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一系列的經濟改革,韓國的經濟在短時期內達到了騰飛。但同時卻忽視了經濟開放后國內各種制度的建設,并且缺乏使得金融企業健康運行的風險管理機制。在這種高度膨脹的發展過程中,因為企業重復投資過度以及間接金融為主的融資手段,使得企業的財務桿杠十分之高,從而金融風險主要聚集在金融機構中。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韓國受到極大的沖擊,各種矛盾馬上激化。當遭遇經濟金融危機,企業的信用能力大為降低,以銀行為首的金融機構的中介功能受到極大的影響,近而造成更緊迫的經濟不景氣,經濟金融陷入惡性循環。面對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危機,韓國政府于1998年啟動了系統性改革,開展了全面的金融結構調整。整個調整過程中,政府強烈的改革意志使得全國對金融改革問題達成了一致。通過大量的公眾資金投入和暫時犧牲一些國民利益,金融改革才得以在困境中不斷推進。雖然,目前金融危機在韓國已經得到解決,但金融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韓國的金融變革仍在不斷出現,金融結構也一直順應潮流不斷調整。最主要的趨勢是銀行依靠其在前幾年中結構調整所形成的強大優勢,正在使金融產業越來越多的向銀行業集中。由于金融結構調整的范圍和涵蓋的內容太多,本文主要從金融機構調整的角度勾畫出韓國金融結構的變化,從另一個視角來觀察韓國金融改革的發展和未來趨勢。
政府主導金融結構調整
當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政府在面對國內外壓力的情況下,積極主導了兩次金融結構調整:第一次是1997年危機發生后,政府從1998年開:始的金融結構調整,因為1999年8月大宇公司的倒閉,2000年政府主導了第二次金融結構調整。
第一次金融結構調整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銀行通過退出、兼并增資和引進外資進行結構調整。其中有5家銀行被開除、另有5家銀行被兼并,公共基金投入到銀行中充實資本金,大多數銀行積極引進外資。另一方面就是對非銀行機構以退出為主進行結構調整。
面對大宇集團的倒閉,韓國政府在對非金融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同時,又對韓國的:金融結構進行了第二次調整。銀行方面,主要是政府推行金融母公司制度(允許銀行設立其他類型的金融分支機構),投入公共基金。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區別對待,中小型金融公司的調整以開除和兼并為主,但政府對大型金融公司提供資金以促進其金融結構調整。
兩次政府主導的金融結構調整中,政府主要的主導方式就是通過公共基金的投入,開除(取消其經營權)不具備能力的金融機構或促成金融機構的兼并等。
從1998年到2004年6月,政府投入的公共基金總量達164.7兆韓幣。其中發行債券籌集資金102.1兆韓幣。這說明發行債券進行籌資是公共基金的主要資金來源?;厥召Y金投入是38兆韓幣,預算內資金投入20.3兆韓幣。且公共資金最大的投入是股權出資,共計62.2兆韓幣。其次是購買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共計39兆韓幣。為倒閉的金融機構支付儲蓄賠償30.3兆韓幣。另外還有無償的給予金融機構援助和購買資產等支出(見表1)。
另外,從支出援助的對象來看,公共資金一牛投入于銀行之中,達86.7兆韓幣,其中政府對銀行進行股權出資33.9兆韓幣,買入不良債權24.5兆韓幣。對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投入中,綜合金融公司占據22.9兆韓幣,保險公司占據21.2兆韓幣,證券及信托公司為18.5兆韓幣。且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公共資金投入通過代替支付儲蓄達到30.3兆韓幣的較高份額。這說明公共基金在很大程度上對銀行機構給予了大力的支持,這對銀行機構在未來重新發展成為金融機構的核心力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見表2)。
通過兩次政府主導的大規模調整,韓國金融結構出現了重大變化。政府通過開除(撤消經營權)、兼并、解散、破產等手段相繼處理了大量的金融機構。從機構的組織安排上對韓國的金融業進行了一次有力的重組。從危機后到2003年末,共有809家金融機構受到結構調整,占原有金融機構總數的38.5%。其中原有30家綜合金融公司中,29家經受了調整。33家銀行中,15家接受了調整。儲蓄銀行和租賃公司也都有50%以上經受了調整。并且,在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韓國又重新設立71家金融機構,這些新設立的金融機構符合發展要求,對充實韓國的金融基礎起到了積極作用(見表3)。
韓國金融結構調整的成果
伴隨著其他經濟改革的推進,經過長達5年的調整,韓國的金融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大幅減少,金融機構的健康性、盈利能力和勞動效率大大增強。
