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60年的發展,NBA已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體育運動組織之一,不僅在籃球技術上領導全球,同時也創造了驚人的商業效益,上賽季的總收入就接近30億美元。NBA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離不開其先進的商業理念和深厚的營銷功底。解剖NBA,我們看到了一部運作成熟的現代化商業機器,流水作業般制造出轟動市場的產品。
?襍 商業開發策略 ?襊
從1946年創立開始, NBA從一無所有變成現在世界上最賺錢的職業聯賽之一,成為各種體育聯賽效仿的成功典范。在60年歷史中,NBA用前30年做聯賽水平的培養和商業運作的內部基礎;后30多年將其推向市場,推向世界。
NBA開始的時候,就像是一個自娛自樂的業余聯賽,沒有什么影響。直到1953-54賽季,電視臺才第一次轉播NBA的13場比賽,付給NBA3.9萬美元。但在這之后近20年里,雖然一直有NBC和ABC兩家電視臺轉播NBA的比賽,但兩家都沒有付給過NBA一分錢。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73年。從1973-74賽季,哥倫比亞廣播電視臺(CBS)與NBA簽訂合同,并付給NBA三年2700萬美元的轉播費用。這之后,CBS共與NBA續約4次,到1986-87賽季時,轉播費用已經漲到4年1.74億美元,幾乎是13年前的5倍。
1984年,改變NBA命運的斯特恩出任NBA第四任總裁,NBA幾乎所有的規章條例、運作理念、經營手段、市場推廣、國際化進程,全部是斯特恩親手締造或者是他主要參與的。在斯特恩上任期間,NBA的總資產翻了5番。斯特恩還建立了NBA有線電視、NBA網站、NBA城、NBA商店、NBA流動大巴等娛樂項目,這些推廣方式已經幾乎成為籃球聯賽固定的運作模式。
目前,NBA的廣告收入也與日俱增。現在聯盟的服裝有阿迪達斯,運動鞋有耐克和銳步,飲料有可口可樂,食品有麥當勞,網絡有AOL,就連兒童玩具都有樂高公司贊助。早在2002-03賽季,NBA指定的贊助商就有19家,其他各種廣告更是不計其數。
NBA來到中國時,雖然門票不菲,但仍然出現一票難求的情形。在“姚明熱”瘋狂的上海,球迷不惜等待40個小時以求一票。在北京,由于超過5000名球迷聚集在購票點外,迫使有關方面不得不提前9小時賣票,5000張門票以21.75美元到362美元不等的價格銷售一空。
?襍 經營制度創新 ?襊
斯特恩的偉大之處,并不只是將聯賽推上一個高度就算完事,他做了很多制度性的工作來保證NBA的良性運作,例如:經紀人制度(包括自由球員轉會)、球員工會與俱樂部談判制度、引進工資封頂、反毒品公約等。今天,NBA已經成為一個完全制度化運作的組織,因而能夠基業長青。
NBA的選秀制度。為了使NBA各隊的實力水平不至于太懸殊,從而增加比賽的精彩和激烈程度,NBA都要在每年度的總決賽之后,在6月下旬舉行一年一度的“選秀大會”。參加選秀的一般是全美各大學的學生,均為NCAA全美大學生籃球聯賽中的佼佼者。當然,最近幾年里,高中生和國際球員有增多的趨勢。NBA根據他們的綜合實力給他們打分排名,然后,各球隊依照該年度在常規賽中的勝率排名,按由弱到強的順序依次挑選。
選秀并非僅是一個以炒作新明星為目的的媒體秀,而是對于維持NBA的競爭力起至關重要作用的制度機制。美國的各大職業球賽,不設升降級。刺激球隊上進的一個主要動力是季后賽。季后賽不僅增加了比賽的場次,而且真正把比賽變成了全國性賽事,贏利遠非一般比賽可比。在季后賽中走得越遠,球隊賺頭就越大。但是,僅僅憑這一規則,NBA馬上會貧富分化。試想,一個隊打到季后賽最后一輪,就成了全美著名的強隊,財源滾滾,買隊員手面也很大。一個隊沒有打入季后賽,收入降低,不僅買不起好隊員,甚至不得不把本隊的王牌賣掉。久而久之,上述這兩種隊就不是對手,NBA的競爭性下降,最后只有四五個隊的比賽好看。
