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人世時還是一片“狼來了”的喊聲,三年來外資并沒有像餓狼一樣大肆攻城略地,我們似乎在與狼共舞中恢復到以前的安逸之中。然而,國人千萬不要忘記的是,悄無聲息、堅韌忍耐正是狼的特性之一,業界人士把這種特性叫做穩健經營,厚積薄發。所幸清醒者大有人在,陳小憲無疑是其中之一,而他的新著《風險·資本·市值——中國商業銀行實現飛躍的核心問題》在所有清醒的言說里面無疑是最為振聾發聵的聲音,在今年一月份的全國書店零售圖書排名中,該書進入了財經類圖書暢銷榜,這也許可以視為佐證。
這些年,陳小憲在很多場合都強調一個觀點,那就是金融業與家電等行業不同,通過競爭之后獲得再生在金融領域不太容易實現,比如說保險,如果一家外資保險公司,條件非常優惠,有優秀的人才,有產品的優勢,一旦遇到一個好客戶,比如為某個“黃金”客戶辦了30年人壽保險,那么它就會像吸盤一樣,強烈地吸引住這個客戶。試想這樣的客戶有幾個30年?好的客戶被爭取過去一個,我們就少一個。這種競爭力我們不能低估。中國民族金融業,如果一開始就失去競爭優勢,就很難再生。兩年后我們就要全面應對裝備精良的外資銀行,如果我們不在這段時間健體強身,如果不在這段時間積蓄自己的優勢,那么這種競爭是很難想象的。
也就是這種壓力,使他在中國的銀行改革與發展處于重要關口的時候能夠保持清醒的認識:經過多年的改革,國內銀行業確實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在建立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體制方面,國內許多銀行還沒有真正地破題,還一直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在這樣一個經濟形勢良好、民族情緒高漲的年代,陳小憲說出這番話需要相當的勇氣。然而,陳小憲有他充足的理由:近幾十年來,國際銀行業發展迅速,其中最突出的三大進步是在風險計量,資本管理,組織體制扁平化、專業化方面。也正是這三大進步推動國際銀行不斷發展。但相比國際銀行業,國內許多銀行經營者對于如何管好一家商業銀行還缺乏正確的認識,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中國銀行業對資產質量及其風險減除的重要性、對資本必須覆蓋風險進而最終限制銀行過度擴張、對銀行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相互協調等不能充分認識。而現在,國內銀行業改革無疑處于一個緊要關口,如何拋開這些錯誤的認識,找到問題的癥結,推進中國銀行業的改革,盡快縮小與現代商業銀行的差距,這幾乎成了中國金融界必須面臨的首要問題。而陳小憲博士新著《風險·資本·市值——中國商業銀行實現飛躍的核心問題》無疑是貢獻給處于轉型時期中國金融界的一份厚禮,一份他個人在長期實踐和摸索過程中奉獻的優秀答卷。
陳小憲既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金融理論工作者,又是一位名符其實的銀行實業家,他的論著多來源于自己實踐中的困惑與思考,所以與現實距離更接近。了解陳小憲的人都知道,該著理論的框架實際上也潛在地描述出了陳小憲這些年的實踐經歷。
記得還是在人民銀行工作期間,分管資金處的陳小憲發現,各家銀行在經營過程中缺乏應有的風險意識,盛行打各種各樣的“擦邊球”,導致這一時期銀行風險頻發。也就是在人行工作的經歷,讓陳小憲明白了風險對于銀行發展的重要意義。因而,在他擔任招商銀行北京分行行長之初,就選擇了穩健經營的發展道路,大張旗鼓地強化招行的風險管理水平。10年間,招商銀行北京分行累計實現贏利40億元,平均資產收益率高達1.85%,而“五級分類”口徑的不良貸款率僅為0.26%,比許多歐美銀行的經營指標還要好,這些數據堅定了陳小憲加強風險管理的決心,也加深了他對商業銀行風險防范的認識。
到了招商銀行總行之后,陳小憲分管的還是風險工作,當時招商銀行給自己確立的基本原則是“質量是發展的第一主題”,經過幾年的努力,招行的資產質量實現了根本好轉,在資本約束的前提下獲得了效益、質量和規模的協調發展。這讓陳小憲充分意識到資本約束的概念。
而與此同時,國內許多銀行卻在片面擴張規模,忽視了這種盲目的規模擴張到底隱含了多少風險,忽視了這些風險是否能夠為資本所完全覆蓋,忽視了今天的利潤會不會在明天又全部虧掉。
為什么國內的銀行業在認識上陷入這些陷阱,認識不到銀行的規模是有限的、資本必須有效覆蓋風險、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必須匹配,在他自己的商業銀行的實踐當中,陳小憲常常反思這些問題。
工夫不負有心人。在與國外銀行的交流和考察當中,陳小憲發現國外商業銀行的目的就是追求銀行市值的最大化,并通常把銀行當年的凈收入作為短期經營目標,用這個指標衡量,就是看這個銀行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更值錢,市值的穩定增長是一家銀行經營績效的根本評價標準。因此,國內商業銀行要把市值的穩定增長作為長期目標。
在這本書中,陳小憲這樣深刻地反省道:“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對比,通過對實踐中各種現象的不斷反思,通過對國外銀行的考察分析,我越來越深刻地認為:對風險、資本、市值的認識不足正是中國銀行業的病根所在”。
當我們沿著陳小憲這些年來的銀行管理經歷一路走來,梳理出這本書的主要思路,我們也不難發現,作為銀行實務工作者,陳小憲寫作的起因不是來自于理論的沖動,而是來自于實踐的啟示,這也就是陳小憲自稱的下里巴人式的金融學。然而,在我看來,對于中國的金融界來說,缺乏的不是那種陽春白雪式的金融學理論,而恰恰是這種源于實踐、貼近實踐的實用的金融學。
最后,我愿意將這本書中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語:面對加入WTO的挑戰,我們準備好了嗎?民族金融業能像民族家電業一樣再生嗎?中國的商業銀行如何才能實現向現代化銀行的飛躍?中國銀行業的改革與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重要關口。世人的目光密切注視著中國,國人也在苦苦思索。
而這段話所折射出的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形象,似乎也是陳小憲在業界的一貫形象?,F在,在中信實業銀行行長的位置上,這無論是對陳小憲還是對中國商業銀行的改革而言,注定是一個值得期待的位置,就讓我們在期待當中欣賞陳小憲個人的又一次飛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