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教授馬歇爾 ·邁耶斯說:“中國公司如今在國內面臨著外國企業的激烈競爭,它們不得不有所動作,不得不 具備全球規模。”而向海外擴展業務,收購外國資產,擁有受人尊重的國際品牌,都是向價值鏈 上方攀登的好方法,無論這些海外收購成敗與否,都是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的象征。
并購:中國龍加快海外征程
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在美國新奧爾良參加一個國際能源會議時表示:“散布‘中國威脅論’以阻止中國發展,進而使中國無法滿足對能源需求,是不符合世界穩定與發展的。這樣的企圖注定將以失敗收場。”這番話是針對6月22日美國一些政客企圖阻撓中海油以185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一家中型石油公司尤尼科而言的。
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開始尋求海外擴張和收購國外公司核心技術。這次在中海油并購上的分歧,正凸顯了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對此日漲的不安情緒。在中海油競購尤尼科前幾天,中國白色家電生產商海爾,欲以22.5億美元競購陷于困境的美國競爭對手美泰克。在5月,IBM最終將其個人電腦部分轉讓給了聯想集團,這次交易也引起了美國朝野的不滿。
這一切都讓美國人想起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當時日本被指控為了尋求全球經濟主導地位而縱容其國內企業收購從好萊塢的電影制片廠到梵高藝術品的一切財產。不過,他們似乎忘記了,這些所謂的“威脅”被證明是轉瞬既逝的,事實上根本就不能稱之為威脅。現在輪到了一個經濟持續強勁增長的中國,而且中國公司依靠低資金成本優勢和政府“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不斷實施大手筆的跨國并購。考慮到很多中國公司的國家屬性和政府背景,這些海外擴展在美國人看來已經不再是單純的企業行為。
在中海油出手之前,諸多跡象清楚地表明:中國公司對并購除石油天然氣以外的其它海外資產同樣表現出濃厚興趣。中國公司作為買方的國際并購交易量已由過去幾年的20~30億美元猛增到2005年的230億美元。2004年晚些時候,中國最大的鋼鐵制造商寶鋼,在巴西實施了一次大規模投資。同在2004年,中國彩電業的領軍企業TCL集團,先是收購了法國湯姆遜公司大部分電視業務,又與法國阿爾卡特合資組建手機公司。其他一些涉及中國公司的跨國并購盡管不是那么大張旗鼓,但其重要性同樣不容忽視。
麥肯錫大中華區董事長兼總裁歐高敦(音譯)說:“跨出國門似乎成了中國公司取得商業成功的先決條件。”事實上,還有更多這樣的交易在醞釀中。中國最大的轎車制造商上汽集團繼成功收購韓國雙龍汽車和最后一刻放棄收購英國MG羅孚之后,仍對海外擴張表現出高漲的熱情。中國的兩大電信設備制造商中興和華為已開始為海外客戶提供服務,并有謠傳稱華為打起了麻煩不斷的英國競爭對手馬可尼(Marconi)的主意。
這些并購是否意味著中國有一個精密的計劃去吞并國際資產呢?盡管表面看來有這種可能,但中國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實力。與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具有傳奇色彩的國際貿工部不同,當前中國并沒有一個統一高效的政府協調機構。盡管如此,中國企業的收購熱潮顯然是得到政府支持的,因為中國高層決心打造一批屬于自己的“世界冠軍”——30~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有控股大企業。
為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中國政府在改革開放初期便有計劃地開放國內市場,引入國外競爭。同時,作為此項經濟政策的隱含補償,中國政府在外交和財政上大力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也就不足為怪了。
中國政府的目標很明晰:以國有大型石油、鋼鐵及商業物資企業為主導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資源。例如,上海寶鋼集團在南美的投資就是與全球最大的鐵礦生產商CVRD合資,因為鐵礦石對于鋼鐵生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擁有更多稀缺資源的戰略目的則在本年度一次失敗的收購嘗試中得到體現:中國最大的有色金屬及礦產品制造商五礦集團,試圖以70億美元的出價收購世界最大的鋅、鎳、銅礦產品生產商之一——加拿大諾蘭達礦業公司。
