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探索與思考
十幾年來,我一年有3/4的時間去農村,和農民與農村干部在一起苦苦探尋,就是想從實踐和理論的結合上探尋到一條道路,以實現我研究“三農”,富裕農民的畢生追求!在寫《吳仁寶評傳》、《中國農民富裕化道路》等著作時,我思考最多的是,中國現代化最難的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現代化;欠發達地區農民最難的是掘到“第一桶金”、辦好第一個企業,啟動農村工業化!
多年來,我一直想在欠發達地區尋找一個基礎比較薄弱,近年來又在國內外市場一體化、買方市場已經形成的嚴峻形勢下,能克服種種困難,沖破種種制約,快速崛起,又能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并且和自己在介入農民實踐中形成的一些思考與觀點相近的實證典型,以其為載體,探索社會主義農村現代化道路與規律。這樣,探索到的農村現代化道路與規律,才更具代表性、普遍性性、方向性;總結出來的典型經驗才更具有說服力、影響力、促動力,才更具備一定的實踐性、操作性、帶動性。但要找到這樣的典型談何容易!一直考察、調查,尋尋覓覓,不得其果。自2000年始,經過篩選、比較、權衡,我把探尋的目光漸漸聚焦在江蘇省泰州市張郭鎮,千方百計地調查搜集張郭鎮的資料,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張郭鎮的情況。
2001年春節期間,我應“世界社會論壇”組委會邀請,出席了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首屆“世界社會論壇”大會,為保護即將人世的中國農民的利益鼓與呼。2002年春節,我來到了張郭鎮,趙萬村黨總支書記趙益華就陪我走村入戶,到農民家拜年,進行調研。
在張郭鎮調研期間,我經常看到的是掛著北京、上海、廣東、遼寧等地車牌照的轎車在鎮內來往穿梭,里面坐的是張郭鎮在全國各地經商的農民商人。張郭鎮黨委書記趙旭東為讓我掌握了解張郭鎮的真實情況,非常坦誠地對我說:“張郭鎮是完全開放的,不論哪里來人,哪級來人,都可以隨便走、隨便看、隨便找人談,我們工作不足的地方,請給我們提出批評意見。”到農民家,向老年農民問及家庭情況,他們開口便是女兒在哪家企業上班,兒子在哪座城市經商。和張郭農民商人交談,他們張口“資本”,閉一口還是“資本”,開始外出經商時,最缺乏的是“資本”,最難完成的是“資本”積累,“資本”多了才能賺大錢,“資本”少了只能賺小錢。和張郭鎮的企業家交談,他們講的是“資本運營”。和張郭鎮黨政干部交談,他們講的是如何經營城鎮,增加城鎮資本。聯想到我在全國許多地方的農村調研時,農民經常談的也是不論干什么,都得要有“本錢”,就像種莊稼,倘若你“本錢”少,比別人少施一次肥,少澆一次水,收獲的糧食就會比別人少許多,農民有“本錢”才能發家致富。“本錢”實際上就是“資本”!
農民有“資本”才能致富,無“資本”只能受窮。張郭及全國農民的實踐和我的思索交融碰撞,穿過歷史時空與學術理論的隧道,一個破解中國農民太苦、農村太窮之因,探索富裕農民道路這一“哥德巴赫猜想”式難題的“因果關系”的理論鏈條漸漸顯現出來:農民太苦,農村現代化太難的根本原因是“農民致富的資本”太少!
二、《中國農村現代化道路與規律——張郭研究》的理論創新
一是初步創立了“農民致富資本論”。以前,我也曾萌生過這種想法,就是不敢把它作為一種“理論模型”來建立。我和張郭鎮黨委書記趙旭東等干部群眾多次探討切磋,他們也都支持同意我的想法。可遇到的第一道難題就是“農民致富的資本”是什么?對其如果定義不科學,解釋不清楚,構建理論模型、理論體系都無從談起。
于是,我以該書的“緒論”為總綱,采用了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普遍性與典型性相結合的綜合創新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幾千年歷史及現實的考察一,理論與實踐的分析,論證了農民最苦,農村現代化最難的根本原因是“農民致富的資本”最少。我結合與依據多年在農村的調查、觀察和思考,尤其是在張郭鎮兩年的實地調查、生活和感受,經過反反復復的推敲,嘗試著給“農民致富的資本”下了這樣一個定義:“農民致富的資本是農民在社會實踐中,形成或擁有的能價值增值的各種要素和力量。” ‘‘農民凡可以致富之物都可稱之為資本。”“農民致富的資本具有動態性、增值性等特征。一切參與決定一個農民富裕化程度的可能性曲線的位置和形狀的要素,均為這個農民富裕化程度在相應的時點(期)上所擁有的致富資本。”
“農民致富的資本”內涵包括:“農民致富的經濟資本”、“農民致富的文化資本”、“農民致富的政治資本”和“農民致富的社會資本”。對這農民致富的“四大資本”的新概念,進行了闡釋、定義,努力使其科學化、立得準、站得住;并分別進行了全方位研究,探索出了“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致富資本的中國農村現代化道路”,對這條道路的理論做了綜合、歸納、概括,做到了從宏觀上系統把握,高屋建瓴,提綱挈領,統率全書。
二是對“農民致富資本論”進行了實踐驗證。該書理論聯系實際,結合泰州市張郭鎮的實踐,對農村現代化的“三大文明建設與協調發展”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對“農民致富資本論”進行了實踐驗證;在全景式反映張郭鎮農村現代化進程歷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民致富資本論”、農民富裕化與農村現代化一些重要問題研究的深度和力度。
三是把“農民致富資本論”深化到規律性認識的層次。該書以研究農村現代化的基本規律作為最后一章,前呼后應,進_步深化和豐富了“農民致富資本論”,對“統籌城鄉發展,增加農民致富資本的中國農村現代化道路與規律”這一重要問題做出了系統的描述、分析和概括,總結出了規律性的認識。
四是初步建構了增加農民致富的“四大資本”,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綜合方案。該書自始至終貫穿的主線是:必須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千方百計增加“農民致富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政治資本、社會資本”的實踐、操作與落實機制,強調要把其實際效果與大力推進農民富裕化與農村現代化作為統一進程,實施統一謀劃,統一考核,這是農村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與其相對應,農民才能口袋“鼓”起來,腦袋“富”起來,腰桿“挺”起來,人格尊嚴“立”起來,在社會上“站”、起來,成為大寫的“人”,才能實現農村“三大文明”協調發展,解決中國,“三農”問題。
五是探索出了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村小康與現代化進程的函數方程中,哪些是常量,是決策者決策時的硬約束條件,哪些是可變量,是決策者決策時可發揮主觀能動性、靈活運用的條件,初步形成了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道路、規律與對策,可為各級黨政部門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委黨校)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