到2001年6月末,1560家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五級分類的次級以下)規模為49.8兆韓幣,比1998年3月危機當時的112兆韓幣減少了62.2兆韓幣。1997年,銀行的不良債權比率為6.0%。盡管由于1999年大宇公司的倒閉帶來的第二次不良債權比率上升,但經過隨后幾年的結構調整,到2003年,整個銀行體系的不良債權比率已經下降到2.63%。同時,銀行的資本金比率也得到不斷提高。整個銀行業的自有資本比率已經由1997年的7.04%上升到2003年的11.2%。伴隨著不良債權比率的減少和銀行自有資本比率的上升,金融機構的健康性得到了大大的增強(見表4)。
另外,可以從銀行的經營能力方面考察金融結構調整的效果。1997年危機之后,韓國的銀行業盈利能力大大的惡化。經過3年的艱難調整,整個韓國銀行業于2001年已經基本達到了危機前的盈利水平。
銀行業通過減員,減少分支機構,改善銀行管理方式等手段不斷提高銀行的整體經營能力。1997年銀行的員32,總數為145530人,到2003年精簡為89511人。銀行的數量也由1997年的33家降為2003年的19家。其中,人均總資產、人均總儲蓄、人均貸款和人均凈收益于2001年就發生了重大轉變。銀行業的資產收益率也由危機發生時的—0.93%恢復為2001年的0.76%,凈資產收益率也由1997年的—14.18%恢復為15.88%。這些事實直接反映出金融結構調整對銀行業帶來的巨大效應,這為銀行業在后來的金融產業新趨勢中占據主導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見表5)。
韓國金融產業結構新趨勢
銀行業出現大型化趨勢
前面提供的情況中已經可以隱約看到一些韓國金融產業發展的新趨勢。銀行規模日趨增大,金融產業出現了向銀行集中的趨勢。
銀行的平均資產由1999年的33.4兆韓幣上升到2004年6月的57.8兆韓幣,平均資產規模增加了74.8%。而同時,證券和保險公司的平均資產規模只上升了5.4%和25.2%。證券和保險公司與銀行資產規模的相對比重也由1999年的6.93%、27.9%變化為2004年6月的6.72%、28.4%,整個證券業和保險業的規模相對于銀行業并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但銀行的數量卻減少了3家,而同時,證券與保險公司的的數量分別增加了10家和7家。這就清楚的反映出銀行大型化的趨勢(見表6)。
銀行業出現大型化趨勢的主要原因是,隨著韓國金融改革的不斷推進,銀行的健康度不斷增加,前面提到的銀行資本狀況、經營能力的大:幅提高就是具體表現。這就吸引了投資者將大量資金從金融市場中抽出,重新流人銀行。銀行也利用自身網絡和信息的優勢,推銷各種證券和保險產品。例如,銀行在基金銷售方面仍占有優勢,契約型投資產品推銷中,銀行的占有率由2000年的7.2%上升到2004年9月的26.2%。在銀保合作(bankasurance)上,銀行維持著;絕對的優勢。從開展第一筆銀保合作業務以后,人壽保險公司推銷的商品中有46.7%是通過銀保合作(bankasurance)銷售。在辦理銀保合作的金融企業中,除銀行以外,還有證券公司和儲蓄機構,但銀行占所有銀保合作業務契約數的98.6%和保費收入的96.3%。
同時,隨著金融混業趨勢的不斷增強,銀行自身成立證券、保險類的分支公司,或是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從事證券保險業務。
非銀行機構所面臨的結構調整
面對資本市場的萎縮和證券公司盈利能力的惡化,證券公司的處境越來越困難。因為當前證券市場的交易額逐步減少,市場基礎日漸弱化,證券交易所的月平均交易額從2002年的61.8兆韓幣降為2003年4月的45.6兆韓幣,主要依靠委托買賣來生存的證券公司面臨了巨大的生存壓力。同時網上交易的增加和證券買賣手續費的激烈競爭,也使得營業比例最大的委托買賣盈利能力惡化。2003年的前三季度,網上交易占交易所交易總額的46.7%,占KOSDAQ的74.1%,這對依靠委托買賣的證券公司是個沉重的打擊。
金融危機以后,隨著證券公司數量的增加和競爭的加劇,證券公司特別是小型證券公司將面臨巨大的結構調整壓力。網上交易的推廣和委托手續費的激烈競爭,使得小型證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嚴重惡化,2003年大、中、小型證券公司的資產回報率分別為6.24%、6.3%和2.83%。
實行銀保合作之后,保險業也面臨一些調整壓力。通過銀行代銷保險產品,帶來的是保險市場的迅速擴大,反而沒有參加銀保合作的保險公司營業規模相對減小。實行銀保合作以后的10個月,整個保險業的首次保險費達到6.2兆韓幣,比同期增加了45.2%。參加銀保合作的保險公司的首次保費收入增加了53.4%,而同期沒有參加的保險公司首次保費收入減少了31.5%。因此,未參加銀保合作的保險公司將面臨巨大壓力。
在參與到銀保合作的保險公司當中,銀行設立的保險公司、中小型保險公司和外國保險公司都增加了市場占有率,反而是國內大型保險公司的市場占有率出現了下降趨勢。這主要是得益于利用銀行廣大網絡優勢所開展的銀保合作,從而有效拓寬推銷渠道,迅速提高了市場占有率。
由于金融結構的調整是一個復雜的全局問題,若要全面把握,必須涉及到經濟基礎和特殊的金融文化。本文僅從機構調整變化的角度,管中窺豹地分析了韓國金融結構調整的開展和最新發展的趨勢,以供對韓國金融感興趣的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