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式董事會”與“中國式董事會”之間的觀念碰撞將是新聯想面臨的最大風險。如何有效留住IBM的現有客戶,并借助IBM提升聯想品牌的國際形象,是決定外來CEO斯蒂芬·沃德能否主導新聯想的重要因素
聯想于2004年年末正式宣布收購IBM的全球個人電腦業務,這無疑值得中國企業大書特書。關于此次并購,外界褒貶之聲的激烈碰撞是前所未有的,可多數國人仍然表現得歡欣鼓舞,認為這是中國企業實現國際化夢想最具革命性的一步。然而,《董事會》雜志研究人員認為,“美國式董事會”與“中國式董事會”之間的觀念碰撞將是新聯想面臨的最大風險。而楊元慶和斯蒂芬·沃德之間是否統一戰略思想,將是和諧董事會的關鍵所在。
“美國式董事會”VS.“中國式董事會”
收購IBM的全球個人電腦業務,使聯想在一年之內第二次讓國人經歷激動。上一次是2004年3月26日,付出的代價是6000萬美元,聯想正式躋身國際奧委會全球合作伙伴(TOP)。而在這次收購中,聯想則要為此付出17.5億美元。
在憧憬聯想未來之時,莫大的疑問是:聯想真的能承載起這樣的使命嗎?
不可否認,聯想的國際化之夢占盡了難得的“天時”與“地利”。對于成功最為重要的“人和”,才是聯想收購后面臨的最大的不確定性。能否建立一個具有統一戰略思想的董事會,將對聯想的未來至關重要。誰將主導未來聯想的董事會,也是楊元慶不得不面臨的棘手問題。
眾所周知,當國內IT企業紛紛“空降”高層管理者的時候,聯想一直以高效地從內部培養管理者而自豪。這一次,來自美國的“空降兵”成了聯想的CEO,聯想的轉變可謂徹底。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楊元慶還會是聯想董事會的主導者嗎?企業文化上的沖突是否會破壞以往聯想董事會“父子兵式”的團結與信任?
自1989年楊元慶加盟聯想之后,其所創造的業績完全可以用“無比輝煌”來形容。事實上,正是楊元慶把聯想從中關村的“泥腿子”帶進了具有國際影響的公司行列,成為中國乃至亞洲地區最具影響力的電腦品牌。這也促使他在2001年4月,以37歲的風華年齡出任聯想集團總裁兼CEO。而這一切,都源自于原董事局主席柳傳志的信任。
楊元慶在任CEO三年之后,聯想的多元化戰略遭遇重挫,不得不回歸PC主業,重新開始思考自己的將來。此時的楊元慶,也面臨著市場對其戰略制定與執行能力的強烈質疑。在市場壓力面前,柳傳志并沒有放棄楊元慶。早在2004年8月就曾有傳言,由于糟糕的市場表現,楊元慶可能面臨“下課”。但楊元慶在此后的高層人事調整中不降反升,除繼續留任總裁外,還兼任了聯想集團的副董事長。這也更使人們相信,楊元慶是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天然的接班人。
原來的聯想董事會是讓很多同行艷羨的,董事長與CEO之間建立起的如父子般的信任關系,決策與執行的配合可謂天衣無縫。
如今,新聯想的董事會還會不會有這樣和諧信任的關系呢?
就在收購消息剛剛公布不久,媒體就曝出楊元慶和斯蒂芬·沃德在戰略設想上的不和諧聲音。
在聯想,曾被稱為“銷售奇人”的楊元慶,雖然是學工科出身,但他對市場一直有著執著的迷戀。在銷售推廣中,他性格中固有的激情的一面也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正是憑借完美的銷售表現,楊元慶樹立了在聯想今天的地位。他當然不愿輕易將之放棄。聯想此前攜手AMD殺入低端市場,推出鄉鎮電腦,也佐證了楊元慶固有的“以市場推廣為中心”的戰略思路。
而斯蒂芬·沃德這位IBM存儲產品部工程師出身的總裁,此前曾一直擔任產品開發和生產的高級管理職位。IBM培養出的對高品質和技術一貫青睞的工程師性格與楊元慶的銷售激情之間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難怪當記者問沃德,未來聯想是否會推出400美元的桌面PC時,這位聯想的新任CEO堅定表示:“不會,我們不會走大眾商品化市場。聯想公司的總部位于紐約,高層的管理團隊將在這個地方,包括我自己,還有非管理職位的董事長楊元慶。”
這個“非管理職位的董事長”的表示有些意味深長,也使“美國式董事會”與“中國式董事會”之間的觀念碰撞曝露無遺。
在美國式的董事會中,由于CEO在公司的運營方面具有明顯的信息優勢,從而在戰略制定和執行方面具有更大的話語權。而董事長的作用在于使首席執行官成為英雄,而不是試圖使自己成為董事會的主導者。董事長的主要職責是協調董事會內部更加有效地開展工作,同時監督和評價戰略的執行效果。學習做一位有效的非執行董事是成為有效董事長的先決條件。
而在眾多的中國公司中,董事長往往事必躬親,集戰略的制定、執行及公司經營于一身。原來的聯想董事會之所以表現出不同,是由于董事長柳傳志和CEO楊元慶之間的充分信任關系。也正是這父子般的信任關系,才使楊元慶有了更大的獨立發揮空間。而在新的聯想董事會中,能否建立起這樣的信任關系的確令人懷疑。
誰是聯想的未來主導者