吸引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另一類資源稱之為管理經驗、品牌和國際市場準入。海爾之所以購買美泰克(Maytag)和胡弗(Hoover),是因為其自主品牌尚不能很好地打入美國市場,而且還需要借助已有的分銷渠道,將其自主品牌產品擺上全球零售商的貨架。上汽尋求的是羅孚的設計和工程技藝,而不是其車型和工廠。與海爾類似,聯想也未能將其自主品牌推向國際市場,因此才不惜重金購買了 IBM品牌五年使用權,這筆交易在財務上勉強能維持平衡,因為市場價格在不斷下滑。此外,在這些跨國并購中普遍彌漫著一種盲目樂觀思潮:中國企業的管理層把海外并購看作是可以直接了解最現代化的內部生產過程、管理系統和公司發展戰略思想的一種有效途徑。
愿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盡管中國企業的愿景非常明確,但現階段的收購熱潮是否能帶來預期成功尚難預料。對中國企業的有利條件包括:它們可以得到低成本的資金來源,通過將制造部門轉移到國內來降低生產成本,并擁有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其中,低成本的資金優勢最為有利。對于大多數和政府有聯系的國有大企業來說,由于無需對國有銀行貸款提供商業回報甚至無需償付貸款,因此他們的資本成本幾乎為零。這使得他們在與外國私有公司競爭時,享有巨大的優勢。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公司慣例性地為所購海外資產支付高額溢價。
成功的中國海外收購應能通過將制造部門遷到中國大陸來降低生產成本——盡管這種遷移并不適用于原材料采購。海爾在美泰克看到了這樣的機遇,美泰克的15個生產基地中,尚有13個在美國本土。相比之下,IBM的個人電腦生產已全部在低成本的國家完成,因此聯想將無法在該領域獲取什么收益。即便海爾順利收購美泰克,它還將面對工會的強烈抵制和消費者對質量的潛在置疑。同樣,由于協同效應,當被購并企業的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時,同樣可能遭遇挫折,因為中國市場已經供大于求,并且由于跨國公司的存在,中國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
事實上,這就是對于近來中國公司海外收購浪潮表示置疑的一大原因所在:訴求于海外收購往往是由于公司力圖擺脫國內困境。聯想在中國市場與戴爾和惠普過招時已喪失了部分市場,因此海外收購是符合他們需要的。聯想集團首席財務官馬雪征(音譯)在IBM收購案正式對外宣布時對媒體坦言:“如果我們僅盯住國內市場,我們將無法為股東創造收益。”海爾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由于過度追求產品多樣化和經營擴張,公司在國內的毛利在下滑,凈利潤水平也不見起色。海爾美國公司的人士也承認“在海外,海爾只是一個小品牌”,因此才競購美泰克。
鋌而走險的收購方還要冒深陷被購公司不良資產泥潭的風險。德隆,中國一家從生產面條到水泥的龐大企業集團,在2004年其因自身債務問題宣告破產之前,曾攪進多個麻煩不斷的海外品牌,包括美國Murry園林機械制造公司和部分破產的德國航空器制造商Fairchild Dornier公司。TCL正努力從其收購的賠錢的湯姆遜電視業務中翻身,但由于經營業績虧損,阿爾卡特提前從雙方合資公司“撤退”,讓TCL陷入了另一個困境。在6月27日,Merrill Lynch降低了對TCL彩電業務的評級并指出:“TCL明顯低估了海外交易的復雜性和湯姆遜彩電業務的薄弱基礎。” 在對尤尼科發出收購要約后,中海油反被標準普爾列入負面“信用觀察”名單。該信用評級機構認為,盡管中海油有良好的財務靈活性,但這一計劃中的收購對其財務資源來說將會是一次考驗。
跨國并購也許會“絆倒”很多收購行家,甚至讓他們大吃苦頭。對于西方那些首席執行官來說,收購失敗可以讓他們迅速積累經驗,不過也許會讓他們失去工作。考慮到體制等因素,目前中國國有企業的管理層對于駕馭復雜的、多重文化背景的大型跨國企業尚有一定的差距。此外,中國公司更傾向于追求短期回報和過度多元化而往往忽視長期的科研開發、銷售網絡建設和售后服務。
這些都是可以學習的,盡管需要時間。在最近的幾次交易中出現了一個令人鼓舞的跡象:中國公司已經不僅只盯住收購目標,而是放眼尋求本土以外的幫助。聯想和海爾都聯手西方私有公司分擔部分并購成本和風險,并雇傭了一些有經驗的西方管理人員。中海油展示了更高的水平和更成熟的技巧。為提高競購尤尼科的勝算,中海油聘請了當地律師機構、在國會有一定影響力的說客和公共顧問。 這些都表明,中國企業與當年日本企業擴張相比,更愿意學習。此外,西方財務公司也同樣密切參與了中海油的競標。
