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沈文慶先生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上海市科協主席,兼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項目“放射性核束物理和核天體物理”首席科學家,中國核物理學會理事長,1992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多次榮獲國家和中科院科學自然科學獎或科學技術進步獎,2000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04年年底,沈先生應邀為江蘇省行政學院作學術報告。本刊記者對此進行了專訪,現摘要發表如下。
記者:沈先生,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它的發展創新是科技強國的中心議題。當前,如何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進一步領會其核心和本質內涵呢?
沈院士: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科技發展創新的核心和本質內涵同樣是以人為本,這就是我們所要強調的第一個主題。
A、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
科技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人才。擁有種類齊全、數量龐大的人才隊伍是科技發展的重要保證。大師級的人才是科技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關鍵所在。這其實包含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一方面良好的環境有利于科學大師的出現,另一方面科學大師的貢獻也有利于科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回顧人類科技發展史,正是科學大師們的科學探索,影響了世界科技發展進程,使人類的經濟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相比世界科學大師群星璀璨的事實,中國科學家特別是當代中國科學家的星光,卻不那么耀眼奪目。要實現新一輪發展目標,建設21世紀的世界強國,離不開世界一流的科技精英人才。中國目前還存在傳統文化的束縛、體制機制的弊端等一些不利因素,影響中國科技工作者在世界科技舞臺上脫穎而出。只有不斷創新人才培育機制,形成人才輩出的良好的環境,才能走通“華山天險”的科技之路。
記者:沈先生,您強調科技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人才,而大師級科技人才的培養除了自身素質外,良好的生成環境也很重要,那么我國現實的社會環境怎樣呢?
沈院士:時代呼喚科學大師,中國呼喚科學大師。令人欣喜的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社會土壤正在形成。中國將“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擺上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一個優秀科技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環境正在形成。中國正在用人之際,當代青年生逢其時,特別是那些有志于從事科學研究的年輕人,奮發成材,正當其時。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最近推出的《科學大師》一書,詳細地介紹了40位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大師級人物,其中體現的發展觀、人才觀或許能對我們當前的科技人才培養工作帶來一些新的思考。
書中每位科學家的傳記中均包括兩條時間線索:一條是科研工作的進展線索,另一條是當時的社會文化演進狀況。傳記在強調某一位科學家個人作用的同時,也強調科學技術發展的連續性和其他科學家的貢獻;注重闡述科學技術發展的規律,同時注重于研究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這些都需要我們站在科學發展觀的認識高度,從中國同情的實際出發,去理解、借鑒和發展創新。特別是科學大師的精神境界……
記者:是的。沈先生,您在報告中列舉了一系列科學大師的英名和偉業,在闡釋一般成才規律的基礎上,突出科學大師主體價值的個性特征,發人深省。其實,他們成就豐功偉業的“環境”比我們現在差多了,您是借此強調人才主體素質開發問題,這正是“人本觀念”題中之意。
沈院士:是的。環境畢竟是外因,內因才是關鍵,而科學大師們卓絕的專業素質是關鍵中的關鍵。這里還要強調的是,不管是科技精英還是其他專業人才,除了超絕的專業素質外,精神品格、人文素質、奉獻精神……也是必不可缺的。這不是口號格言,句句要實打實,落實在實踐中。
記者:您說得太好了。他們不僅以自己科學實踐的發明創造造福人類,同時為人類留下了一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如創立“日心說”的哥白尼,發展“日心說”的布魯諾,證明并發展“日心說”的伽利略,他們有的被終生監禁,有的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燒死在火刑柱上,卻至死不改初衷,以生命的代價為自己追求、發現、堅持的科學真理而獻身。其實物質的太陽總有一天會變成別的什么,而科學真理的精神太陽卻是永恒的。這就是科學大師創造本質的精魂。