早在三年前,IBM就有過將個人電腦業務賣給聯想的打算,但聯想考慮到當時自身的整合能力而拒絕了。那時的楊元慶剛剛上任聯想CEO,正是躊躇滿志之時,也許他試圖憑“一己之力”實現技術的聯想和國際化的聯想。三年過去了,聯想卻未能在客戶的心目中樹立起高品質的技術形象。百分之九十的營業收入集中在中國國內,成本控制和市場推廣仍然是聯想極為依賴的擴張殺手锏。這也進一步證明了聯想三年前的夢想已經破滅。
此前有評論認為,聯想要實現全球化戰略,應該請有國際視野的世界級CEO。柳傳志也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聯想國際化最大的障礙不是資金,不是技術,而是缺乏國際化的管理人才。”他認為:“對于最高層的人也就是戰略制定和實施的人,中國是缺失的。聯想與中國的其他企業一樣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聯想最缺乏的正是IBM最為人稱道的資源。聯想收購IBM的全球個人電腦業務的決策,事實上也是楊元慶走到盡頭的無奈之舉。通過收購IBM,聯想確實請來了一位國際化CEO——斯蒂芬·沃德。
不應忽視的是,這位沃德先生并不僅僅是作為聯想的“空降”CEO而存在的。請不要忘記,聯想控股雖然持有聯想集團45%的股權,楊元慶又出任董事長,但IBM仍然持有18.9%的聯想股權,盡管其中有10%的股權不具投票權。這樣的持股比例從某種程度上說更像是IBM的精心安排。
盡管IBM的全球電腦集團總經理佛蘭·莎莉雯曾對外界表示,鑒于家用電腦已經成為游戲機,IBM將退出個人消費市場。但無論是IBM中國區總裁周偉,還是其歷任個人電腦事業部的負責人都表示,IBM沒有一賣了之的想法。從戰略上講,PC業務對于IBM公司來說確實變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正如IBM個人電腦事業部大中華區總經理洪月霞所強調的,“IBM從來沒有說過放棄PC這塊業務”。
IBM通過持股聯想可謂一舉兩得。其一,它不僅可以分享聯想未來發展的利潤,而且仍將保持著對未來全球PC市場的影響力;其二,如果持股達到20%,IBM就要合并報表,那就不是收購,而是合資了,這當然不是急于甩掉PC這塊包袱的IBM所情愿的。有評論認為,此次收購名義上是聯想收購IBM,但事實更像IBM的曲線外包行為。其實,收購協議正式公布后,兩家公司截然相反的市場表現也能夠說明一些問題。
關于聯想集團未來的董事會人員安排,《董事會》雜志研究人員曾致電聯想方面詢問此事。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聯想管理人員透露:“新公司的董事會成員至今還沒有完全確認,但聯想肯定有4個席位,同時會有1位來自IBM的觀察員進入董事會。”如果是這樣,包括CEO在內,在聯想集團新的董事會中IBM方面至少占有兩席。聯想面臨的最大風險是董事會內部的有效整合。建立一個融洽的高效董事會是聯想實現夢想的關鍵。
在聯想過去幾年的PC市場開拓上,楊元慶一直起著主導作用,無論是戰略的制定還是執行。而新的聯想集團將更像是一個美國公司,因為它的總部在紐約。在美國式的公司董事會中,CEO的主導作用是明顯的。斯蒂芬·沃德比作為董事長的楊元慶更了解國際市場,具有更多的國際公司管理經驗。因此,戰略的制定與執行會更多地向CEO傾斜。也許正如斯蒂芬·沃德所說,楊元慶承擔的是一個“非管理職位”。其暗含的意思無非是,如果楊元慶過多地插手戰略的事務性工作,試圖主導董事會,可能是不恰當的。
柳傳志也坦言,自己最擔心的就是楊元慶跟新CEO的相處是否融洽。楊元慶的角色轉型將是關鍵性的。他在董事會中必須學會妥協,學會如何做一個國際化公司的董事長。
北京時間2004年12月8日,聯想集團(00992,HK)在北京正式宣布,以12.5億美元(6.5億美元現金加6億美元股票)收購IBM的全球個人電腦業務,同時承擔IBM的5億美元凈負債。交易完成后,聯想集團將成為繼戴爾和惠普之后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制造商。原IBM個人系統事業部高級副總裁斯蒂芬·沃德將出任聯想集團CEO,楊元慶改任公司董事局主席。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在過去的三年中持續虧損,累積虧損總額達9.73億美元。收購消息公布后,IBM在美國的股價當日上漲了2%,而在香港市場,聯想的股價至今已下跌了13%。
斯蒂芬·沃德小傳
斯蒂芬·沃德(Stephen M. Ward, Jr.)從IBM存儲產品部的一名工程師做起,先后在磁盤驅動器、磁帶、光學存儲器的生產以及存儲軟件開發等領域擔任各種管理職務。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擔任IBM信息技術部門副總裁,后來成為IBM個人電腦公司ThinkPad筆記本電腦業務的總經理。后來調任IBM首席信息官兼業務轉型部門副總裁,2003年重返個人系統事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