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12月16日,京東方(A股000725,B股200725)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冠捷科技(0903.HK)收購飛利浦所有顯示器及基礎類平板電視業務,金額約3.5億美元。冠捷由此成為世界最大的顯示器制造商。這是繼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后,大陸企業震驚業界的另一宗跨國收購。
12月28日,京東方再度公告稱,其投資12.5億美元的第5代TFT生產線12月中旬試產出第一批產品。這個消息對京東方下跌的股價沒有作用,但仍引起業界高度關注。
京東方TFT線的進度晚于上廣電。2004年10月,由上廣電和日本NEC共同投資1146億日元(約11億美元)興建的大陸首條第5代TFT線試投產。2005年1月,上海國資委將上海儀電所持上廣電19%的股權劃給上汽集團,并準備向上廣電增資,以進一步支持上廣電的平板產業。
TFT是個“大者恒大”的產業,一旦介入,需要不斷追加巨額投資。在這個前景廣闊但風險極高的產業,作為國內龍頭企業的上廣電和京東方,如何實現各自的夢想?戰略選擇使它們如何互相學習、競合?路徑差異能達成殊途同歸嗎?
“我們已在DVD方面受制于人,不能在光電產業上也重蹈覆轍,所以京東方和上廣電投資第5代線,是有產業戰略意義的。”明基顯示產品部經理朱駿說。
京滬之爭
由于京東方和上廣電分別是京滬兩地的重點扶持企業,兩公司競爭的背后也是京滬兩地的較力。
上廣電成立于1995年,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大型集團試點單位之一,其股東分別是上汽集團、上海儀電、上海工業投資集團、上海文廣以及上海國際集團。而京東方的前身是北京電子管廠,后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進行公司化改造以及在資本市場運作,迅速躥紅。在2004年4月出爐的第18屆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排名中,上廣電以307億元的營業收入位列第3位,京東方以161億元列第11位。
上海確定了大力發展制造業的思路后,上廣電的地位愈顯重要。于是,上廣電的TFT業領先京東方一步,與NEC合資的這個項目還被立為2004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其用于投資的巨額貸款獲得上海政府的支持。位于上海莘莊工業區占地40萬平方米的第一期廠區內,上海政府已為工廠的第二、第三兩期工程預留了80萬平方米的用地。上海市還把發展TFT業列為“十一五”期間單產投資最多、預計產出最大的新型支柱產業,計劃到2008年形成銷售收入超過45億美元,由此帶動形成的產業群將創造超過240億美元的年收入。
北京對京東方的支持力度并不亞于上海,在2004年6月京東方MBO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風波中,北京地方政府的姿態表露無遺,當時北京市政府一直力挺京東方。京東方在北京亦莊的第5代TFT生產線項目占地1000畝,而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考慮到上下游企業的進入,特在周圍保留了1000畝的配套用地。早在2002年12月,北京一副市長還表態,“在2001年中國電子信息百強排名中,京東方從1997年的99位躍升到第18位,我希望京東方能夠進入前三位。”他還公開了一個愿望:北京市正努力期盼著出現第二個“聯想”,對京東方充滿期待。
收購與合資路線
作為兩地骨干電子企業,上廣電和京東方都選擇了投資第5代TFT生產線作為突破口,來完成各自的產業升級。這是國內僅有的兩條第5代TFT生產線。雙方還將投資建設第6、第7代生產線。
所謂TFT的第n代,是依據面板尺寸進行劃分,代數越高尺寸越大,投資效益也越好。以四代線為基礎,五代線的投資效益是四代線的1.64倍,六代線的效益是四代線的2.5倍,七代線的是2.85倍。
事實上,進入TFT就是一條不歸路,只有不斷的追加投資,才能維續下去。
上廣電NEC公司于2003年12月底成立,注冊資金為4.2億美元,其中上海廣電控股75%,NEC占25%。工廠的基礎設施建設,在2003年5月即已開始。
上廣電集團陶鈞告訴《董事會》記者,三年前要想日本廠商來大陸投資TFT,是不可能的。“現在形勢變了,與上廣電合資建第5代TFT線,是NEC最好的選擇。”這是由于受韓國與臺灣的夾擊,除了夏普,其他日商已無產業優勢,其握有的關鍵技術將尋找出路。

“日本廠商正把關鍵技術轉移給臺灣或大陸企業變現。”上廣電NEC一人士說。
上廣電有“合資專業戶”的戲稱,它與松下、索尼、JVC、夏普、三洋、三井等成立了40余家合資公司。與NEC合資,既是因其擁有充足的日本資源,也是對合資路線的繼續。
2004年3月底,上廣電旗下上市公司廣電電子(600602)出資30%,與日本住友微電子合資成立上海廣電住金微電子公司,11月投產,建設以研發、制造LCD、PDP顯示器用印刷電路板模塊項目,以配合上廣電NEC的TFT進程。
相對上廣電采取合資手法切入TFT產業,京東方轉走收購路線。2002年11月底,京東方收購韓國現代(Hynis)旗下STN-LCD事業,2003年1月以3.8億美元收購Hydis的TFT-LCD事業,8月,京東方斥資10.5億港元收購了在香港和新加坡兩地上市的冠捷科技。2004年底,在京東方支持下,冠捷收購飛利浦的顯示器業務。
上廣電一高層向記者透露,京東方收購Hydis的TFT-LCD生產線,上廣電早就考察過,但最后主動放棄了。言下之意,即上廣電要領先許多。
收購使京東方負債累累。公開資料顯示,京東方截至2004年9月底的資產負債率已超過66%,考慮到其此后支付的設備購買款多源于銀團貸款,最新資產負債率應當已超過70%的“警戒線”!
