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國家消費信貸起步較早,發展也比較成熟規范,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可以總結和借鑒。亞洲消費信貸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幾年發展很快。歷史經驗也顯示,消費信貸發展不當會給經濟金融穩定帶來不利的影響。亞洲消費信貸過快的發展已引起各方注意。本文將通過消費信貸的國際比較來展示這一問題。并對我國的現實情況做了具體分析和判斷。
美國居民消費信貸
二戰后,信用消費成為美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五十年代中期至今,美國消費信貸一直呈現高速增長勢頭。美國的消費信貸總額1947年為116億美元,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公布的報告顯示,2004年第一季度美國的消費信貸總額達到20200億美元以上。可見信貸消費已成為美國居民的一個重要消費行為。
消費信貸品種豐富
美國的消費信貸品種極其豐富,有用于購買奢侈品、耐用消費品的貸款;用于度假、家庭住宅修繕的貸款;用于其他服務的貸款,二次房屋抵押;學生貸款等等,充分滿足了社會各階層對消費信貸的多樣化需求。其中,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信用卡最為典型。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完善的住房抵押貸款市場體系,住房抵押貸款已成為美國銀行業的重要支柱,占到美國銀行業信貸業務總量的40%以上,中小型銀行該比例甚至高達60%以上。2000年,美國每十輛售出的新家用車中就有九輛是通過貸款實現的。僅新車貸款產生的利息收人即高達200億美元。有關研究指出,如果沒有汽車貸款,美國年新車銷量至少要減少約800萬輛。
消費信貸渠道眾多
在美國,提供消費信貸的渠道包括商業銀行、財務公司、儲蓄機構、信用社以及非金融的企業機構,眾多的消費信貸提供者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美國的商業銀行攫取了全美消費信用市場的很大部分份額。截至2002年底,商業銀行共持有30.4%的總消費信用貸款、大約60%的房屋凈值信用余額。美國的財務公司的消費貸款占有12.3%的市場份額,僅次于商業銀行。一些非金融企業,諸如零售商、加油站等也從事一部分消費信貸業務,向商品和服務的個人購買者提供便利。
歐盟成員國消費信貸及最新發展
英國和德國是歐盟消費信貸市場上的領導者
英國有著充分發達的消費信貸市場,它的消費信用債務增長速度和人均消費信貸額在歐盟成員國中處于領先地位,而且還在進一步加強。1993—1999年的人均消費信貸年增長率為13.8%。
德國的消費信用債務總額居于所有歐盟成員國之首。到1999年底德國的人均消費信貸額為17248法國法郎。
法國的人均消費信貸債務在歐盟成員國中處于第三位
20世紀80年代末,法國的消費信貸蓬勃發展,其平均年增長率為13.8%,其增長率明顯地比家庭消費水平和國民生產總值要快。1993~1999年,法國總的消費信貸債務以54.3%的速度增長,年增長率為7.5%,在歐盟成員國中處于第三位。
2000年,法國的人均消費信貸額為10833法郎。就人均消費信貸增長率而言,法國和歐盟平均水平的差距正在縮小,1999年只相差11%。因此,法國的人均消費信貸債務雖落后于英國和德國,但在歐盟成員國中處于第三位。
逐步發展的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時消費信貸市場
1993—1998年,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消費信用債務總額落后于英國、德國和法國,其增長率卻比法國高,正在逐步趕上法國。1998年,意大利的人均消費信貸額是3246法國法郎,但已經表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1993~1999年的人均負債年增長率達11.3%,處于歐盟成員國中的第二位。
西班牙的消費信用債務總額落后于德國、英國和法國,但高于意大利、比利時,1998年其人均消費信貸額為8725法國法郎,1993~1998年西班牙的人均消費信貸年均增長率為11%,幾乎趕上了法國。
比利時無論是消費信用債務總額還是人均消費信貸額和增長速度都居于其他歐盟成員國之后。1998年其人均消費信貸額為7195法國法郎,1993~1998年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9%。
亞洲消費信貸的發展與未來
亞洲消費信貸總體發展情況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數據,2001年,亞太地區個人消費總額達48000億美元,同期,歐盟為50000億美元,美國為69000億美元。亞洲已成為全球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很多機構和經濟學家就此樂觀預測,亞洲將很快超過歐美成為最大的消費市場。隨著消費增長,近年來亞洲各國居民消費信貸也獲得大幅增長。