沈院士:崇尚真理的科學大師恰恰總是謙遜的、腳踏實地的實干家。自稱“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頓,稱自己為海邊上拾貝殼的一個孩子,面對的是“完全未知的、真理的汪洋大海”;居里夫人自比“面對自然現象的孩子”.自然對她來說“就像一個童話”。
記者:沈先生,說到居里夫人這位“世界諾貝爾之最”,讓人無法不激動。不說她7200多次試驗,單說她四年如一日用傷痕累累的雙手攪動沸騰大鍋里的瀝青渣,將四百多噸鈾瀝青渣、二百多噸化學藥物、八百多噸水,總共一千四五百噸物質一起熬煮了一千四百多天,終于提煉出0.1克鐳!這是怎樣萬難不移的意志、執著忘我的拼搏……熔鑄著居里夫人灼熱奉獻的靈魂!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毅然驅車(自己潛心研制出“x光透視車”)奔赴反法西斯前線,在槍林彈雨中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搶救傷員——何等舍生忘死的奉獻!這就是科學大師的素質。不僅專業素質為“諾貝爾之最”,精神素質也為“人才之最”。
沈院士:確實如此。一般地來看,如果說自由探索、好奇心激發的研究熱情是科學大師產生的首要條件;獻身科學的精神,不追求物質報答是科學大師的特色;良好的教育、開放的國際合作,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事業心,探索自然,回答一些基本問題和社會需求的一致性,并為之獻出一生,是科學精英的共性品格。
記者:沈先生,剛剛主要強調了人才開發的主體素質。聯合國《發展權宣言》在強調“人是發展主體”的同時,呼吁創造有利于發展的條件“是國家的主要責任”。目前在我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已成為社會共識;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開始實施,這是個系統工程,需要觀念、機制、職能等全方位的變革,歸根到底是人才生長環境的優化選擇。在具體操作層面,沈先生還有哪些高見?
沈院士:創造科學大師產生的環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問題。特別是寬松的科研環境:容忍失敗,沒有強大的成果、文章的壓力;鼓勵交叉,寬松的學術討論環境,鼓勵創新,鼓勵進取心;獻身科學精神的弘揚,社會輿論導向,強烈支持獻身精神的科學評價體系和資助體系;支持自由探索,對異想天開或非共識項目有資助辦法等。
記者:除了主、客觀條件辯證統一的一般人才開發規律外,是否還有個“中國特色”問題?目前,一些發達國家采取了高酬聘用(贖買)政策,用錢去爭取人才,對于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窮同未必合適。還有更極端的方法。您在報告中提到的海森堡,就是美國出動一個集團軍的兵力,跨國“劫持”至美國的。對于我國而言,高薪聘用高級人才,財力是有限的, “巧取豪奪”更不是我國之策,目前,是否主要立足于自己培養人才.輔之以其他方式?
沈院士:是要采取多元、開放式的人才培養方略,但更要重視身邊的人才培養,走“科教興國”之路,并要注意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
記者:談到科學家的團隊合作精神,我想到“曼哈頓計劃”實施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 “曼哈頓計劃”經過許許多多專家共同努力進入研制階段中途受阻:原子反應在連鎖裂變中突然中止。所有專家絞盡腦汁未得其解,只好求教于吳健雄。吳健雄經過縝密分析研究指出:鈾核分裂時產生一種“稀有氣體”,是毒殺連鎖裂變的“殺手”。她還確定相應的“解毒劑”使反應正常進行——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立下“汗馬功勞”的吳健雄原來并非“曼哈頓計劃”成員,卻有團隊精神、奉獻精神。
沈院士:是的,有人說:科學家的團隊精神、奉獻精神和對事業的不懈追求,是科技發展創新的永恒精神動力,確實如此。
記者:談到科學家的奉獻精神,有人說:居里夫人、吳健雄都留在了20世紀,現在是2l世紀……言外之意是……
沈院士:奉獻精神表現在對事業的不懈追求和忘我奉獻,我剛才說過,是科技發展創新的“永恒”精神動力,21世紀更要發揚光大。
記者:您說的對,蒂姆和他的“萬維網”就是突出的典型。
在蒂姆之前,沒有“瀏覽器”,也沒有“WWW”,網絡世界還是一片空白。1989年,34歲的蒂姆沒有申請知識產權和專利,便把自己“WWW”設想和后來的“萬維網”(word wide web)奉獻給世界。“享受了免費午餐”的人借此而茅塞頓開——一批網絡富翁隨即呱呱墜地……而“萬維網之父”卻連修繕自家廚房的錢都沒有……
2004年6月15日,100萬歐元的“千年技術獎”眾望所歸地頒發給蒂姆。他在發明成果問世15年后終于有了修廚房的錢和孩子們的學費。不會有人說“萬維網之父”太傻,因為他有無私奉獻精神。他認為自己的發現不是源于“尤里卡”式的瞬間靈感,也不像落到牛頓頭上證明重力概念的蘋果……而是不拘一格地把各種主意結成了一張網(web),以便“用網絡更好地協同工作”,否則,“世界上現在至少有16種不同的web……”這是跨越20、21兩個世紀的團隊精神、奉獻精神,里面蘊涵著信息時代科學大師主體價值的精魂。
蒂姆的故事同時又使我想起了沈先生所強調的知識產權問題。
B、知識產權與科技創新
記者:回顧世界經濟發展進程,由以物易物到貨幣交易乃至金融交易,如今已進入知識產權交易時代。在經濟全球化、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今世界。沒有知識產權的“空心”產業,想跨進國際市場舉步維艱。所以知識產權堪稱“最大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民族創新力。今天這里強調的是知識產權與科技發展創新的關系。沈先生是這方面的專家,請給我們具體闡釋一下好嗎?
