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既是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也是著名的美學家,他們非常重視審美教育在人類解放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其美育思想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顯示出自己的特質,開創了西方美育研究的新航向。在21世紀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馬克思恩格斯的審美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社會理想與人的理想高度統一的基礎上的。他們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科學地研究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天才地預見了共產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理想階段是一定能夠實現的,并把共產主義的實現作為自己的社會理想,而這一理想又是以全人類的解放為最終目標的,因此,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理想與人的理想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馬克思主義認為從客體方面看,社會歷史表現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的發展史;從主體角度看,社會歷史則是人自身發展的歷史。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不斷地改造和發展自己,達到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而這種和諧統一是在人類的革命實踐過程中實現的。
馬克思以三大社會形態為背景考察人的歷史演變。前資本主義社會是“最初的社會形態”,以商品經濟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社會是“第二大社會形態”,共產主義社會是“第三大社會形態”。在第一種社會形態中,人類剛從自然界中分化出來,生產力極低,社會分工還沒有出現,出于共同合作的需要,每個人都要參加生產活動、藝術活動、宗教活動等,個人相對于分工出現之后的人而言“顯得比較全面”,馬克思稱為“原始的豐富”。但隨著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分工的出現,人的“原始的豐富性”受到破壞,“在這里,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不能想象會有自由而充分的發展。”①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社會分工更加細致化,人的“原始的豐富性”也隨之解體。盡管分工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規律,它具有推動文明進步的重大意義,然而,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有制使工人為了維持生計只能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勞動僅僅是一種手段,這種帶有“異化”性質的勞動使得人的自我創造和發展從勞動者意識中消失,勞動不是對人的肯定而是對人的否定。
馬克思認為人的解放的時代只能是共產主義社會,“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在這個階段才能真正實現。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論述,所謂人的全面發展,至少包括以下內容:首先,人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有著豐富的肉體和精神素質,具體表現為人的知、情、意及體力等,在全面發展的人身上,以上諸方面將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其次,全面發展的人是在生產中能夠全面地發揮各方面才能的人,他能夠自由地選擇職業,而不是終身局限于某一職業。再次,個性必須得到徹底解放,個人創造性必須得到自由的發揮,通過實踐活動展示出人與外部世界的多樣性關系,全面地表現和確證自己的本質,而這些在私有制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會成為現實。共產主義革命將推翻一切舊的生產和交往關系的基礎,消滅私有制,它本身就是個人自由發展的共同條件,不僅將普遍提高人們的共產主義意識,而且通過革命“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②在共產主義時代,社會生產力將得到極大提高,必要勞動時間大大縮短,人們可以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增多。特別是由于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分工消失,人們具有了按照其天性自由選擇他們所喜愛的審美創造活動的可能,人們可以自由地發揮他們的審美創造潛力。從此意義上講,勞動已不再是手段,而成為人的需要,成為塑造全面發展的個體的根本條件。馬克思還在其他很多地方論述了人的全面發展與生產力的發展和共產主義建設是一致的,是互為條件的。社會理想與人的理想是完全統一的,共產主義時代的人是全面發展的人,也是具有高度審美意義的人。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也是在批判地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提出的。他們之前的思想家也不同程度地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設想,也認識到社會理想與人的理想是一致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自己的關于人的學說時從中吸取了不少精華,但他們超越前人的最根本之處在于找到了人的片面發展、人性分裂的根源。他們不再抽象地談論人的完善,而是立足于社會沖突中,立足于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考察全面發展的人得以實現的根本條件,正如他們所指出的,“在革命活動中,在改造環境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對無產階級而言,革命尤其需要“不僅是因為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能推翻統治階級,而且還因為推翻統治階級的那個階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臟的東西”。③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是改造社會和提高人的思想所必需的,只有通過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的各種活動(不僅僅在精神活動領域)中,人們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從社會理想的角度理解人的理想。也同時說明了馬克思恩格斯把全面發展的人的理想不僅看成是一個最高目標,而且也是一種動態的逐漸完成的過程。真正全面發展的人雖然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出現,但正如共產主義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實現一樣,全面發展的人也有一個漸趨形成的過程。作為全面發展的人所應具備的各種具體因素并不是說只有到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形成,它必須依賴于人類不斷的革命斗爭和創造性活動,并在其中逐漸積累和擴大。正是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極為重視立足于現實社會探尋人的全面發展的各種條件及途徑,而作為情感教育和藝術教育的審美教育被馬克思恩格斯看作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審美教育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