用來制衡這一趨勢的制度,就是第一選秀權。每年NBA選秀,最弱的隊先挑隊員。通過選秀制度的杠桿作用,弱隊每年總能得到一些能量補充,成功地利用這一優先權,弱隊就有了起死回生的機會。而強隊得到好球員的幾率則相對較小,這樣就使得NBA各隊之間的實力差距不至于太懸殊,保證了比賽的水平和質量,進而也就保證了NBA的活力。
另外,NBA球隊之間的球員交換機制,也表明了參與球隊希望“雙贏”或者“多贏”的愿望。像勇士隊與小牛隊完成的九人大交易,其出發點就是為了共同提高兩隊的實力。在這場交易中,兩隊的明星球員賈米森和范??巳麪栕隽嘶Q。在小牛隊中,雖然范??巳麪枌嵙σ涣鳎錆M激情,但由于納什的穩定發揮,使得他的作用大多是錦上添花,很少能雪中送炭。而由于內線實力的欠缺,他們在和湖人、馬刺那樣內線實力強大的球隊的對抗中處于劣勢,因此,得到賈米森這樣的明星球員,既能提高得分能力,又能增加內線高度,對球隊大有裨益。同樣,賈米森雖是勇士隊的頭號球星,但和他司職同樣位置的墨菲上個賽季進步神速,況且比他更高更壯,似乎已能替代他的角色。倒是勇士隊的后衛阿瑞納斯雖然獲得了上個賽季的“進步最快獎”,但由于年輕和欠穩定,常常無法幫助球隊在關鍵的比賽中力戰到底,他們曾看上了馬刺隊的克拉克斯頓,還將“袖珍后衛”博伊金斯招致麾下,但這些人和范??巳麪栂啾龋@然不在一個檔次。因此,勇士隊才會放走頭號球星,迎來小牛隊的替補后衛。這種思維和行為方式,正是期待“雙贏”的表現。
火箭走出低迷的起點,其實就是一次火箭高層進行一個重要的球員交換——用杰克遜交換黃蜂的韋斯利。現在NBA中,攻防轉換的節奏越來越快。在20多場的比賽中,火箭高層敏銳地發現了重大問題——對手屢屢針對姚明在上這個最大的速度軟肋,不斷地扯開火箭的防線(特別是在搶到后場籃板發動反擊時),而火箭的其他隊員,并不是個個速度都能彌補姚明的軟肋。所以,火箭高層才不惜用表現一直穩定、優秀的杰克遜,換來黃蜂的老將韋斯利來彌補姚明速度上的不足,做的一筆讓人看不懂卻極其正確的交換。由此,帶來了球隊的重大轉變,形成了現在火箭的四快一高的先發陣容,火箭的戰績也一路攀升,姚明的發展也慢慢步入了正軌。
季后賽和選秀制,一個鼓勵強者,一個扶助弱勢,既刺激了競爭,又保持了各隊之間實力的均衡,交換制則起到資源互補的作用。所以包括籃球在內的美國各大職業球類聯賽,沒有出現歐洲足球俱樂部那樣過度的貧富分化。要知道,足球和籃球不同,常常一球定音,偶然性很大,弱隊偶爾還可以戰勝強隊,但是在籃球比賽中兩隊實力分化到一定程度,弱隊就不可能有機會。沒有選秀制,NBA的比賽就不堪設想。
?襍 市場培育策略 ?襊
NBA對中國的“暗渡陳倉”可以追溯到1991年,中央電視臺體育記者于嘉說,大衛·斯特恩當年首次造訪中國和央視洽談轉播NBA,耐心地解釋NBA是什么,轉播可以不收費……直到央視同意轉播。
1992年喬丹領銜的“夢之隊”在巴塞羅那奧運會橫掃千軍,征服了全世界球迷,斯特恩又適時地把NBA推向了中國。從1991年到今天,中國已有12家電視臺與NBA簽訂了電視轉播合同,在北京等城市NBA轉播覆蓋率提高了3倍。
NBA在引進中國球員方面也是“蓄謀已久”,上世紀90年代,宋濤和馬健就先后被NBA相中,只是后來因傷病等原因沒有成行。1999年,王治郅成為“正統”NBA球員。短短幾年間,姚明、巴特爾、薛玉洋、劉煒快速跟進,更多年輕中國球員被NBA球探關注和觀察。打中國球員算盤的當事球隊,除了競技角度的考慮,更多的還有商業動機在其中。
從冷靜的態度來看,與其認為NBA在日益認可中國籃球的水準,還不如說是中國市場的巨大商機讓NBA根本無法抵擋住誘惑。根據泛亞市場資訊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15至24歲的男性中75%是NBA球迷,在20至29歲的所有男士中,NBA是他們最愛看的電視轉播的體育聯賽,全國有超過31400多萬觀眾收看NBA的節目。中國賽的成功與否、效果好壞,美國人比中國人還關心。籃球評論家單磊分析說,中國這一“新大陸”的發現為NBA打開了另一扇門,至少斯特恩可以不必再為海內外市場收視率的問題發愁了。
統計表明,NBA銷售授權標志產品的年零售額在美國本土高達25億美元,而海外同年僅3億美元。對NBA的決策者來說,他們并沒有把幾場比賽的經濟效益看得過重,只是想通過這些比賽,傳播NBA品牌,盡快地開發和占領有13億人口的中國市場,很快,我們將看到更多NBA相關產品的連鎖店打入中國。
