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經濟中,經濟學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我國建立市場經濟的改革中需要有廣大民眾的參與和支持,當群眾對經濟學有所了解時,他們會更好地理解改革。在中國,經濟學從無到有,逐漸發展為今天的“顯學”,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經濟學的普及程度還相當低。如何讓普通大眾都能夠理解和接受經濟學原理?
在經濟學界有這樣一個故事:1934年,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應邀訪問美國,受到羅斯福總統的接見。當時,羅斯福剛推行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的新政,他的做法得到了凱恩斯的公開支持。在會見時,凱恩斯為了把自己的理論闡述得嚴謹精確,就把國民收入、公共和私人開支、購買力以及用公式推導的精細論點,運用數學方式進行表達,羅斯福對凱恩斯這樣玄虛地談論經濟學理論沒有多大的興趣,而凱恩斯對羅斯福也很失望。
經濟學家為了把經濟學理論表述得更加精確,多用一些數學工具是無可厚非的,但要想讓理論被大家接受并產生興趣,就要多用通俗的事例、淺顯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思想。《寓言中的經濟學》一書中,梁小民教授就成功避免了凱恩斯式的尷尬,通過講述那些家喻戶曉的寓言,把生活中的經濟學原理展現給大家,使讀者在閱讀風趣生動的寓言的同時,掌握一些經濟學的理論,加深對經濟學的理解。
例如:在《拉封丹寓言》中有一頭著名的布利丹毛驢,它面對兩捆干草不知該吃哪一捆好,最后竟然餓死了。梁小民教授通過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布利丹毛驢面臨的其實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選擇問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作出某種選擇必定要放棄另一些選擇,為了某種選擇而放棄的其他選擇稱為某種選擇的機會成本。每個社會、每個企業、每個人都會遇到欲望與資源的矛盾,都必須作出選擇。人們作出選擇是為了實現最大化的目標,例如個人幸福的最大化、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社會福利的最大化等等。經濟學告訴我們,可以通過對增量的分析來找出實現總量最大的方法。經濟學家分析增量的方法稱為邊際分析法,現在已經得到了廣泛運用。在追求最大化中采用這種分析來作出決策,會使決策更加理性和正確。
我們的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我們的目標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運行方式和調節方法上是一致的。要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必須了解市場經濟的規律,現代經濟學正是對各國市場經濟共同規律的總結,了解經濟學可以使我們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中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