在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為審美教育確立了方向和任務。在他們看來,審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動物只有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④馬克思在此揭示出人類實踐活動的特點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這里重點講的雖然是物質生產勞動,但它也適合于人類的一切活動,適應于人類自身的塑造。
馬克思主義對共產主義的人的本質曾作過科學規定,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美育思想,指出了美育對塑造共產主義新人的重要性,“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馬克思還指出:“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揚棄,作為對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從而是從宗教、家庭、國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會的存在的復歸。”⑤馬克思借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術語“復歸”一詞來說明人從異化中解放出來進入共產主義的人的本質中去,復歸是真正的人的本質的獲得。馬克思還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性是歷史的、具體的,它是隨著人類社會實踐和工業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人的真正解放是“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這種解放也使人的審美特性得到發揮,“人的眼睛和原始的、非人的眼睛得到的享受不同,人的耳朵和原始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如此,等等”。⑥人的真正本質的實現是通過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而完成的,而人的審美感覺能力的豐富和發展是構成人的本質的豐富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獲得顯然是依賴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由此看來,馬克思將美育提到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本質的高度來加以考察,它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馬克思恩格斯還從具體的教育角度,討論了審美教育的任務和目標是全面發展的人的塑造。馬克思在1866年就若干問題給臨時總委員會出席日內瓦會議的代表的指示信中曾指出:“我們把教育理解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體育,即體育學校和軍事訓練所教授的那種東西。第三:技術教育,這種教育要使兒童和少年了解生產各個過程的基本原理,同對使他們獲得運用各種生產的最簡單的工具的技能。對兒童和少年工人應當按不同年齡循序漸進地投以智育、體育和綜合技術教育課程。”⑦有人曾據此認定,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不應包括審美教育在內。但從馬克思恩格斯的整個思想體系包括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和他們的美學及藝術思想來考察,完全可以認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僅為審美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也提出了全新的審美教育觀。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式,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它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方法。教育只有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創造現實基礎。共產主義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美育是應該包含在其中的。首先,共產主義“創造著具有豐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覺的人”,而人的審美感覺能力顯然是馬克思所說的“感覺”中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其次,共產主義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全面發展,個人才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由于分工而造成的人的片面性得以消除,“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沒有單純的畫家,只有把繪畫作為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⑧如上所述。共產主義的人的理想的實現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過程,要實現以上所規定的人的特性顯然是離不開審美教育的。
三
馬克思恩格斯還給審美教育以科學的定位。他們認為審美教育是人類全部活動的一部分,不能離開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來談審美教育。如何實現人的自由發展,消除人性分裂,這是西方思想史上諸多思想家、美學家都在努力探討的重要問題。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提出了“美是和諧”的觀念,18世紀啟蒙主義者愛爾維修、狄德羅等都認為歷史上曾出現過一種非常理想的社會狀態,它處于人類遠古的野蠻時代和近代文明之間,既克服了野蠻時代的物質匱乏,也沒有文明社會的人的精神空虛,達到的是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統一狀態。啟蒙主義理想家們追求的理想社會模式就是建立在這種和諧狀態基礎上的,這種理想在德國古典美學那里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康德企圖通過人類的審美活動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進而達到人的理想與社會理想和審美理想的統一。席勒更將審美活動作為建立理想社會和完美人性的手段,他宣布,正是通過美才可以走向自由。黑格爾稱頌古希臘世界是“美麗自由的王國”,認為希臘性格的中心是“美”的個性。黑格爾對資本主義的人的生存狀況的批判也是以古希臘人完美的人性為參照的。
