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之喜與憂
殷健員(兒童文學作家)
上世紀90年代中,工資不再是放在工資袋里發了,工作不久的我用上了信用卡。
我是喜歡信用卡的。喜歡它的最大理由,不是因為它輕薄、小巧,易于攜帶,而是因為它適合“自欺”。對于不善理財、沖動消費且不愿費心查看對帳單的人來說,使用信用卡就是一筆糊涂帳,買東西看不到現金流通,再怎么用也難得有“出血”的心痛。
兜里揣著信用卡,走到哪里都有一種罵定的感覺,有底氣,好像帶著一個便攜式銀行。那時,單位在鬧市區,出門就是淮海路,一天里不花掉些錢心里就要發癢。午飯后跟著同事出去逛商廈,服飾區兜一下,總會有一兩件衣服往身上套。同事評頭論足一番,頭腦一發熱,順手就掏出信用卡來,買了。只聽POS機吱吱響幾下,摁幾個密碼,簽個字,拿張發票,省了數錢的麻煩,就把新衣服輕輕松松帶回去了,好像分文未花,白撿了便宜。
工資打進信用卡,也沒習慣每個月往外取。于是,對我來說信用卡還像個聚寶盆,眼看著里面的金額變戲法似的一點一點多起來,忽然到了年底,一看,居然是個不小的數目,讓你大大驚喜一下。
到了外地更好了,無須傻里傻氣地揣上厚厚的現金。賓館結帳可以用信用卡,飯店吃飯能刷卡,商店購物能刷卡;沒現金了,去銀行用信用卡提錢就成(唯一的缺點是異地提款要付手續費)。
既然喜歡上了信用卡,自然對它寵愛削口,將它塞在漂亮的錢包里,時時帶在身邊。可是,越是親近的東西,越是容易丟失。比如手套,是最容易丟的,因為自己太愛它;比如錢包,也最容易丟,因為別人太愛它。
我丟過兩次錢包。
第一次在公車上,背著雙肩背包,里面塞滿了東西,包括一只大面包。快到家了,發現背包敞開了,那小偷居然繞過上面的面包,準確地偷走了我的錢包,錢包里除了現金,自然有我鐘愛的信用卡。
于是,少不了回家狂打電話掛失,一邊大呼心痛,一邊給對方報對帳單上的卡號。打完仍然不放心,不知道小偷是否智力超常,已經先我一步猜出我的密碼,提走了我的血汗錢。這—夜輾轉反側,直到第二天上取款機上看個究竟,見習除額分文未少,才暗舒一口氣。可是心定了,腳不能停,還得到信用卡總部去辦書面掛失,再補辦新卡……總之,那煩瑣心煩自不待言,其程度遠遠超出刷卡時的痛快。
從此總結出兩條教訓,第一,錢包不能太昂貴,如果被偷非但自己心疼,那錢包也多半給扔了,沒有好下場;第二,信用卡千萬別帶在身邊,免得麻煩。于是,給自己買了只便宜的錢包,信用卡也老實躺在自家抽屜里了。
可是過不多久,好了傷疤忘了疼,那種隨心購物的誘惑再次讓榭巴信用卡塞回了錢包里。想,不會再倒霉了吧?沒想到,事隔一年,差不多的時候,—樣的背包,走在陜西北路上,我的錢包又給人掏了!
