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此時的心情,比SARS期間被誤“架空”、出任全城清潔大隊長時不可同日而語。
任職公務員38年間,曾蔭權可謂官運亨通,雖經歷落實中英聯合聲明、居英權及炒家狙擊港股等棘手問題,但都通通“化險為夷”。究竟這個個子矮小,口舌不饒人,被認為是“炮仗頸”的高官,多年來如何在香港政壇一路青云直上?
普遍的看法是,曾蔭權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屈能伸”,“能等”,“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而且學習能力極強。多年來備受注目的高官中,論公眾形象好,他不及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論聰明絕頂,不及前庫務司陳祖澤;論政治技巧,不及前財政司長梁錦松;論剛強狠勁,不及前庫務司楊啟彥。然而,唯獨看似無殺傷力、最能屈能伸的曾蔭權生存下來。
貸款挽救泰銖惹爭議
1997回歸后不久,曾蔭權因事先沒有咨詢外匯基金委員會,從外匯基金撥款十億美元挽救嚴重貶值的泰銖,受到臨時立法會議員的抨擊,曾蔭權當時在臨時立法會召開的特別會議上解釋,八月初國際貨幣基金致函金融管理局,希望本港加入協助泰國解決金融危機,由于時間緊迫,以致要數天內拍板。
他解釋稱,他作為委員會主席,有權動用基金,并認為不能因過分的政治咨詢拖慢效率。但當時代表金融界的議員詹培忠直指曾蔭權的決定猶如賭博,當時臨時立法會的法律顧問甚至質疑曾蔭權此舉可能違反《反匯基金條例》。不過,部分經濟學者贊同曾蔭權的做法,認為果斷的作風才能應付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
“鐵三角”聯手退大鱷
曾蔭權擔任財政司長期間,有個“狼來了”的外號。每次財政預算案發表前,他總會頻頻放風,把經濟情況描述得很差,降低市民對預算案的期許,然后,在連續多份的預算案中,都能提出減稅、解民困的措施,讓市民喜出望外。在1999-2000年的預算案中,他提出了85億元的退稅計劃,更聲稱“不是為了一時掌聲”。
1998年7月,泰銖在金融“大鱷”基金炒作下大幅貶值,繼而觸發了驚心動魄的亞洲金融風暴,并迅速波及香港,恒生指數很快直線暴跌到4000點,銀行貸款利息居于歷史最高位,外匯儲備損失80億美元。根據香港金融局官員的分析,如果港府不采取行動,香港很可能在5天內“斷氣”。
當時的財政司長曾蔭權聯同“橋王”許仕仁、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決定合力入市擊退大鱷,這個組合后來被譽為“鐵三角”。
從數學上講,當時港元現鈔固有100%美元準備,但香港的外匯儲備(881億美元)與內地的儲備(1300億美元)合計也無法在當時匯率下100%支持港幣存款(含定期與存款證)總額;從經濟上講,任何國家的匯率保衛戰都不會戰至最后一美元儲備才棄守。但是,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的堅定決心有效地穩定了民眾信心,終于擊退“大鱷”索羅斯。港恒生指數由4000點攀升至7800點。
曾蔭權在2001年宣布,經過大約32個月的努力,特區政府不僅已經收回當時投資的1100億港元,而且目前還持有1000多億港元的股票。曾蔭權民望大升。
與富商保持距離
出身政務官的曾蔭權,與商界打交道經驗豐富,但相交平淡,平日也罕有與富商巨賈公開來往。政界人士分析,曾蔭權沒有明顯偏幫個別富商,有能力擺平各方利益,是促成他迅速躍升的原因之一。
一名已退休的民政處官員說,政府當年委派曾蔭權擔任地方官(沙田政務專員),其中一個任務是宣傳新界衛星城市規劃成功,曾蔭權成功拉攏日資百貨公司“八佰伴”合作造勢。“當年‘八佰伴’是新城市廣場開的第一間鋪,很想打響頭炮,曾蔭權知道后,親自同‘八佰伴’談,建議他們在沙田放煙花,結果大受歡迎。”在沙田表現出色,曾蔭權從此在官場平穩直上。
有政界人士指,曾蔭權與長江實業李氏家族及新地郭氏家族都有交往,但關系并不密切,曾蔭權沒有明顯側重某一利益集團,相信是他獲棒接班的主要原因。“其他人做特首,都會引起地產商的不滿,曾蔭權做,各方都可以接受。”當香港各方人馬都有各自的政治利益考量,而政務官出身的曾蔭權給人操守人格零污點的印象,實在是一大優點,至少人們不會懷疑他當初的所作所為是為了當下一屆特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