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媽的身體越來越笨重,彈鋼琴坐不長,逛商場走不動,讀書眼睛痛,看電視又覺得無聊,這春節的大好時光怎么過?有了,結絨線!
上海人稱結絨線為“絨線生活”,做“絨線生活”的女人,在程乃珊筆下,乃是“最具海派特性的上海女人形象”。這絨線工藝,“與旗袍繡花鞋橫愛司頭融合在一起,構成上海近代新型海派的賢妻良母經典造型。”
結絨線,我小時候即會,倒不是跟老媽學的,而是比照著我媽的《馮秋萍編織教材》,看圖學樣,依葫蘆畫瓢,自學成才。書上說,馮秋萍乃是當年上海灘赫赫有名的“編織大王”,辦學校教編織、去電臺講編織、寫書教編織,從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熏陶出了一大批編織愛好者和編織高手。在上海灘的軼聞舊事里還看到過,當年馮氏編織風靡一時,“恒源祥”公司的老板以100塊大洋的高薪請馮小姐前去坐堂。每每馮小姐坐堂,時髦的太太小姐便將她圍成—團,不停地咨詢編結事宜,成為金陵東路上的一道風景。象周璇、王丹鳳、尹桂芳、徐玉蘭、言慧珠、李麗華等當年紅極一時的歌星、影星、曲藝界明星,都爭做馮小姐教材上的模特。
曾去汾陽路上的“小白宮”(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參觀過,在二樓櫥窗里見到一套馮秋萍為周璇編結的紅色旗袍,還有一張當年周璇身著這件旗袍的照片,那真真是叫風姿綽約啊!把現在的上海小姐們“甩過幾條馬路”都不止。
說馮秋萍有點遠了,其實近在眼前,我老媽便是編織高手,兩根棒針,一團絨線,在老媽手下,可以變出萬千花樣。我小時候穿的毛衣,多是老媽親手編織。此番為迎接即將“問世”的小朋友,老媽也老早就織了幾套嬰兒毛衫毛褲。記得小學里有很多次,老師課間把我叫到辦公室,我以為是犯了什么錯誤,要聽訓話、“立壁角”,誰知怯生生地走進去,女老師們卻笑盈盈地拉過我的手,對著我媽新編的毛衣細細拆招!
說實在的,在我眼里,結絨線是一樁挺好的“生活”,女人結絨線,享受創造的美感,自己心里寧靜快樂,電為社會添姿添彩,絕對是“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忘說了,作為準媽,結絨線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根據身為“過來人”的女伴要求我認真“研讀”的《孕產婦必讀手冊》第六章“科學胎教”里所講,“編織”亦是胎教的一種,“手指的動作精細、靈敏,可以促進大腦皮層相應部位的生理活動,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利用這種原理,開展孕期編制藝術,通過信息傳遞的方式,可以促進胎兒大腦發育和手指的精細動作……胎教的實踐證明,孕期勤于編織藝術的孕婦,所生孩子‘手巧而心靈’?!?/p>
——這理論怎么看都覺得繞得遠了點兒,不過呢,權且信之,笑盈盈低下頭,繼續做我的“絨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