這回又是一番忙亂。當時還聽說,某銀行卡為了和國際接軌,購物不需密碼就能輕松刷卡,著實出了一身冷汗。后悔莫及,平靜生活徒添煩惱,想想這又何苦?好在運氣不算太壞,兩次丟卡,都沒有太大損失。
現在想想,世上大概沒有絕對的好事,信用卡帶給你方便的同時,也要時刻準備著為它付出代價。
也算是個持卡族
潘向黎(小說家、散文家)
在國外的兩年,我與銀行的關系空前密切。按時髦的說法,也算是個持卡族。
在那兒,大家很少帶大量的現金在身上,都是帶信用卡和銀行卡。我的錢包里沒有信用卡,因為我對自己的自制力一點都沒有“信用”,用信用卡購物因為不親手將錢交出去容易產生一種錯覺,認為什么都不要錢或者你的錢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認為這種方式是一種溫柔的陷阱——讓你絕對方便地揮金如土,忘了你自己原本沒有多少錢,在不知不覺間透支。而這對我這個要按時交付昂貴學費與房租的留學生而言,無異于“自絕于人民”。
可是銀行卡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個善解人意的好伙伴。日本每個車站的出口都—定有幾個銀行的分店,有時是“三和”、“住友”、“富土”,有的是“三菱”、“櫻花”、“朝日”,越是大的銀行,它的分店就越多,儲戶存錢取錢就越方便。其實日本所有的銀行都是聯網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銀行和許多大百貨公司、大機構的自動取款機上滿足你的需要。但是如果不在你原先所屬的那家銀行(包括它的所有支店)里辦理的話,是要由一些手續費的,所以我還是盡量多辦了幾張銀行卡,以便“到哪山唱哪山的歌”,免得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又涓涓細流地流回日幣的汪洋大海之中。
辦銀行卡的手續挺簡便,我記得當時我把私章、存款、存款單交給柜臺里的小姐后,就坐在為顧客準備的沙發上等。沙發旁邊有盆花、有報刊架,翻翻畫報,就聽見叫我的號碼。當場拿存折本,告訴我磁卡因為要定做,過些天用掛號寄來。不論是存折本還是磁卡都不收費。因為是新開戶,還送了…大盒面巾紙,一條特制毛巾,和一個漂亮的塑料夾子。過了兩星期,磁卡寄來了,是很漂亮的迪斯尼圖案,本身就像個美術品。
身上帶著幾張銀行卡,無論到哪兒,需要錢了,就到最近的一個銀行,那里有一排自動取款機隨時為你效勞。而且銀行往往幾家緊挨著,如果遇上取款高峰要排隊的話,你可以到隔壁的那家去,用你的另一張卡取錢。在日本的兩年,總的感覺是錢存在銀行里就像放在自己的口袋里,隨時隨地,伸手可及。
而且,它具有信用卡不具備的“優越性”。在日本,商品到了應有盡有的地步,而精致的品質又無可挑剔,一旦進入百貨公司,官階么也不買、“全身而退”的人一定是定力非凡的君子。而說“沒有我想要的東西”的人一定是個虛偽的人。加上日本店員的優質服務,你常常會花掉比你預想的多幾倍的錢,還覺得一點都不冤。如果你用信用卡支付的話,店員會一溜小跑地替你將卡和簽名送到收銀處,然后再一溜小跑再將卡送回來,這時你買的東西也包好了,東西您拿好,—鞠躬,每次光顧,謝謝了!你感覺不錯吧,可是你知道你剛才花了多少錢?你敢肯定你沒有把明天要付給房東的房租花掉嗎?
我打工的那個公司里的一個女孩子就是這樣糊里糊涂地用過了頭,忘了她要付郵購時裝的分期付款,結果向同事借了一萬日元(當時折合人民幣八百元)才渡過難關。如果用銀行卡,你看中什么以后必須去取錢,在這個過程中你有時間冷靜下來,問一下自己,這件東西是不是我必需的?用這個價格買是否合理?在取款機前輸入密碼后,電腦問你要干什么,你按了取款鍵,電腦再問取多少,這時你的內心就會發生“深刻的革命”,你會想到比買這件東西更急需錢的許多事;出于慣性,你還是按了一個數字,電腦忠實地把錢數給了你,同時打出一張“明細表”,你可以看見你為了自己的購物欲又將花去多少錢,而你的存款還剩下多少。錢取到手,你也許已經改變主意了。
用銀行卡而不是信用卡,你才有機會改主意,而且不必對熱情的店員感到過意不去。在國內有時覺得不方便的事,到了那兒因為太方便了,反而要人為制造一些“過程”,免得月月赤字、后晦莫及。當然這是窮人特有的心理活動與思維方式,但愿持卡族朋友們都沒有共鳴。
安居樂業之源
王曉玉(小說家)