沈院士:好的,先從知識產權及其內涵談起吧。
世界發達國家的經濟歷經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知識經濟的演變;立國思想則歷經從工業立國到科技立國再到知識產權立國的演變。
從1883年簽訂《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初創知識產權概念,到1994年WTO簽訂《與貿易有關知識產權協議》(TRIPS)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現在正在向知識產權文化發展。
1967年在斯德哥爾摩簽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WIP-0),1970年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1974年該組織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WIPO),包括各國的專利局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組織體系。
知識產權內涵包括:專利,實用新型,工業品外觀設計,商標,著作(版權),市場不正當競爭,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設計,奧運標志保護,傳統知識保護,商業秘密,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等。有關國際條約,國內立法,雙邊和多邊國際條約的法律法制,國內和國際的執法體系,中介組織。政府專門部門等保障知識產權體系的運作,正在向知識產權體制的科普、全球和知識產權文化發展。
發展知識經濟的關鍵是知識產權和專利以及知識產權文化,包括發展創新的源頭培養和知識產權文化的普及,簡稱:IP文化、(Cultur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記者:沈先生,能否為我們簡介一下有關知識產權問題的最新國際動態?
沈院士:好的,就從東京知識產權國際會議(IP東京)談起。該會2004年5月25日在東京召開。世界知識產權機構及四十多國家和地區知識產權機構、組織、團體、企業和科學家參加了大會。會議主要論點:2l世紀是知識產權的世紀,要弘揚和普及知識產權文化,日本在2l世紀要以知識產權立國。這是一個為知識產權及日本的知識產權立國造勢的會,值得我們重視和參考。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蒂爾在大會和圓桌會上,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說出了第三世界有關知識產權的一些不同理念。
大會呼吁“為確立總體的知識產權概念和在全球全面普及知識產權而努力”。因為知識產權文化是總體性的、多方面的、多國籍性的,每個人都是知識產權的消費者,又是創造者,所以知識產權制度要為改善世界上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服務。要增強政府部門和民間、國內組織和國外組織、企業知識產權人和一般市民之間的合作、協同及依存,要促進、保護、獎勵創新和發明,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一是知識產權和知識經濟。科技發展促使_工業和農業經濟向高附加值的無形資產為基礎的知識經濟轉化。過去30年產生的專利授權等于歷史上產生過的全部專利,專利產生的速度大大加快。自1883年巴黎條約開端,目前WIPO還在積極慎重地研討“世界專利法的進一步協調”“專利協作條約的改革”,“傳統知識民間傳承和專利關系”,“遺傳基因和專利”等。各國都在立法修改和制定專利法以及和知識產權有關的法律。
二是知識產權保護。各國內外協調一致,努力對付仿制和盜版。仿制和盜版給IP文化帶來深重的傷害,但是具有誠信按游戲規則參與全球競爭的國家和企業的標牌將獲得顧客的忠心,并將以更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和知識產權文化防止仿制和盜版。
三是知識產權的個人開發和全球合作。網絡和電子商務促進知識相互交流和合作培育,在全球水平的經濟增長中更好地利用知識資本,也會進一步促進知識產權制度完善。
四是知識產權的科普和知識產權的教育。國內外企業間合作,大學和產業界合作,政府和民間合作共同推進知識產權文化的發展。日本發明協會這樣的公益性團體為知識產權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五是要對基礎研究、開發研究、產品貿易和投資政策規定以及競爭政策有深刻的全面理解。
記者:對此,我們不能等閑視之,更不能掉以輕心!
