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個發展中的大國,二十多年來經濟持續增長,其成就令世人刮目。如今神六也上了天,并且安全地回來了,長了咱們的志氣。從現在的發展態勢來看,這種成長和發展還將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與此同時,世界政治也隨之悄然發生著變化,中國領導人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種國際重大活動中。大多數國家不再僅僅把中國看成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而是希望她像個真正的大國似的在世界舞臺上發揮作用。
既然全中國人民都希望中國強大,那么日漸強大起來的中國就義不容辭地要承擔起大國的責任。只就今年來說,中國積極斡旋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在日本“入常”問題上旗幟鮮明地表示反對,這樣的姿態在十幾年前是很難出現的。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還適度地參與了國際維和行動,并不斷對發生自然災害的國家施以援手。與此相伴隨的,是中國學者對世界的關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王逸舟教授是著名的國際政治學學者,由他主編的《磨合中的建構:中國與國際組織關系的多視角透視》,便是一部應運而生的專著。這部四十余萬言的著作主要由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骨干研究人員擔綱撰寫,其權威性自是無庸置疑,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學者完成的第一部研討中國與國際組織關第系的學術著作,非常值得認真閱讀。
《磨合中的建構:中國與國際組織關系的多視角透視》一書的“引論”由王逸舟教授撰寫。雖名為引論,卻是一篇難得的分量厚重之作。作者強調這項研究側重如下要點:歷史感,負責任大國的意識,開放性與前沿性,中國視角。在梳理歷史的過程中談到了大量國際政治理論,這些理論,對專業研究人員而言固不高深,但對眾多行外人來說,卻有著相當大的認識作用。作者指出,盡管某些國際組織希望中國對它的適應,但中國的積極參與也一定會相當大程度地影響或改變某些國際組織。21世紀的中國固然還要堅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方,但為了自己的發展和世界的長期和平穩定,又決不可滿足并止步于這一角色。面對國際社會復雜的“王道”與“霸道”博弈,中國應該在參與中不斷提升質量和信心,這是一個“合群化”與雙贏的過程。作者強調的中心是:新世紀的國際關系必須隨著中國的壯大而調整,國際組織的策略和規則亦是如此;中國融入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學會與不同的國際組織協商與合作,找到相互適應的方式與策略。
本書的第一章為李少軍研究員撰寫的《國際核不擴散組織與中國》。作者認為,盡管當前國際核問題異常突出,但在可預見到的未來,不會有國家謀求與中國進行核對抗。解決中國周邊的核武器問題,主要應采用對話的方式,積極與他國合作,以國際制度和國際輿論的壓力使事情向積極的方面轉化。第二章為唐永勝撰寫的《聯合國的維和機制與中國的參與》,作者認為,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聯合國維和機制,不僅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所應承擔的責任,同時也可為中國更深地融入到廣泛的國際安全機制中去提供一個重要而又有效的途徑。第三章《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中國視角》由李東燕研究員撰寫。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是在國際舞臺最重要的一個角色。作者在對各種安理會改革方案進行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學者的方案。即增加一類沒有完全否決權的“新常任理事國”類型,五大常任理事國及其否決權不動,新增加的常任理事國無否決權。歷史上安理會的第一次擴大只是擴大了非常任理事國,可以說只走了半步,此次改革應定位為“再走半步”。同時,作者建議中國政府在聯合國事務中應該更加積極。在1990-1996年的七年間,中國共投了29次棄權票,占五個常任理事國45個棄權票的64%,為全比率應該說地顯得高了些。本書的其他幾章內容為,《中國與APEC的相互適應及APEC的未來》(沈驥如研究員),《中國與WTO:一個相互學習、適應和促進的過程》(宋泓研究員),《用新的視角審視國際人權公約與中國的關系》(莫紀宏研究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演進與中國的利害和戰略抉擇》(陳迎研究員),最后是作為附篇的《中國與國際制度:來自外部的觀察》由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江憶恩撰寫,作為一個友好的旁觀者,江憶恩對問題的分析更能給人們有益的啟示。
君子和而不同。在國際事務和與國際組織的關系中,中國就是要“和而不同”,真正發揮自己就有的作用。
E-mail:fazhan@dr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