多年前找偶見一幅漫畫,不記得是在哪份報紙還是哪本雜志上的了,但卻從此改變了我的理財觀。那是由兩部分內容組成的一幅畫:其一是一個外國肥婆,很是富態,住在—套高級公寓房內,作怡然自得狀;其二是一位中國老太,瘦骨嶙峋,衣衫襤褸,遮不住的苦大仇深相,手中拎著一把鑰匙,正向這豪華高樓走來。有說明文字道,洋肥婆憑房貸在此已享了三十年的福了;而老太同胞則口吐言詞道,三十年積蓄矣,我終于買下了這里的房子亦即可以住進來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見到過這幅畫而且永生難忘——因為好象是從那以后,不但一成人就正好走進新時代的年青人以按揭購房為榮、以借了銀行的錢進行現時消費為時尚,就連我等數十年受艱苦奮斗克勤克儉教育的中老年男女,也如夢初醒般,唯恐蹈了那位苦一輩子卻享不了幾天福矣的瘦老太之覆轍,組成了一支規模不小的借貸族,跨進了銀行的房貸大門。這幾年來,君不見多少人豪氣萬丈地在百萬數十萬的借貸合同上將自己的大名一揮而就,君不見多少人在刻苦研讀著借貸規則,自學成材已能將年利率下的本金和利息精算到了分分厘厘。借貸不為恥、付息是常理、盤活資金以從中漁利的金融理財觀,早巳為社會上特別是大都市內的大多數人所接受了。
或許也正是那幅畫的雖然潛在卻是十分地強烈的影響,我在2001年的上半年,以抵押房貸的方式,購下了如今的住著這棟住房。我那時很沒錢。兩口子多少年教書加筆耕的積蓄,充其量只夠買個2、3房的公寓。但是我在偶然進入這片家家都帶獨立花園的小區時,卻一往情深地愛上了這棟園內栽著碗口粗的紫藤的小樓了。我詢問房價。我清楚自己囊中羞澀。我很快就想起了偉大的銀行房貨政策,同時眼前閃過了那幅含有深刻真理的漫畫。我馬上就付了微薄的定金,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跑銀行咨詢借貸規則、跑就職單位開收人證明、跑中介公司委托辦理手續、跑公積金管理中心提取我們可提取的那一份、跑房屋交易中心查地籍圖、簽合同、交稅金、作抵押登記,最后,在領取了那本嶄新的綠卡——房產證后,安居樂業。
很安居。有每人一間的書齋。有陽光明媚的臥室。有足夠接待三五來客的廳堂。有一小條草坪、幾棵四季桂、一個狗窩,兩條大狗,還有到了五月里就在門亭上掛滿了花穗的紫藤。
很樂業。這三四年里房價大漲,小區里房屋頻頻易手,單價眼看著象是上臺階般地往上走,心里雖然明白房價再漲也不見得賣了房去睡馬路,但自然還是免不了常常偷著樂,慶幸自己當年的英明決策。因了這一份十分平俗的快樂,即便每月還貸付息的壓力不小,但算來算去,覺得贏得的還是比付出的多得多,于是也就很是心滿意足,到月底里接到了銀行寄來的清算單,一看可供扣款的存折快見底了,馬上就會心甘情愿地再打點進去,毫無怨言。
近日對鏡自照,發現胖了。于是就又想起了幾年前看到過的那幅畫,想起了那個借了房貸住高樓而怡然自得的洋肥婆。肥就肥罷,這么安排著生活,沒錯。
ATM機:
簡約生活的好幫手
孔明珠(小說家)
那時候大家都沒錢,誰成了“萬元戶”人家都要仰視你。一般的工薪階層豐里有幾張余錢趕緊要去銀行柜面排隊,存在銀行里吃利息。記得那時銀行利息最高的時候竟達到年利率百分之十二之多。電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是個萬元戶,存個定期,你每年可以得一千多元利息,而當時我們的月工資是每月近百元。人民群眾鈔票少,人民銀行業務量不大,那年月ATM機不被引進也是理所當然。
后來國家改革開放了,但是掙錢的機會還是少,所幸國門打開,人們便像潮水一樣涌出去找第一桶金。1990年我有幸混出國門去到日本陪讀,在餐廳打工。第一次拿到工資的時候,我樂得合不攏嘴。那是十幾萬日元啊,合人民幣五六千元,多么大的一筆錢!拿到工資時是下午,我剛剛上班,離下班還有整整日個小時,那疊錢在我兜里像火燒一樣,衣袋、褲袋、包包,放在哪里我都覺得不保險。
這時我想起前幾天一個人跑到三和銀行,用結結巴巴的日語單詞加手勢登記了一張存折,今一早在信箱中收到銀行給我寄來的硬卡,聽說有了那張卡,我便可以不費口舌在銀行的 ATM機上面存取現金。向店里的中國同胞咨詢了幾句,趁老板不注意,我脫下圍裙,緊緊地攥著那十幾萬日幣,飛奔向路口的銀行。
那是一條商業街的小銀行,店堂里只有一臺ATM機器,幾個家庭婦女排隊等著,大家一言不發,嚴格遵守一米線。我心里很緊張,暗暗偷看前面人操作的手勢,想,存錢、取錢那幾個日文,因為有漢字,能猜個八九不離十。輪到我了,塞進卡去,打下密碼,按存錢的按鈕,嘩地一下,機器的一張大口張開了,我提心吊膽地把手里十幾張萬元日幣全部放了進去。啪地一下,嘴巴閉住了。聽到那十幾張鈔票被檢驗的聲音,我正要放下心來,忽然那大嘴巴嘩地一下又張開了,里面留了一張日元,而電腦屏幕上只顯示了其余幾張的數,在問我確定不確定?
