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映上市不僅可以從政治意義上解讀,更要從海峽兩岸產業界的大融合、在資本上的水乳交融這個角度解讀
就在京東方控股的冠捷科技忙于收購飛利浦顯示器業務時,華映也于2004年12月底決定與冠捷合資,在福州設立后段模塊公司華冠光電,華映持股51%。隨著春天的來臨,華映的子公司華映光電登陸滬市A股的腳步聲也近了。
“作為臺資高科技的內地上市急先鋒,華映之舉表明,臺資高科技企業正對臺灣政策障礙進行有力突破。”有業內人士對《董事會》雜志表示。
沖刺滬市
2005年始,恢復新股發行的資本市場迎來華映光電。作為臺灣第一只在內地上市的電子股,華映光電此舉不僅影響自身的發展、影響全球平板顯示產業,而且事關兩岸經貿往來。
按計劃,華映光電于2005年第一季度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A股,預計發售9億股,每股價格4.2元,籌集資金38億元 (折合35.8億港幣)。其IPO申請,在2004年下半年已被中國證監會批準。廣發證券是華映光電上市的主承銷商。
東吳證券分析師楊義燦向《董事會》表示,2004年,TFT產業在年中轉向頹勢,面板價格跌跌不休,全球各大面板廠都調低了年初的預測。也因此,科技股表示整體不佳,全球第二大面板廠LG飛利浦的IPO籌資額就削減近半,這也會對華映的上市造成負面影響。
華映光電位于福州,是臺灣中華映管1994年在大陸設立的全資子公司。后者是臺灣上市公司,專門從事平面顯示器生產,是臺灣“面板五虎”之一。
至于募集資金的使用,華映光電稱,將基本投入華映光電位于福州的等離子電視(PDP)二廠。上市籌資,使華映光電PDP二廠的需求資金可自給自足,無需母公司華映的支持。
2004年7月,總投資8.2億美元的華映二期PDP項目立項獲發改委審批,12月獲國務院常務辦公會議研究正式審批通過,這是福州開發區建區以來的最大投資項目。PDP二廠占地370畝,2007年全部建成后可年產等離子顯示器144萬臺,年產值約28億美元。
“我們預計今年初掛牌。”華映光電的馬莉(音)拒絕透露更詳細的上市情形,并稱,擬上市公司的股權已有變化,更加分散,但福日的持股份額還是9%。
事實上,ST福日(600203)不僅是華映光電的股東,還是下游客戶:華映做顯示屏,福日做顯示器。ST福日是福建福日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是福建省電子信息產業的大型骨干企業。根據福日2002年12月的公開資料,該公司曾持有華映光電9.5%的股權。
除了福日, DELL、飛利浦、三星、IBM、Apple、BENQ、冠捷、Acer 等世界知名企業也是華映光電的客戶,國內的客戶還有廈華電子、海爾、TCL、創維、康佳等等。
華映光電曾對上市事宜醞釀頗久,直至林鎮弘接任華映董事長兼總經理,華映光電上市開始提速。許多年后,當林鎮弘盤點起任期內的成績時,大陸上市肯定算是得意之作。
有大同集團“最佳救援投手”美譽的林鎮弘,是大同工學院畢業、美國南加大碩士,在大同有19年的磨煉,擔任過大同重電事業部執行副總經理。2003年4月,林鎮弘臨危受命,接掌華映,啟動一系列改造措施,使2003財年預計的虧損新臺幣39億元,轉變為盈利新臺幣10.8億元,給這家33年老字號面板廠帶來新動能。
面板五虎的雁陣形
華映能成為全球15、17英寸TFT-LCD面板出貨量最大的企業,林鎮弘對此居功至偉。而子公司華映光電登陸A股,使華映在大陸的影響,極有可能超過明基及其關聯公司友達。
友達是臺灣“面板五虎”的領頭虎,華映、奇美、彩晶、廣輝是另四虎。“面板五虎”的TFT-LCD面板出貨量,已超過全球出貨量的一半,同時支撐起臺灣“兩兆雙星”產業的半壁江山。另半壁江山則由“晶圓雙雄”臺積電和臺聯電主導的芯片業。
尤其是TFT產業,涵蓋了化工、芯片、光電等諸多領域,產業關聯度和影響度甚大,是臺灣繼半導體后震驚國際的跨世紀投資。臺灣當局對TFT業寄望很高,多方政策鼓勵。
出于政治和經濟考慮,臺灣當局對“兩兆雙星”這兩個產業轉移大陸做了種種限制。如芯片產業,投資大陸的只能是8英寸以下、0.25微米以上規格;對液晶產業,臺灣當局禁止4英寸以上規格投資大陸,對4英寸以下的,臺灣當局爭論一直甚烈。盡管臺灣當局放行勞動密集型的后段模塊轉投大陸,但嚴格禁止資金與技術密集型的前段制程投資大陸。
