心其實不是500強的排位,而是位次排定后,我們應該往深處去思考的是;為什么中國至今為止國有壟斷性公司仍能獨霸市場,其經濟背景、產業背景和市場體制背景究竟是什么?為什么至今以前的非國有公司特別是中國的民營企業沒有跨進500強的10強行列?我們如何客觀地評判這一現象,又如何找到新的出路。
我曾在—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壟斷并非貶義詞,而是一種實力的象征,但問題實質不是一家公司是否已站在了壟斷的高點,而是這種壟斷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說,實現壟斷的成本有多大。
在傳統概念以至當今的主流觀點中,石油、金融、電信、電力均被認為是一個由自然壟斷向產業化壟斷的部門。特別是剛剛向市場經濟邁進的中國,大多學者們和主掌企業命脈的官員們更是把上述產業的這一特殊壟斷性作為市場化改造的最根本障礙。
這種思維方式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對推進中國的發展有所幫助,但是,如果我們更為廣泛地對當今世界新興產業以及因這些產業帶來的新經濟革命加以全面分析,將會清楚地看到,所謂“壟斷”,僅僅是當今阻礙體制創新的表層原因。當石油、電信、電力對其他產業的滲透已經演進為由“賣方市場型”滲透向“買賣雙方市場互動式”滲透時,這些產業傳統的自然壟斷性其實已經有懈可擊了。
僅這一點,在上個世紀60—80年代就已成為市場經濟高度發展國家新一次經濟革命的動力,比如電力、石油等行業的國家壟斷首先被打破,國家壟斷的最后一塊堡壘電信業也在20多年前被清除,于是,民營的、非國有的、股份化的、跨國經營的電力集團、石油巨無霸和民營化的電信公司在近20年里在全球獲得了超高速發展。
但是,當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歐美發達國家壟斷公司演變進程的時候,忽然發現過去的國家壟斷雖然減少或消失了,而非國有的、公司化的壟斷,其壟斷的能量和對市場的滲透力在今天更強之于原來的國家壟斷公司。
由此,我們將發現500強前10位中的中國國有壟斷型公司,與我們常常議論的海外跨國公司的壟斷,基本是處在兩個不同發展階段上的。中國國有公司的壟斷,實際上是政府行政化的資源配置形成的壟斷——行政性壟斷。
這在原計劃經濟國家更為普遍。如電信網資源、鐵路航空建設和運營權、金融機構的開辦權等,均是由政府以行政化的安排規定少數公司經營,禁止或限制新的非政府安排的競爭者進入。
這種以政府配置特有資源于特有公司形成的壟斷,在一個國家向市場化轉型中,是破壞有效競爭市場建立和實施市場監管的最主要障礙。正是因為如此,當500強前10位均由國有壟斷公司占據后,才會引發大家對這一排序結果的疑問。
其實,壟斷不可怕,我們需要的是在遵循國際法和WTO條款下的“市場化壟斷”。在較為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中,一家企業只要不是通過“反競爭的不正當行為”來維持或獲得壟斷,并由此占據對國內或國際某類產品的主導地位,這樣的壟斷并不能定義為不合法。
比如現在居于世界500強中的一些超大型跨國公司,其產業的壟斷形態集金融資本、產業資本、流通資本于一體,不但占有極高的市場份額,引領市場價格,而且跨國、跨行業操作。事實上確立市場自發的短期壟斷的合法性已經成為現代國家制定經濟法規的一項重要內容。
那么,中國以國有壟斷公司主導市場的局面能否打破呢?現在持悲觀態度的人很多,但我很樂觀。我認為,打破國有公司的壟斷不光要看政府的態度,更要看市場的變化。
如果我們放眼2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進程,將會發現中國目前已初步完成了市場化演進的第一階段,即:自1978年改革開放后,一批非國有公司與現存的國有壟斷型公司的資本原始積累已初步完成,但不同的是,非國有公司的資本積累以市場化為特征,而國有壟斷公司的積累往往是以國家行政性保護、高成本的銀行貸款、優先的上市融資權及種種違背公平競爭的“霸王條款”完成的,也就是說,非國有公司的發展后勁會更大、更猛。
這種變化實際為那些已完成原始積累的非國有公司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平臺。近日剛剛公布的獲得第三批石油進出口業務專營權的公司中,絕大多數是民營企業,而電力企業的股份化改造和建立多元化投資結構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我手頭有一組參考數據,數據表明,2004年1至6月份,國內建設項目投資總額中,非國有經濟占到60%。如果這個數字是準確的話,我們將不得不認真思考非國有公司特別是民營企業今后幾年的發展前景。
對此,近日有媒體指出,在今后幾年的中國500強評比中,民營企業進入前10位是大勢所趨。對于如此樂觀的預測,我很難完全同意,因為從更有效和更現實的觀點看,中國大公司的排序在今后的變動中,更重要的不是位次,而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當然,還包括公司的成長性。
如果我的這種看法能得到認同,那么至少在今天,就已有多家民營企業的發展能量超過了2004年500強的前10位。比如華為公司,論規模和銷售總額遠不及那些占據壟斷地位的公司,但其當前的核心技術優勢、技術研發投資實效和實力,以及其按照國際標準評價的成長性,已遠遠高出那些靠行政性保護的國有壟斷公司。
如此說來,也就可以明白,當500強評選出來后,為什么會有許多民營企業對其評比結果不屑一顧,即便是已進入前10名的那些壟斷性公司,看著評選結果,心里也會充滿不自在。
市場經濟給我們帶來的最大收益就是競爭,而且是向公平的競爭和有效的市場規制轉變。競爭的含義是什么,就是要求我們把那些多余的第三只手、第四只手以至大手小手統統斬斷,讓競爭對手間的比較剝離浮華而更貼近于實力。
由此聯想到我3年前提出的一個曾讓有關部門惱火的觀點:斬手之舉,應與國有壟斷公司實施產權多元化同步而行??上驳氖牵罱褯]有人再指責我。這就是為什么市場規律是不可抗拒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核心所在。
由此,我們其實已經看到,在未來幾年內,天還是那片天,地還是那片地,但地里種的莊稼已經被轉基因化而成為新的品種,傳統的國有壟斷型公司的持有者將會慢慢發生變化,非國有公司進入國有壟斷公司,并通過有效的產權多元化打破壟斷產業內國有公司的一家獨大,只是時間問題。幾年后,也許中國500強評比中,進入前10名的還是今天的公司,但其名牌后的主人可能已由國有資本一家獨有變成多家共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