我感到很奇怪,再按了一下先前的按鈕,讓機器再收留那張殘留的日幣。一合,又一張,還是那張該死的沒有被收留,我不知道是什么道理,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左右看看,似乎沒有人愿意出手幫忙,日本人個個低垂著眼簾,一副尊重個人隱私的文明腔。我只好呆呆看著機器,眼看著它因為超過了操作時間,嘟嘟嘟電發出噪聲,然后一關,再也不打開它的嘴巴,連同我的那張卡。這可把我嚇壞了。
后面排隊的人也因為我的過錯辦不了事了,可是還沒有人責罵或叫喊。過了一會,才有一個銀行工作人員上前,其實他起先一直在角落看著我的笨拙舉止,可能已經猜出我是一個外國人了,所以他對我一言不發,用鑰匙打開機器,拿出卡,操作了一下,那張倒霉的錢被他拿起來用手指捋平四角,再次放入,忽然地就成功合攏,錢款存進了我的戶頭。我大大舒出氣來,像一個鄉下女人落荒而逃。
那時國內人錢少也沒啥隱私觀念,到發工資的日子,單位會計就一五一十鈔票數給你,簽字畫押。不像現在,工資保密的,領導字一簽,錢就打進你的戶頭,要知道這個月你的業務提成,老板是否想炒你魷魚,你到ATM機上一拉卡就清楚啦。兩年后回到上海,我儼然成了ATM機愛好者,到銀行,只要ATM機能夠解決的事情,就不麻煩柜臺小姐。一個人一天的精力有限,能不排隊就不排隊,能不說話就不說話,能不帶鈔票上街就不帶,ATM機是一個簡約生活的好幫手。
如今上海ATM機越來越多,每個銀行大堂都有兩三臺,大的百貨商店也有,你只要認準了“銀聯”兩個字,每臺ATM機都可以異行取款,但需要收2元手續費。到香港去玩的時候,我電看到有“銀聯”指定的ATM機可以取港幣出來用。只是有5千元限額而已。裝飾美觀的24小時服務自助銀行在大街上,解決了不知多少人的不時之需。尤其是到了晚上,那全透明、亮堂堂的十幾個平方就像—盞明州以的,給路人一種溫馨安定的感覺。
ATM機給消費者方便,同時給予商家方便。有一次我下班去逛商場手機柜臺。原本只是看看,卻不料被一營業員粘住,她勤快地為我展示功能,說了很多好話,似乎那只手機就是為我這種“氣質高雅”的女性設計似的。我不好意思,便說今天不想買,沒有帶現金。營業員堅定地說,雖然我們的刷卡機壞了,但是,商廈樓下有ATM機可以取款。當我作出太麻煩的表情時,營業員胸有成竹,麻利地開票、包裝好手機,然后把袋袋塞給我。一手拉住我坐電梯,像姐妹—樣將我拖到樓下的ATM機房。這一切發生得太迅速,習階營業員也太強勢,我只好乖乖地繳械投降,取出款來付給這位優秀售貨員。
ATM機的功能越來越多(可惜沒有存錢),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多了。常常在報端看到歹徒竊取人們儲蓄卡的密碼的手法,有些不小心還真的要上當。有一次我在自助銀行將生活費轉到女兒的賬戶,一不小心機器死機,卡拿不出來。打墻壁上的求助電話也沒有人接。頓時我的想象力豐富起來,以往聽說的故事都浮在眼前,怎么也不敢離開機器,生怕是落人了壞人布下的陷阱。結果一直等到有人進來辦完事,托她去隔壁銀行叫來人,打開機器重新啟動,才知道是虛晾一場。
當然,無論哪一個新鮮事物出來,伴隨著問題是必然的,因噎廢食,倒退回手工時代才是可笑的。所以,要讓老百姓放心用ATM機,改進功能,人性公服務才是硬道理。
無法拒絕
“卡夫卡”……
徐芳(詩人、散文家)
