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的改革與發展目前已經步入一個重要關口。中國的商業銀行如何才能實現向現代化銀行的飛躍?世人的目光密切注視著中國,國人也在苦苦思索。
面對WTO的挑戰,我們準備好了嗎?
按照中國加入WTO時所做的莊嚴承諾,2007年我國銀行業將全面對外開放。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虎視眈眈的海外銀行即將享受完全的國民待遇,意味著國內銀行即將在一個完全國際化的環境中,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與強大的競爭對手進行全方位的廝殺。
大戰在即。但是,坦率地講,對于這場戰爭的殘酷性,國內銀行業的認識還遠不夠深刻;對于這場挑戰帶來的巨大沖擊,國內銀行業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對于國際先進銀行的競爭優勢,我覺得現在我們還不能完全想象得到。比如說,從銀行價值的穩定增長來看,國內銀行的總資產收益率最好水平的也就是0.6%~0.7%,國有商業銀行更是遠遠低于這個水平。而國際先進銀行呢?基本上穩定在1%以上,是國內最好銀行的一倍以上。在國際上,衡量銀行總資產收益率的標準是按0.1個百分點計算的,每提高0.1個百分點(指多年的平均水平)就意味著一個本質的區別,可見我們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之大;如果算人均利潤,國內銀行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就更加巨大。以這樣的一種贏利能力,當然在產品定價上,在客戶競爭上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我們一旦打開國門,就會很明顯地看到與國際先進銀行之間的這種巨大差距。
民族金融業能像民族家電業—樣再生嗎?
當前的情景讓我想起了改革開放之初民族家電業所面臨的形勢。20世紀80年代初,緊緊關閉了幾十年的國門剛剛打開一條縫,洋家電就一下子像潮水般地涌將進來。國人在享受著這些價格昂貴的消費品所帶來的愉悅的同時,也發現自己的民族家電業仿佛侏儒一樣,可憐地站在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巨人的面前。有人曾經悲觀地認為,我國不堪一擊的家電工業體系將被迅速擠垮,家電市場將是國際品牌的一統天下。但事實上,不過十年,中國家電行業就翻身了,如海爾等國內有名的牌子大家都能夠叫得出來,而且已經在國內市場上占據了絕對份額,許多產品還開始大量出口。曾有學者對這一現象進行過深入研究,指出企業可以通過學習一經驗曲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獲得后發優勢,并將其概括為“產品競爭的再生性”。
但金融行業則是另外一種情況,金融產品競爭的再生性比較困難。如今已有大量的案例說明,現代金融產品的復雜性和高難性決定了一般金融機構可能很難完全理解先進金融機構的專業深度。比如保險行業,有些設計精巧的壽險產品,一辦就是30年,它的那種優質服務,就像吸盤一樣,只要你接觸,就緊緊地吸住你,很難再變化,對于這樣的客戶,丟一個就少一個。銀行產品也是一樣,許多國際先進的銀行產品中蘊涵著復雜的金融工程技術,其高收益、高流動性的背后有銀行強大的風險控制能力和交易技巧做支撐,一般銀行即便在一段時間后模仿出來了,但由于沒有好的風險加權,沒有低廉的成本分攤,這些金融產品的競爭性還是不強,通常也很難維持下去。
現在,我國銀行界存在著一種盲目自信的錯誤傾向。有人認為,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我國銀行業在文化、習慣、語言、網點等許多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銀行業的全面開放并不會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生存和發展形成多大沖擊。這種看法是十分幼稚的,因為上述優勢國外銀行完全可以通過本土化、收購兼并等策略輕松逾越,而國際銀行業在風險管理、資本配置、金融工程等方面的優勢則遠非國內銀行業在短期內所能趕超的。
當然,我絕不是說中國的銀行業就失去振興的機會和希望了,而是說我們在樹立信心、堅定斗志的同時,也一定要清醒地看到,我國金融業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二者目前還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競爭,這個差距要遠遠大于當初民族家電業與海外家電業之間的差距,因此只有在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的同時,進一步加快改革步伐,方能迎頭趕上。
我們的差距在哪里?
應當承認,經過這么些年的改革,國內銀行也確實已在營銷意識、服務態度等方面取得了不少長進。但是,我認為在建立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體制方面,國內許多銀行還沒有真正地破題,還一直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那么,我們與現代商業銀行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最近幾十年來,國際銀行業發展迅速,其中最突出的三大進步,一是風險計量的進步,二是資本管理的進步,三是組織體制扁平化、專業化的進步。這三大進步已經滲透到國際商業銀行的各個領域。近年來,我曾經多次造訪歐洲、美洲和亞洲的一些成功的商業銀行,這些銀行的資產收益率連續多年保持在1%以上,而不良資產率則一直位于1%以下。在訪問過程中,我越來越強烈地體會到:正是由于取得了上述三大進步,這些銀行才能夠以低廉的成本不斷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夠在風云變幻的市場形勢中把握好風險與收益的平衡關系,才能夠通過資本的有效配置在各條業務線進退自如,才能夠持續地推動銀行市值的長期穩定增長,才能夠最終為股東源源不斷地創造財富。
反觀國內,我們有的銀行論規模不可謂不大,人員動輒數十萬,資產動輒幾萬億,但是若論質量和效益,確實令人著急,許多國內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即使按不太令人信服的公布數字看,也早已超過了國際上高風險銀行的標準,而效益卻十分低下,總資產收益率往往只有千分之幾。為什么懸殊如此之大?就是因為許多銀行經營者對于如何管好一家商業銀行還缺乏正確的認識,我將它們歸結為中國銀行業認識上的“三個不充分”:對資產質量及其風險減除的重要性認識不充分、對資本必須覆蓋風險進而最終限制銀行過度擴張認識不充分、對商業銀行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相互協調認識不充分。
學“形”還是學“神”?
國內銀行改革應當從哪里人手,如何才能盡快縮小差距?可能有的人會隨口說出個一二三來。例如,有人一看到國外銀行組織體制的扁平化潮流,便跟著說我們也要搞扁平化管理,但直至目前,我在國內還沒有看到一起成功的先例。什么原因呢?主要是由于他們只學了“形”而沒有學到“神”。
商業銀行扁平化體制確實有很多好處,它適應了以市場為中心、以客戶為導向的現代商業銀行的潮流,將來我們也必然要走這條路,但是我們的經驗甚至教訓告訴了我們,不能簡單照搬。現代商業銀行扁平化體制的背后有一系列的東西在支撐,如統一的風險評級體系、統一的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統一的資本分配機制、統一的RAROC衡量標準,等等。而這些都離不開本書要講的三個核心問題:風險、資本和市值。有了這些現代管理技術,銀行的扁平化體制才真正有了生存的基礎,才能真正發揮出它巨大的功效!這就是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