從結構上看,在居民消費信貸中住宅信貸仍占最大比例。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相比,新加坡和印尼增加了約300%,香港和泰國增加約200%。信用卡消費信貸在居民消費信貸中增長最快。其中,泰國僅在2001~2002兩年時間里,通過信用卡進行消費信貸增加了兩倍多。2003年馬來西亞信用卡未還款數額是1998年的3倍。根據維薩國際組織的業務統計和對違約的定義,2002年香港信用卡違約率達到了歷史高點5%,2003年回落到3.9%,新加坡信用卡違約率從2001年的2%攀升到2003年的4。1%。
中國消費信貸發展情況
直到1995至1998年,我國消費信貸才開始真正起步。1996年,中央銀行開始允許各國有商業銀行辦理個人住房貸款,個人住房貸款業務開始有了較大的發展,同時各國有商業銀行先后開辦了小額存單質押貸款。1998年以來,為了擴大消費需求,中央決定加快發展消費信貸,人民銀行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消費信貸的政策。允許所有商業銀行開辦個人住房貸款業務;要求各商業銀行積極開辦各種消費信貸業務,并將住房、汽車等消費貸款的最高限額由消費品價值的70%提高到80%;將個人住房貸款的最長期限由20年延長到30年,并將貸款利率降低到同期法定貸款利率以下。這些政策的出臺,大大推動了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見下表)。
韓國消費信貸發展情況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韓國消費信貸發展很快,每年每人消費信貸額以將近20%的速度增長。1998年金融危機后,韓國因在金融機構治理中采取了較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更多的措施而廣受贊譽。銀行不再貸款給那些浪費銀行資金、拖欠債務的大型企業集團,而是將廣大居民作為重點開發客戶,將資金集中注入信用卡和抵押貸款等。同時,韓國政府為刺激經濟、給危機重重的制造業提供發展機會,開始大力鼓勵消費者貸款。在消費信貸的促動下消費支出快速增長,韓國經濟在短時間內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2001年,韓國的消費信貸達到頂峰。
據有關機構分析,年齡在15歲以上的韓國人平均使用4張不同的信用卡,擁有10張信用卡的人數超過23萬,而美國人則平均只有2張。據推算,2001年韓國信用卡的使用金額為445兆韓幣,比2000年增加了88%。以韓國有2200萬多經濟活動人口計算,每人使用信用卡消費大約為2000萬韓元(約合16000美元)。與此同時,各信用卡公司當年純利潤總額達到了24870億韓元。據統計,韓國獨立信用卡借貸機構(如三星、LG等)的資本回報率達到52%,這一水平在其他信貸領域聞所未聞,韓國因此被認為是使用信用卡最好的國家。
日本消費信貸概況
日本雖然從很早就開辦了消費信貸業務,但是真正將消費信貸業務規范化、制度化還是從60年代初開始的。在日本的消費信貸業務中,住房貸款約占消費信貸業務的90%。合作式消費信貸就是在合作方(銷售部門)提供擔保的情況下,銀行為客戶提供用于購買合作方商品的貸款。非合作式消費信貸一般是指沒有合作對象的,多為沒有指定資金特定用途的個人貸款。這種貸款對客戶的信用審查比較嚴格,而且一定要有擔保。目前這種貸款多是由擔保公司來提供擔保。
在日本消費信貸中金融公司異軍突起,從事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機構很多,除銀行以外還有一些專門從事貸款或貸款中介業務的各類公司,主要有專門向工薪階層提供消費信貸的,日本稱之為“SARAKIN'’的金融公司、票據貼現公司,還有當鋪、信用卡公司、郵購公司和綜合租賃公司等。近年來,由于日本經濟持續低迷,個人消費需求不旺。日本銀行業因不良債權問題所累而嚴重惜貸,銀行的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在此間大幅度下降,而專向工薪階層提供消費信貸的金融公司在此間卻異軍突起,迅猛發展,越來越引人注目。據官方統計,1997年末,通過金融公司發放的個人消費信貸余額達6兆5179億日元,為10年前的3倍,被稱為“異色的新金融軍團”。1996年,日本從事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金融公司有6615家,其中,中小公司為6574家,占99%。而貸款余額卻被最大的7家金融公司占60%以上,其收益也相當可觀。從目前已上市的四大金融公司的情況來看,最有名的武富士公司的市價總值差不多趕上了櫻花銀行和東海銀行等大的城市銀行。其資本利潤率已超過15%,純資產利潤率達到6%,為日本最高水平,與花旗銀行等美國的大銀行并駕齊驅。這些金融公司以3%的低利率從銀:行借款,然后再以25%的高利率貸給個人,利差高達22%。由于利率特別高,與討債公司關系不正常等原因,多年來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批判,并被認為是淘汰行業。1983年日本政府專門制定了有關法律,對貸款利率等作了嚴格的限定,要求利率最高不得超過40%,并規定金融公司不能做夸大的業務廣告,與討債公司建立正常的業務關系等。雖然政府加強了限制,但由于這種貸款無需提供擔保且手續簡便,并可以通過無人自動協議機操作,因此,深受工薪階層特別是年輕人的歡迎。據調查,目前這些公司的客戶約有600萬人,潛在客戶有1800萬人,市場發展的潛力很大。