沈院士:對,專利使用和效益反饋創新活動是知識產權文化和科技發展的重要環節。在此進程中,知識產權制度的國際性保護問題,必然引起高度重視。目前國際性注冊專利,在日本 (JPO)、歐洲(EPO)和美國(USPTO)2002年有20萬件,且正開展向其它地區的重復注冊。與此同時,知識產權文化的人才培養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世界各國均無例外。日本、德國比較典型。在三種資助科研人員科技開發模式中,有一種是知識產權回報企業發展;企業再以更高的資金資助科研——這是知識產權文化的例子,是知識產權文化循環的例子。
記者:這種知識產權文化鏈的循環發展,在我國有什么特點?
沈院士: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經濟高速發展,使得中國企業已經具有實力支持科技發展。并努力向掌握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沖擊。企業資助科技發展一般有:企業自身的研發活動,直到建立自身的中央研究院;企業和國家共同資助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企業直接資助公益性科技活動和自南探索。
企業用產品和知識產權獲得的利潤,再資助新的知識產權產生相關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科技公益活動和一般公益性活動,是知識產權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企業樹立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和樹立良好公眾信譽的重要一環,也是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
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有和上海寶鋼的聯合基金、航空航天聯合基金等同家級企業共同資助基礎和應用研究的模式,是我國知識產權文化的良好苗頭。
寶鋼和基金委聯合基金有i個要素:面向國內所有科技人員自由申請;由專家委員會擬定申請指南;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通用辦法進行評審和管理。
上海科技發展基金會是一個推動發揚知識產權文化的非營利性基金組織。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讓人人享受科學的恩惠,但也需要人人支持科學。首批最大的資金來源于政府,現在每年從海內外企事業單位和海內外團體、個人獲得捐贈。例如:上海市科協事業發展中心、上海石化、中科合臣、上海交大昂立、東平華工實業、廣東國威等企業都給了捐贈。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會努力為上海知識產權文化作貢獻。星火杯青少年創造發明競賽、英特爾青少年發明創造大賽等,從青少年開始培養知識產權文化的基礎,每年有幾十萬計的上海市青少年參加,是將來為企業創造創新的知識產權的人才基礎。
這幾年上海參加美國科學與工程創新大賽獲得豐碩成果,在全國各地區的代表團中遙遙領先,在世界各國代表團中初露頭角。去年上海代表團參賽的一位獲獎者當即得到美國路易斯威爾大學資助23萬美金,讓他在美國完成大學和博士的學業。英特爾基金會資助另一位得獎者獲25萬美元進哈佛大學學習。上海企業的經理、總裁們努力資助青少年創新活動,從娃娃開始抓發明,抓知識創新。上海企業支持上海科技發展基金就是支持上海企業的未來。希望上海的知識產權文化從青少年就開始生長。
還有一個沉重的話題,也是知識產權文化不可缺少的方面。知識產權文化在為全人類提供高質量生活的同時,也在產生極危險的惡果。知識產權要考慮污染和生態的要求,要為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記者:面向2l世紀,知識產權和知識產權文化正在異軍突起。發達國家從科技立國向知識產權立國演變。那么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我國處于怎樣的發展態勢呢?