以上美學家的思想雖不完全相同,但也有著共同之處,表現在:首先,審美教育基本上局限于藝術領域,僅僅把藝術作為審美教育的主要工具。其次,他們的思想都帶有“審美烏托邦”的性質。他們把人的解放、人性的全面發展全部寄托在人的審美活動,因而把審美教育強調到了不恰當的位置。由于不能把審美教育活動同人類廣闊的社會生活實踐密切聯系,審美教育也就失去了現實根基,理想的人的實現也只能成為空談。
馬克思恩格斯的美育思想在以上兩個方面都超越了前人。他們雖然十分重視藝術教育在審美教育中的地位,但有別于前人的獨特之處是,他們把藝術作為反映現實社會斗爭的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來看待,因而藝術世界不再是一個虛幻的空中樓閣,藝術審美的目的在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而不是讓人沉浸在虛幻的精神王國之中,達到所謂逃避現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馬克思恩格斯不再像以前的美學家那樣把人類的審美活動局限于藝術活動或精神活動領域,而是認為審美涉及人類的一切活動,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甚至是主觀世界的任何活動中都應遵循的一個重要美學原則。因而,審美教育也不能只限于藝術領域。
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視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但也反對歷史上的“教育萬能論”。同樣,在對待審美教育問題上,他們也是反對“美育萬能論”的。馬克思恩格斯不同于唯心主義及機械唯物主義美學家的重要特點之一在于,他們只是把審美教育看作是人的全面發展理想實現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惟一手段。從根本上講,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僅僅靠包括審美教育在內的教育是不行的,它必須以消滅私有制、克服異化勞動為條件。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曾對私有制下普遍存在的“異化勞動”作過四個方面的規定:勞動者同他們的產品相異化;勞動者同他們的生產活動本身相異化;勞動者同他們的類本質相異化;人同人相異化。在私有制度下的異化勞動條件下,人不能在勞動對象中得到自我確證,人的存在和本質是分裂的,人和人、人和社會、人和自己的類本質是矛盾的。因而,異化勞動是與人的美學理想相對立的,正如馬克思所言:“勞動為富人生產了珍品卻為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卻為勞動者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卻使勞動者成為畸形。”⑨因此,實現人的真正的本質,造就全面發展的人必須依賴于對私有制的揚棄,共產主義社會是人的類的本質向至今仍發展著的全部豐富性的復歸。私有制的廢除,階級對立的消亡,人在美的創造活動中得以確證自我的本質力量,進而真正完成人對自己本質的占有,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所以,共產主義社會并不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簡單還原,而是更高層次的社會理想。馬克思認為要達到這一目標,進而實現社會理想、人的理想與審美理想的統一,就只能依靠無產階級起來推翻階級剝削和壓迫,消滅私有制及其異化勞動,解放全人類,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美向創造者自身的復歸,才能實現全面發展的人的理想。因此,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體系中,美育與其他教育內容相比具有獨特性,對人的全面發展而言也具有重要意義,但人的真正全面的發展從根本上講還必須依賴人類的長期而艱苦的社會斗爭,消滅私有制度,實現共產主義。
另外,馬克思恩格斯還強調藝術教育在審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們同以前的美育思想家一樣,都看到了藝術是培養人的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他們超越前人之處在于特別重視藝術教育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重要作用。
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世界觀在人類思想史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樣,他們的美育思想與社會理想、人的理想緊密相聯,包含著全新而豐富的內容,樹起了美育思想史上一座嶄新的里程碑。□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09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3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③④⑤⑥⑦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8頁、第42卷第97頁、第42卷第120頁、第42卷第125頁、第16卷第218頁、第3卷第460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⑨馬克思著、劉丕坤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46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書·訊
《抗戰音樂史》出版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黃河出版社近日出版了陳志昂的《抗戰音樂史》。
《抗戰音樂史》是一部頌揚不朽的抗戰精神,頌揚中國人民英雄氣概的愛國主義生動教材,同時又是一部全面反映抗戰音樂歷史進程,系統總結一代音樂創作實踐的學術專著。這部著作對于抗戰音樂的重點作者與重點作品都作了突出介紹。如黃自、聶耳、冼星海各占了兩節的篇幅,《黃河大合唱》、《白毛女》都有專節評介。同時,也對一向被人忽略遺忘的音樂現象給予必要的注意。過去只重視西北、華北解放區的音樂創作,現在這本書力避這種偏向,對山東的作曲家如王久鳴、李淦等都給予應有的評價,對華中解放區的音樂創作,也有詳細的評述。對一些接近國民黨的作曲家寫過的抗戰歌曲給予肯定的評論。突出重點與網羅遺佚相結合,是《抗戰音樂史》的又一大特點。
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專業化的音樂分析與優美的文筆相結合。著者不僅是一位親身經歷抗日戰爭的作曲家,而且又是一位文學修養很深的詩人,因此文字的生動洗煉是一般音樂學著作所無法比擬的。
又訊:陳志昂文集·詩歌卷《草間集》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于2005年7月出版。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年第5期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疾病意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