事實上,從這次競購所花費心血可以看出中國在敏感的能源領域尋求突破的雄心。中國渴望抓住未來發展所必須的能源儲備。因此,無論這次中海油競購尤尼科結果如何,都注定將成為中國更多跨國收購的第一步。中方早在數月前就已向尤尼科拋出有收購意向的繡球,而其競爭對手雪佛龍突然在2005年4月殺出來,表示也欲收購尤尼科。尤尼科的經理層和監管者已同意這項交易,但股東們尚未投票表決。如果尤尼科的管理層決定拋棄雪弗龍,中海油就有可能勝出。
角力:中國公司繼續擴大版圖
這會發生嗎?由于中海油主要由中國政府掌管和資助,雪佛龍大呼不正當交易。雪佛龍副總裁彼得·羅伯遜宣稱,如果允許中海油收購尤尼科,“未來石油資源將以非貿易的形式轉移到中國。”盡管他無法進一步解釋這對美國有何必然的不利影響,但這個值得懷疑的論斷帶來了一種普遍的憂慮,即中國正在吞噬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美國政界對雪佛龍的申訴給予了充分回應。40多名議員聯名簽署了一份公開信表達了對中海油收購的關注。白宮方面拒絕了中海油加速交易的請求,這就意味著交易將拖延幾個月,這顯然對雪佛龍有利。一位高權重的德州議員甚至要求封殺此次交易,并公然宣稱“該交易將威脅到美國的能源和國家安全”。
美國的能源安全果真像政客們所宣稱的那樣受到威脅了嗎?還是這樣的論斷只是蓄意夸大?這個案例本身很難說明問題。尤尼科在國際石油天然氣舞臺上的作用微不足道:從規模來看,它甚至無法躋身行業前40名的行列。這樣一次正常的企業間行為怎么會威脅到美國的能源和國家安全呢?
不必對中國收購意圖過分憂慮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近年來世界石油市場的變化。流動性很大的石油期貨市場已由嚴格的雙邊交易市場轉變為一個實時動態市場,石油已經成為一種可替代的全球化商品。能源信息集團總裁湯姆·渥林 (Tom Wallin)說:“在全球化市場體系下,持有石油資產并不能保證一國的能源安全,因為價格風險依然存在。如果沙特阿拉伯出現突發事件,西德州石油價格也會隨之猛漲。”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上市石油公司、在業界享有舉足輕重發言權的埃克森美孚公司總裁李·雷蒙德(Lee Raymond)也表示,阻止中海油收購尤尼科是“一個錯誤”。
美國在中海油收購上所采取的雙重標準可能會惹惱中國人。當沙特阿拉伯Aramco公司和委內瑞拉的PDVSA公司購買美國的石油精練廠和加油站時,沒有任何反對呼聲。此外,美國能源公司進入中國時,他們受到的是熱情歡迎。張先生說:“如此多的美國公司來華投資是很難讓人置信的,但我們只把這看成做生意。”
“無論競購尤尼科結果如何,中國都將繼續在世界舞臺上擴大版圖,”紐約能源咨詢公司(Pira Energy)咨詢師米歇爾·比利格(Michelle Billig)說。中國的能源擴張浪潮開始于第一次變為一個純石油進口國的1993年。此后不久,另一家國有石油企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開始斥巨資在蘇丹、哈薩克斯坦、委內瑞拉和秘魯進行收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中國企業還積極開展“石油外交”,試圖在也門、阿曼、伊朗甚至伊拉克達成交易,但都未取得預期成功。
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公司在好萊塢和其它地方一樣,看起來正在海外并購的中國公司更象是一個外來旅游者。如果中國肯出高價,能源公司至少也可以讓中方感到物有所值。在其他領域的收購,由于公司購進大量的不良資產,結果可能大相徑庭。“但是即使這些公司面臨嚴重虧損,還將有很多其他公司出現,”瑞士銀行香港分行的一位分析師喬·張說,“很多尚未做好準備的中國公司正站在舞臺兩側等候機會。”
中國經濟平穩融入世界經濟是令人鼓舞的,而不是讓人擔憂。中國公司也會犯錯,但它們會快速學習實現自我提升。另一個充滿希望的浪潮已經清晰可見:在6月28日,法國湯姆遜公司將旗下的電視業務部門最終沒有賣給它的中國合作伙伴TCL,而是TCL的一個印度競爭對手。
后記:在本文刊印之際,我們獲悉海爾、中海油相繼退出了美泰克和尤尼科的并購,由此看來,中國公司的海外并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欄目編輯:曹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