沈院士: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產權文化的新世紀中面臨歷史性的劣勢,應該早做準備面向知識產權新世紀的挑戰。除了社會道德、人類價值所要求的對不發達國家的像AIDS藥物實行專利免除外,還應力爭在世界知識產權體制內列入對不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方面的援助和補償。面向新世紀的知識產權文化將促進更多的創新發明,更大程度地滿足人們改善生活條件的需求,使社會文明獲得更好的可持續發展。這需要全社會努力,在知識產權文化中加入更多為全人類造福的內涵。
具體看知識產權在中國,據王景川統計:到2004年3月17日.我國受理的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的總量突破200萬件。第一個100萬件我們用了15年的時間,第二個100萬件我們僅用了4年零3個月的時間。這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國內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和我國科技創新活動日益活躍,使中國的發明創造活動能力和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第二,中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廣闊的市場對于外商投資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所以國外的申請量也大幅度增加。最近五年,大概三類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率超過20%,發明專利年均增長率超過35%。發明專利的授權量,國外和國內的授權量有差距。什么原因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保護專利權,是專利制度的核心。目前,全世界170多個國家實行了專利制度。
眼下世界上一些經濟、科技大國強國,同時又是專利大國強國。如日本每年發明專利申請達40多萬件,美國20多萬件,德國15萬多件。一個國家是這樣,一個企業也是如此。而我們全國上萬個企業、5000多個縣級以上的科研單位、1000多所高等院校全年的發明專利申請只相當于國外一個公司,差距非常之大。
技術發明取得專利保護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競爭在一個公平有序的法律環境下進行。眾所周知,近幾年,我國VCD機生產異軍突起,這項由中國人首次運用數字壓縮和解碼高新技術研制的VCD整機技術發明,自1993年問世后,很快形成年產規模1000多萬臺VCD機的新興電子產業,產品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但遺憾的是,我們安徽的發明人沒有申請專利。現在國內有幾百家VCD機生產廠家,市場一片混亂。與其相反,海爾發明的小神童洗衣機很適合市場需要,現在年產100臺,很快提高到20萬臺,它幾乎沒有被仿制的麻煩。因為海爾不僅為它申請了國內專利,而且還申請了韓國、泰同等外國專利,保護了國內外市場;北大方正的激光照排機行銷世界也基本無人仿制,同樣是因為有了專利保護。
記者:確實如此。知識產權保護對科技發展、企業發展至關重要,使我想起了“華為”的實例。2003年美國思科公司起訴華為公司侵犯其知識產權,索要巨額賠款,把“華為”推向“傾家蕩產”的絕境。 “華為”靠先期獲得的專利打贏了“新世紀第一場專利之戰”。此舉不僅為華為公司贏得了生存權、發展權和國際信譽,同時也捍衛了中華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尊嚴,靠的是知識產權。
沈院士:此例確實典型。它充分證明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是提升企業能級,讓企業長盛不衰、發展壯大的關鍵,是未來發展的機遇,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知識產權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構成WTO的三大支柱,也是世界各國和企業在綜合實力競爭中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是未來各國競爭的主戰場。不突破這一戰線,中國永遠只能是世界經濟全球化中的“打工仔”。所以絕不能忽視知識產權戰略。
C、源頭創新、基礎研究與科技發展
記者:除了前邊所講的“人才戰略”、“知識產權戰略”外。您所強調的第三個問題是什么?
沈院士:第三個要點是“源頭創新和基礎研究”,就其戰略地位來看,是高新技術發展的重要源頭。歷史地看,人類今天在高科技上取得的種種偉大成就,無不植根于基礎科學的進展,特別是量子論、相對論和DNA的發現及相關進展。現實地看,近年來美國企業申請專利的73%來自政府支持的基礎研究。1997年以來每一項新的技術專利平均涉及兩篇基礎研究論文;50%新GDP來自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培育求真務實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的思維方式,是創新人才培育的重要搖籃。有基礎研究素養的人才源源不斷地進入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國防等各行業,大大提升現代社會的整體創新能力。當前,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都要求基礎科學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和途徑,所以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再者,基礎科學又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在探尋規律和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凝結成的科學與人文精神,以及基礎研究所匯集的智慧結晶,促進了人類思想的一次又一次解放。總之,基礎研究已成為國家的一種重要戰略資源。當今,綜合國力的競爭已明顯前移到基礎研究。就其發展態勢來看,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探索與認識,日新月異地向新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不斷暴露出新的深層次的矛盾,孕育著新的科學革命。
信息科學:現有信息科技與信息處理量爆炸性增長的矛盾,強力推動著微電子技術快速向納米、分子以至更深的物質層次推進。未來信息器件在尺度、形態、功能以及運行方式等方面都醞釀著質的飛躍。
生命科學:多學科滲透與交融,使生命科學成為醞釀科學突破的又一中心。認識高度復雜的生命系統,迫切需要整體論與還原論相結合,實現方法論的突破。重新認識和改造世界以及人類自身,可能大大提高人類的生存能力,拓展人類認知與交流潛能,提高社會生產和產品的智能化程度,增強國家安全,被推崇為新的“科技復興”。
物質科學:最先進的宇宙觀測發現,人類所認識的物質世界僅占宇宙整體構成約4%,還有96%的成分竟是人類還不了解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物質科學大廈上空的一團“烏云”。
基礎研究不斷向新的深度和廣度拓展,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滲透、交融日益深化,導致深層次的矛盾不斷顯露、新的生長點和學科領域不斷涌現以及方法論的不斷豐富和發展。
記者:沈先生,如您所說,基礎研究對科技發展創新確實至關重要。在實踐層面上,有哪些可資我們借鑒和思考的問題呢?