但其他跨國公司并不受臺灣政策限制。芯片巨頭英特爾、飛利浦、三星、日立等紛紛進入內地,這使臺積電和臺聯電非常著急。臺聯電干脆不顧政策限制而行曲線之實,其影子工廠和艦科技于2001年11月在蘇州成立。2003年初,臺積電也終于名正言順地啟動了在上海的投資。
TFT產業也在大舉進入中國大陸。世界排名前兩位的韓國三星、LG飛利浦,分別在蘇州和南京投資,制造后段模塊;日本的夏普、索尼也在長三角投資液晶產業。此外,上廣電和京東方分別取得日本和韓國的技術,投資完整的液晶生產線。
由于臺灣當局僅放行技術偏低的后段模塊,于是面板五虎以雁陣之形,陸續西進大陸,投資后段模塊。其中,友達在蘇州、彩晶在南京、廣輝在上海,都已投資設立后段模塊廠,尤其是全球排名第三的友達,在蘇州投資較早,規模之大年產量達1000萬塊,在內地的投資力度之大超過三星、LG飛利浦,成為“面板五虎”西進大陸的領頭雁。而奇美由于實際控制人、“綠商”許文龍的臺獨言行,投資浙江寧波的計劃受挫,成了一只掉隊之雁。
華映也是銜枚疾進。華映光電系華映于1994年在福州投資成立,原名中華映管(福州)公司。初期即投資6 億美元,為臺商投資大陸的最大工業項目之一,年產值約為8 億美元。2003年,華映將臺灣的CRT(陰極顯像管)流水線全部移至華映福州光電,成為華映替換馬來西亞廠的最大CRT生產基地。目前,華映光電CRT的產銷量躋身世界三強,年產CRT 可達1600 萬支,成為全球最大的CRT 生產基地。
實際上,華映光電是林鎮弘在大陸布局的主要部分。華映光電不但生產相對低端的CRT,還生產PDP(等離子)和部分FTF后段模塊。而TFT模塊則主要由華映在吳江的公司來承擔。
這就是2001年華映獨資設立的華映視訊(吳江)公司。該公司專業生產、銷售液晶顯示屏及其模組,2002年4月投產。按照規劃,TFT項目分五期建設,2009年完成最終投資,以趕超同在蘇州的友達。而蘇州,已成為全球顯示器與筆記本的制造中心。
目前,華映吳江廠生產PC(個人計算機)用面板模塊的月產能可達100萬片,華映福州光電也有25萬片,總量直逼友達。
據知情人士透露,華映光電在上海上市后,將收購華映視訊(吳江)公司,以擴大營收及利潤,最終完成在大陸的布局。
臺資第四波
華映光電不但是A股第一家臺資電子公司,也將是繼浙江國祥制冷與深圳成霖潔具后,第三家在A股掛牌的臺資企業。
這表示,臺資西進大陸正迎來第四波——資本層面。
臺灣產業向大陸轉移經歷了三波:20世紀80年代是臺商傳統行業登陸,90年代臺灣電腦部件和組裝產業進入內地,第三波是近年來的芯片和液晶產業。
臺灣紡織業巨頭林晟企業目前已向證監會提出了上市申請;捷安特、旺旺、頂益等知名臺灣企業也表示出有興趣在大陸上市。
臺灣知名投行富闌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接受采訪時表示:“臺商將融資焦點轉移到國內A股市場是個明顯的趨勢,近期這一動向尤為明顯。”
臺灣企業大陸上市熱潮也是由于兩岸政策的差異造成。據悉,臺灣當局對臺商投資大陸有非常明確的限制:匯到大陸的資金不能超過企業凈資產的40%。也就是說,如果臺灣企業在臺灣上市募集資金,由于不能超過40%的上限比例,反而不能投資于大陸。
這困擾了相當一部分臺資企業。因為在臺灣上市,成本更低,而且這些公司與不少臺灣的基金公司都有密切的往來。
“這個限制臺灣當局一直不肯放開,所以我們只好尋求新的上市地點。”一臺灣食品公司的上市部負責人表示,“今后如果我們追加在大陸的投資,那么選擇在大陸上市也就自然而然了。”
統計數據顯示,在大陸已經有超過6萬家臺資企業,2003年,大陸出口前三大企業全部為臺資企業(富士康64億美元、廣達53億美元、華碩31.6億美元)。而且,臺灣1138家上市公司當中,已經有55%在大陸進行了投資。
有臺灣企業上市負責人表示,“我們也打算把大陸作為今后的長遠投資領地,所以理所當然會考慮在大陸的資本市場上市。”
證監會和發改委都對臺灣企業大陸上市表示歡迎。證監會發行審核處一處楊文輝表示,“除了要遵守與境內企業上市一樣的規定以及和外商企業上市有關的規定之外,臺灣企業應當注意公司的獨立性,在原材料采購和產品銷售方面的關聯交易不超過30%;另外股票發行后,外資股占總股本比例不得低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