?襍 產品開發策略 ?襊
一個球隊的立市之本,便是球員在球場內所表現出來的專業水準,這便如同市場上的產品,決定了企業的成敗。因此,要像開發產品那樣去開發球星。
NBA的幾代經營者都深諳開發球星對于市場開發的重要價值。斯特恩上臺時正值湖人和凱爾特人爭霸天下,兩支球隊各有一個巨星——“魔術師”約翰遜和“大鳥”伯德。斯特恩將這一黑一白兩大巨星作為整個NBA聯賽的形象向市場推廣,使球迷在喜歡球星的同時喜歡上NBA。在“魔術師”和“大鳥”兩人相繼在90年代退役之后,斯特恩又以喬丹作為主打球星在全世界推廣NBA。這一策略再次收到奇效,喬丹迷人的笑容、經典的吐舌頭動作和神話般的技術征服了全世界的球迷,甚至包括其他國家的籃球球員,使得NBA成為國際化的聯賽。喬丹退役后,斯特恩又開始尋找新的聯賽代言人,奧尼爾、科比、艾弗森、加內特、麥迪、姚明等人,都是NBA新的人選。
NBA是鐵打的營盤,球員進出和轉會使之成為活水?;鸺犛幸粋€姚明,已經讓全中國球迷趨之若鶩。但NBA還嫌不夠勁兒,精心挑選了國際球員最多的球隊之一國王隊來作陪打。迪瓦茨轉會減弱了國王隊的號召力,于是劉煒進入國王隊,成為NBA又一張吸引中國球迷的招牌。
多年來,NBA球場上巨星無數,造星運動引來了越來越多的優秀籃球人才,成就了NBA球場上巨星無數,而巨星的出現反過來又對無數球迷形成更大的市場號召力。從市場拓展的角度來說,球市的火爆,市場的擴大,直接得益的當然首推NBA品牌和各俱樂部,而球星同樣是市場拓展成功的受益者。多年來,NBA的雪球,正是在這樣一種發展氛圍中,越滾越大。
?襍 國際化策略 ?襊
近10年來,由于美國國內各職業聯賽發展都很迅速,棒球大聯盟、職業橄欖球聯賽和職業冰球聯賽都搞得如火如荼,同時一直興盛不衰的大學聯賽這幾年也有超過職業聯賽的勢頭。NBA及時地調整戰略,將眼光放到國際市場。NBA在世界各地有11處辦事機構,NBA中的國際球員也占到全部球員的15%。NBA的這些策略使其成為國際上最知名的美國國內聯賽。他們的成功已經影響到其他聯賽的發展方向,國際化也成為美國國內聯賽的發展趨勢。
大量招募國際球員、把季前賽和常規賽推出國門,成為NBA吸引世界目光、擴展海外市場的有效手段。從1990年起,NBA已連續在日本舉行季前賽和常規賽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NBA又開始瞄準了中國市場,并在北京和上海設立了辦事處。20年來通過無償和廉價輸送電視節目的手段不斷“培育”中國市場。NBA的信心來源是“中國15-24歲的年輕人已經有75%喜歡NBA(據NBA官方網站評論)”,而且中國人的購買力已經大大提升,并將繼續快速上揚。
而在26年前的1979年,當NBA總冠軍球隊華盛頓子彈隊遠赴中國,與中國國家籃球隊進行了兩場表演賽時,國人還不知NBA為何物,著名體育經紀人夏松回憶說,那時很多中國人以為美國的籃筐比中國的矮,因為電視上的NBA片斷中球員能夠輕松扣籃。
NBA球員的國際化往往成為其開拓國外市場的敲門磚,在2004年,NBA中國季前賽被炒得火熱,除了NBA本身巨大的品牌號召力之外,更多的與姚明這位國產世界級明星有著直接關聯。如果沒有姚明,比賽是否會如此快地來到中國,是否會被炒得如此火熱就很難說了。
為了達到“原汁原味”的效果,比賽中的硬件設施如燈光、更衣室、記分屏等一律按照NBA原樣設置,還包了3架專機帶來技術人員、啦啦隊和裁判等,比賽環境、氣氛的營造“一切都很NBA”。這其實是NBA向海外推廣的一項重要原則,他們關心的是NBA品牌如何完整地輸出,要原封不動地讓比賽的環境、流程完全符合NBA標準。
另外,NBA對球隊及球星的形象塑造非常關注。到社區搞活動、到校園陪青少年讀書,在球場以外體現了NBA的職業素養。像喬丹那樣的“天王巨星”,當初也照樣陪孩子讀書。一方面這是聯盟的規定,另一方面任何一位球員都知道,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為了從小培養籃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