很多年前我去銀行,是為了那種叫貼花的玩意,每月或一元錢或二元錢——隨意,買得一朵郵票大小的花,單色的,可在我眼里它卻是世上獨一無二的花。就在銀行的桌子上刷上一點濕濕的漿糊,小心地貼好,未及千透,所以捧著回家。一路上看著在有12個格子的一頁紙上漸漸地鋪滿的花,但又知道必須慢慢地一天天等它,那種擁在懷里卻會笑的心情,現在想來都覺得震撼。而當情感的聯系建立之后,時司與金錢的意義都要從特別的角度去認識:許諾、付出,然后才是得到……最后它成為一幅美麗的版頁,可以做信箋,也可以做賀卡,可以做禮物:給現在,也紿未來——唯獨沒有風臉。
那樣“溫柔”的故事,也許只能屬于少年。而銀行里也早就沒了這項業務,儲金率太小,而大家的生活普遍富裕了,應該說這是好事。
代替貼花的,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更加遼闊的世界。試問現在誰的兜里沒幾張卡,連在食堂吃飯,要懷奶茶也許都是拉卡消費的嗎?各式各樣的金融卡可以說是無處不注、無微不至啊。正是因為有了卡和卡,卡加卡,卡復卡,卡夫卡……大大小小的銀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似乎開著更大的門,更加容易地接近與進入。小到便利店里的一根小蔥、一盒口香糖,大到房屋、汽車、跨國旅行等等,無一不可以通過一張小小的磁卡去實現愿望或者說欲望。在咋咋唬唬的某某城某某廣場某某商廈某某食府某某賓館里,還有安安靜靜甚至冷落生僻的某個街角、馬路牙子上,就有一個或數個泡斯機造假著你走向人間幸??鞓返拇税抖皇窍喾?。
也因為有了它和它們,即使去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去一個你原來有可能感到陌生甚至會感到壓迫感的地方,現在卻不會再給你太多的陌生與壓迫之感了,那張卡,就隱藏著你的身份或者說你的戶口,那生疏感被那刷卡機嗶的一響,就叫沒了、叫滅了。
人隨卡行,人髓卡活,可也隨卡死——即使不買汽車不買房子,老百姓也是要用卡的,開門現在到底是幾件事,這里不討論,但被卡卡住的日子總是可愛又可悲的。普通人的生活與終極意義人文關懷等意識形態的東西也許不太搭得上界,生活得淺薄或深入,往往不是來自那些太隔膜太抽象太抓不住、握不牢的東西;貼心貼肉燙肺腑的,而且大驚小怪的——用文詞表達就是刻骨的、刺骨的感受,怕只能來自于自己的生存。
“卡”進去了還是“卡”出來了,當然是依據一定的經濟原則而手段化了,而我們自己在它面前是喜洋洋樂滋滋還是灰溜溜或酸溜溜的,卻無不表達著眾生的喜怒哀樂,人生的有情還是無情,甚至是佛教所講的:生、老、病、死?!度龂萘x》演義的是國家故事,可《三國》電視連續劇里御昌的“興衰沉浮”,那種滄桑感,誰沒有過呢?能力、運氣也許有高有低,但心理卻應大同小異,卡里的故事也許就有著愛情婚姻家庭,也許就有著青春與衰老,也許還有著自己血汗的經驗與教訓,也許也有著自己做人的精神與警示?!
好像從90年代開始,銀行就開始送卡上門了,有一年教師節就有一兩家銀行不約而同地把卡作為“獻禮”,每人一支槍,每個教師卻得到了三份“卡禮”,有一家送個雙份,就像我們現在關紅包一樣,要雙數不要單數,才是吉利。那天,我興沖沖特地去了一趟銀行,還以為財神爺開始撞窮教師的門了呢……可不刷不知道不知道,一刷才知道,“紅包”其實個個是空的。以其空才能顯其滿,這“韜光養晦”的卡,我還是放進了手提包里,也許是出于對自己的充分的自信:籃子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攢雞蛋的事了,可以少放當然也可以多放,可也可以不放,先有籃子后放蛋——這也是覿律嘛,就讓“籃子們”都來吧!