消費信貸增長對經濟金融的影響
由國際比較可以看出,發展消費信貸對整個經濟金融體系有利有弊。有利主要體現在緩和經濟周期波動影響;利用消費拉動經濟發展;增;bn經濟對貨幣政策的敏感度,提高貨幣政策傳導速度,居民消費信貸可以充分分散銀行信貸風險,有效降低銀行所承受的風險;增加銀行贏利渠道。不利方面主要有消費信貸過快增長可能提高個人信貸違約率,增加不良資產,危害金融穩定;使經濟對利率、居民收入、資產價格反。應更加敏感,增加經濟起伏程度;使居民抵御經濟波動的能力降低,增加經濟金融宏觀調控難度。
消費信貸國際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消費信貸擴張增加了金融業的經營風險
一是個人消費信貸的長期性與銀行資金來源的短期性期限錯配使得商業銀行整體流動性受到約束,造成潛在的支付風險。在利率波動時,利率期限的搭配不合理又容易形成利率風險。二是受上級行嚴格考核的驅使,部分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為擴大消費信貸業務,降低放貸條件,采取變通操作,加大了消費信貸的潛在風險。三是個人信用制度建設滯后,使消費者與銀行處于信息不對稱狀態,增加了銀行信貸業務的市場風險。四是在對房地產公司控制信貸規模的政策背景下,一些房地產開發商利用個人按揭貸款套取銀行信貸等現象不容忽視。
消費結構升級增加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的難度
在社會各項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的情況下,居民迫切要求增加投資渠道,實現金融資產的保值增值,同時居民還是股票市場的主要參與者,股票市場的財富效應、資產價格變化,日益引起居民的關注。中央銀行出臺的貨幣政策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居民消費行為,通過居民消費行為進而影響社會信貸總量和銀行資產結構,進一步影響到國民經濟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均衡。消費需求的多樣性,對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增加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的難度。
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政策建議
各金融機構必須根據市場需求變化,改進金融服務,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推出特色金融產品,優化信貸結構。同時,繼續加快現代支付體系建設,推動銀行卡產業發展,著力提升消費層次和水平,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金融機構應樹立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加大對消費信貸風險的研究和監測力度,以改進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為切人點,著力提高防范消費信貸風險的能力,降低消費信貸風險。
消費信貸業務的擴展,加劇了銀行“短存長貸”期限錯配的矛盾。推行資產證券化,變長期資產為短期流動資產,有利于提高資金的流動性,分散經營風險。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由于具有現金流穩定、違約率低、貸款契約標準化、數額小、易組合等特點,是我國目前最適合證券化的優質資產。為此,建議以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為突破口,逐步開展銀行資產證券化工作。
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居民的消費行為,關注他們對資產價格的反應,在充分調查研究金融市場產品價格變化的基礎上,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把握貨幣政策的前瞻性,積極引導居民進行消費和投資,提高貨幣政策的宏觀調節作用。
消費升級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家用汽車需求的出現。歷史統計資料表明,當年人均收入達到500—1000美元時,汽車開始進入家庭:當年人均收入達到1000—1500美元時,對汽車的需求出現高潮,且時間上可持續10年以上。金融業應抓住我國居民年人均收入超過1000美元的機遇,積極發展汽車金融,優化信貸結構,提升運營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