沈院士:從務實的角度來看,必須強化智力資本積累。如美國:著力建設100個優秀研究基地;五年內國家科學基金將翻一番。如韓國:提出2007年基礎研究能力進入世界十強;基礎研究經費占RD的比重將從2003年19.5%大幅度地增加到2007年的25%,用以資助大學優秀研究中心,增強區域研究能力等,對我們不無啟示。
面對未來的科學,大家都處于探索階段,誰抓住了機遇,在知識和科技創新上占有優勢,誰就在發展上占據主導地位,掌握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先機。“機遇只垂青于有準備之人”。繁榮和發展基礎科學研究,加強知識積累和人才儲備,從源頭上占有未來社會發展的先機,是迎接未來科學革命、躋身世界強國之林的最重要準備。否則,將長期面對發達國家科技優勢的壓力,出現被動挨打的局面。
我國能否抓住新世紀科學革命的機遇,促使部分重大科學突破誕生在黃土地上,實現“后來居上”?我國能否把握科學革命的機遇,促進經濟和社會長期、持續、高速發展?我們必須努力實現基礎研究的繁榮和發展,加快智力資本的積累,抓住新一輪科學革命的機遇有所作為,大幅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從根本上擺脫來自發達國家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巨大壓力,最終躋身世界強國之列。這是中華民族必然的戰略抉擇。
記者:沈先生,能否就我國基礎研究的現狀、成績與差距等問題進行辯證分析,以指導實踐。
沈院士:好的。中華民族為人類科技進步做出過開創性的杰出貢獻。中華文化中整體論和辯證思維的傳統,有利于適應未來基礎研究的發展。黨和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 “人才強國”戰略,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為基礎研究開辟廣闊發展空間;持續快速發展的經濟為基礎研究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后來居上”的基礎:擁有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研究隊伍,研究人員總數為7.9萬人,占我國從事RD全時工作總人數的約8%左右;總體水平有明顯提高,涌現一批與國際科學界對話的群體,在當今國際科學前沿的若干學科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步入歷史最好的發展時期,整體水平居于發展中國家的前列,正處在從跟蹤向原始創新、由量的擴展向質的跨越的轉變之中。
從差距與問題來看,我們整體創新能力和水平還落后于國際平均水平,大多數高新技術的核心知識我們還未掌握。我國申請者獲本國授權的發明專利數量小,2003年僅占28.6%,71.4%授予外國人。我國科技競爭力:在51個國家和地區中,2003年居第32位。我國發表論文總數于2003年躍居世界第5位,但論文質量尚未明顯提高。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世界高科技貿易增長很快,但是中國所占份額很小(約3%)。
源頭上的知識創新嚴重滯后于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未能為可持續的快速發展提供所需的知識和人才支撐,這是我國基礎研究面臨的最大挑戰。另外,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帶頭人,整體水平相對偏低;學術帶頭人年齡結構過于集中,整體構成和層次結構呈現失衡。
我國基礎研究投入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人均經費過低:2000年美國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均經費是RD人員的2.3倍,而我國前者只是后者的60%。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不得不耗費大量精力多頭申請項目,應付多頭評估。
文化傳統的制約因素:以認識自然界基本規律為目標的研究傳統不夠深厚,底蘊不足;沒有真正把基礎研究作為國家重要戰略資源對待,缺乏持續、穩定支持的機制;科學成果評價上,過于強調研究的物化功能,重物輕人、急功近利。這些問題必須盡快解決。
記者:在此基礎上,盡快實現科技發展創新的戰略目標是什么?