曾幾伺肘,不浮不躁,不怨不恨,不貪不吝,吃剩下的雞蛋存到了籃子里,不多,放在手心里就是一點溫暖,可對于籃子來說就有了呵護的姿態了?!耙磺辛苛Α边@句話,被作為至理名言念念有詞還沒多長時間呢,我已經開始向銀行借錢了。簽貸款合同書后,有一陣子我的腿老提拔飄,尚未老花蝴艮晴也像是對不準焦距:那么高的利息就足以使我躲著銀行走。司髓著樓價的一路高歌猛進,我后來倒是咂摸出其中的一點滋味:知道自己能力與潛力,知道自己能夠做的事——當然有一定限制——有可能地預支未來而加緊奮斗而克服可以克服的艱難險阻,不是也很重要嗎?不是吃飽了撐得慌,也不是絕食了一周,卻突然猛啖一頓全雞全鴨的大席,而只是在半饑的時候被“撐”一下,其行為才有合理情。
也不是僅僅著眼于這一頓,還有下一頓,再下一頓……上一頓的營養,在—定時刻一定的意義上,會成為下一趟買單的資源,多加一個菜兩個菜,再不必心慌或者口吃?未必。一張卡可以卡住勻們的喉嚨,,使吞咽困難;卻也可以撐大我們的胃,比如抽冷子就使得樓市行價突突地往上竄。當我的一套舊居變成一串數字以后導入卡中以后,非但沒有生出雞蛋孵出小雞,而且當我想把這串數字重新還原成房子時,發現它缺了個廳或者房間……就在錢一進一出這張卡的時間里,日常生活里的刀光劍影、刺刀見扛,任誰都無法拒絕。
銀證通:
不收手續費
孔明珠(小說家)
“銀證通”是個什么東東?有人間我。我哈哈大笑:“老土了吧,姐姐俺早幾年就用上這個東東啦?!笨墒腔氐郊依?,找出資料一看,呀,我吹牛吹得有點過分,我老早用上的只是“銀證轉賬”,而“銀證轉賬”是電話銀行的業務,如今銀行現代化神速發展,升級換代到“銀證通”啦,而我使用的“銀證轉賬”只是“銀證通”業務的其中一部分。
說到這里,我覺得有點像繞口令,平時腦子不太做運動的讀者看到這里,就要對我喊STOP,趕我下臺歇著去了,怎么來完成讓“銀證通”這新玩意深入人心的光榮使命呢?所以,我不妨先拿我已經玩熟溜的“銀證轉賬”來說事。
那還是好幾年前的事了,當年全民炒股,我也弄了張“煤球卡”(證券賬戶)在單位附近的營業所掛了號。和很多小老百姓一樣,多的錢我也不想,就想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賺點“小菜銅鈿”。后來,我依靠自己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果然在股市里小有斬獲。我對那里一個長得黑不溜秋,熱心為股民服務的小個子張老師也已經產生了“依戀”的感覺??墒遣涣夏羌易C券公司突然要搬離到幾站路以外的高級大樓辦公了,這個打擊很大。因為我是一個戀舊的女人,有一種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慣性。我早已經指定交易在你處,就是你的人了嘛!