收購與合資孰優孰劣?或許對于雙方來說,各自的選擇都是上策,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京東方通過收購Hydis的TFT線,更加快速掌握TFT的核心技術。“由于是我們的控股企業,我們輪番派出大批工程師,長駐韓國,盯著韓國人學技術就比較順利。”京東方發言人宋超告訴《董事會》說。
上廣電則有點懸,因為此前的諸多合資,上廣電都寄希望以市場換技術,但最后都沒能如愿。日資企業對技術視為最高機密,斷不會輕易泄露。
在雙方建設第5代TFT線后,一批日本和韓國的上游配套廠商開始向它們靠攏,日韓TFT產業鏈向中國大陸漂移。有趣的是,由于傳統的路徑依賴,韓系廠商傾向于選擇北京京東方,而日系廠商紛紛落戶于上海上廣電周圍,涇渭分明。在大陸,京東方與上廣電競爭的背后,是韓系與日系的較力。
如何向對方學習
好在上廣電占據“地利”。因為TFT-LCD面板及其重要元器件的生產污染大、耗水量大(這也是日、韓、臺將其生產線向大陸轉移的原因之一),上海相對于缺水的北京,要優越得多。
也正因“地利”,同樣耗水嚴重的晶圓代工產業,正在上海成集聚之勢。作為TFT產業的上游組成部分,位于上海的中芯國際、華虹NEC,位于寧波的中緯,位于蘇州的和艦,都可近距離向TFT產業供應集成電路產品。這也是京東方所不能及的。
而且,長三角集聚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筆記本業務,也由此吸引了三星、友達光電等TFT廠商,年產LCD模塊超過3200萬塊。上廣電天然靠近這種下游的需求。
京東方看到這一局面,并正采取補救措施:其控股的冠捷將于2005年在北京亦莊開發區設立新工廠,預計年產2000萬臺顯示器。
但相對而言,京東方更占據“人和”,這是因為它實施了MBO。京東方謀劃一年悄然完成了MBO,直至2004年5月被媒體報道后才被迫公告承認。
根據公告,京東方第一大股東為京東方投資公司,控股36%。京東投的股東為北京電子控股公司和智能科創,分別持有56.25%和43.75%的股權。北京電子控股為北京市屬國有控股公司,是北京市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單位。智能科創的股東全部為京東方高管,主要由包括京東方董事長王東升、副董事長江玉昆等高管人員組成,其中王東升個人持股達20%。
這就是說,京東方是國有控大股,高管持小股,這“有效地激勵和吸引人才,打造京東方的核心競爭力”,“將員工和公司的利益有機結合,實現公司更大的發展”。京東方稱。
這幫人可以慶幸的是,在他們完成MBO后,由郎咸平“肇事”的“MBO導致國有資產嚴重流失”大討論,使國家對MBO亮了紅燈。即使上廣電想MBO,也只能對天長嘆了。
在股權制度上,京東方比純國資的上廣電更有優勢。但在品牌建設上,京東方卻遜一截。
在淡化老品牌“金星”的同時,上廣電一直大投入新塑“SVA”品牌。在彩電、電話、DVD、PC等大量終端產品上,上廣電都大打“SVA”牌,并始終與TCL、長虹等站在同一陣營。
京東方呢?盡管有終端產品,但其“BOE”品牌鮮為人知,其控股的冠捷公司盡管產量巨大,但多為其他品牌代工。京東方更多是以上游元器件廠商的形象示人,品牌建設乏力。
不過京東方通過收購冠捷科技、冠捷再收購飛利浦顯示器業務,獲得下游的極大整合能力,這使它的TFT-LCD面板可順暢出貨。冠捷科技有關人士透露,冠捷科技是京東方第三大客戶,去年1000萬臺液晶產量,其中30%由京東方供應。
上廣電的內部整合稍遜一籌。“我們內部的需要部分并不是很多,主要還是以臺灣企業為主,兼有國內和韓國企業。”上廣電NEC公司銷售部的陸先生告訴《董事會》,其PC用液晶面板的銷售對象主要是南方的一些企業、臺資企業和韓系企業,如三星、L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