沈院士:總體目標是以人為本,加快智力資本積累,大幅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新世紀科學革命中實現戰略性的突破,到2020年躋身科學大同前列,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具體而言:擁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和研究團隊以及高水平基地;在世界科學前沿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創新成果;在若干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解決一批“瓶頸性”的關鍵科學問題;能為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豐足的知識和人才儲備。為達此目標,要實施三大戰略:
“雙力驅動”戰略:實現以認識世界為驅動的自由探索研究與以國家發展和安全需求驅動的導向性基礎研究全力驅動,做到“學科發展推動與任務需求牽引”相結合;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基礎科學與技術工程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協調發展。
超前發展戰略:以2020年的發展為目標,先行一步部署近期的人才與投入,做到人才培養優先部署;基礎研究經費超前投入。
開放合作戰略:調動社會各方面重視和發展基礎研究的積極性,推進研究與教育結合、軍民結合,發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試驗開發的銜接與互動,廣泛開展同際合作與交流。
還要完成三大戰略任務:
◇確定優先發展的重大科學前沿問題和重點方向;
◇啟動重大科學研究專項計劃;
◇完善學科發展布局。
要突出重大科學前沿領域。力求解決戰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嘗試在重大科學問題和國家戰略需求的結合點上,啟動專項重大研究計劃,重在積累知識、培養世界級科學家團隊、形成基地,借以推動基礎科學的繁榮和發展,并為新一代高技術發展做好先導性研究。如:生命過程的蛋白質研究計劃,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量子調控研究計劃。與此同時還要完善學科發展布局。學科發展是完成重點任務的基礎,也是培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人才的保障。全面部署,協調發展;建立靈活柔性的調節機制,因地因時制宜地確定投入重點。
記者:為保證這一系列日標和任務的實現,要哪些切實可行的戰略舉措去推進呢?
沈院士:借鑒國際經驗,對基礎研究超前投入:
◇在經濟起飛階段對基礎研究給予超前的、高強度的投入。政府是投入的主體,通過政府投入,培育企業和社會投入的能力,增強智力資本的積累。政府投入為主體,培育企業、地方政府和社會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能力。2015年,投入達到中央財政科技撥款的20%,2020年達到OECD國家對基礎研究投入的水平。
◇確保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持續穩定增長;人均經費逐步達到RD人員人均經費的約2倍。
◇優先部署人才培養:2020年后同家科技競爭實力,取決于今天對青年人才的培養和支持。基礎科學人才培養需要樹立超前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觀念。
◇營造良好人盡其才的環境:堅持競爭激勵與崇尚合作相結合,促進人才的有序流動,實現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的“生態”平衡;堅持“人盡其才”的用人之道,發揮老、中、青人員的積極性;切實減輕科學家的負擔,確保科研人員、尤其是學術領導人有4/5時間在一線從事研究工作。
歐盟為計劃在20lO年趕上美國,成為世界級知識經濟區,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加大對能力上的培養力度。
◇加強創新文化建設: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弘揚求真、求知,追求真理的科學文化;堅持百家爭鳴方針,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文化大環境;提倡奉獻精神、團隊精神和敢于質疑、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大力加強科學倫理道德建設。
記者:沈先生,您概括得很全面。這一系列戰略舉措的確是一項系統工程,但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創新”。創新是我們民族發展的“靈魂”,也是科技發展創新的靈魂。
沈院士:是的。正是基礎研究決定著一個民族原始創新能力。一個沒有原始創新能力的民族就必然淪為一個落后的民族!一個沒有基礎研究做堅強后盾的國家必然是一個科學上的弱國!
我們一定要沖破體制機制、文化傳統中阻礙科技創新的各種束縛,激發和解放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使我國經過一定時間的奮斗,成為一個真正的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責任編輯:耕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