正在我戀戀不舍的時候,張老師告訴我,你來簽個手續,以后買賣股票不用上交易大廳,在辦公室用電話就行。錢款的進出也和銀行說好了,有一種叫做“銀證轉賬”的方法,做個活期存折,銀行、證券公司兩方可以轉來轉去,不用提取現鈔了。更重要的是,你不用坐車到我們新大樓,卻仍然可以享受我們優質的服務。看到張老師也那么不舍得我,我一激動,就和一大群忠實客戶一起,接受了銀行新推出的客戶理財服務。由些玩到“銀證轉賬”。
“銀證轉賬”最好的一點就是不收手續費,讓我這種猴性的股民得以稱心。大家都知道,中國股市就像一個不爭氣的孩子,考不上大學也就罷了,他連中專、技校都考不上,功課不做,錯誤百出,還搞歪門邪道,搞到最后,人人對他失去了信心,準備將他雪藏冰箱,就像凍一個死人的精子,準備過個十來年,百來年,再為他找一個姑娘生孩子。
可是,人又是一個感情的動物,容易受外界傳聞的影響。像我這種正統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總歸是相信人民政府的。所以我的一點點可憐的血汗錢就會像猴子似的,心存希望肘,從銀行轉到證券公司,失望絕望時又從證券公司轉到銀行。結果呢,我就像進入苞米地的熊瞎子,懷里那點可憐的資金紛紛落下,苞米越掰越小……當然這不怪“銀證轉賬”的事,它被我這樣麻煩,又沒向我收過一分錢手續費。怪只怪我屬猴,血型AB。
“銀證轉賬”操作起來很簡單,你只要按照那張“電話交易操作指南圖解”上的箭頭,耐心地一步步循序漸進,便可以走通大渡河,至撻勝利的彼岸。一般智商的人,弄錯次數不會超過三次,如果三次弄錯,那么就要考慮是否屬于智力障礙了。
最后回到題目“銀證通”?!般y證通”其實就是辦一張活期儲蓄賬戶,然后通過電話、互聯網等方式進行證券買賣的一種金融服務。簡單地說,就是銀行和證券公司聯合起來為人民服務了。同志們,今天,普通老百姓致富的大路技術上已完全暢通,接下來就等紅旗飄起來了。俺們有信心。
“信用卡”的故事
竹林(小說家)
習慣了每月五日去單位(機關)里簽字領回自己的工資袋,然后一張一張地數著,留下大部分作生活費用,再將剩下的拿到銀行存起來,小心翼翼地將可憐巴巴的幾個錢換成存單,以備不時之用……這就是包括我在內的大部分工薪階層的生活軌跡。然而,在今年春天領工資時,忽然給了一張“信用卡”,說金融意識也要現代化了,以后發工資不直接發人民幣了。于是,幾個同事在一起討論:“就這幾塊錢還玩什么花樣?”“本來,拿到了幾個錢,轉眼就用掉了,很爽氣;現在倒好,還要每月到銀行去取。這不是沒事找事嗎?”有一位同事為了證實這件事情的不切實際和麻煩,還給大家講了個故事——有位老太太拿了發給她的磁卡去取款機上取自己的退休工資,她將磁卡插進去后,就輕聲地對機器說了自己的密碼,但機器沒有反應;老太太怕別人將自己的密碼聽了去,左右看之,等到沒人了,又大聲地重復密碼,可是機器依然無動于衷,而那張磁卡卻取不出來了。氣得老太太用拳頭直敲機器,嘮嘮叨叨地數落:“哪個促狹鬼想出了這種捉弄人的辦法!本來鈔票裝在自己的口袋里,太平無事,現在倒好,讓這鐵老虎一口吃掉了!”同事們聽了,都笑了起來。
可是,我卻笑不出來。因為這倒使我想起了五年前的一件倒霉事來:那是…個深秋的夜晚,為了一件急需,我將存在銀行里的5000元錢(這是我自工作以來十五年中的全部積蓄)取了出來。因為銀行給的是每張10元的栗子,所以是大大的一捆,我將它們裝在一個大牛皮紙口袋里,放進了自己的挎包中。為了怕坐公共汽車被小偷光顧,特地叫了輛振華出租車 從市區直達我深入生活的居住地嘉定。這時,時間已是傍晚,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天已經黑下來了。一到目的地,我就匆匆忙忙地從挎包里取出10張10元票,給司機作車錢。計價器上是68元,因為天晚了,路又遠,我就多給了一些作為對司機的答謝。由于有客人在樓上等我,我性急,慌忙提了行李下車就走,將那只裝5000元的牛皮紙口袋忘在了出租車后座。待我安頓好客人想到那錢時,才發現著十五年的辛苦積蓄已隨車而去了。事后,雖然也找了出租公司,并且找到了司機,但司柳不認帳,我就只好認倒霉了!
想到現在的磁卡,我就不由得遺憾它來得太晚了些。如果它提早五年出現,我不就可以避免這件倒霉事了嗎!由此想來,銀行業(金融業)的現代化,的確也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雖然開始時會有人不習慣,不理解,然而最終,它也將像其他的改革與進步一樣,成為人類文明進程的又一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