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需要英雄的時代,同樣也是個需要智謀的時代。
無論是怎樣的戰爭,要想勝利,都需要勇士和謀士,更何況是這樣無疆界的商戰。
中國外貿企業家群體,是最早與國際接軌的一群商業精英。
但是中國外貿企業正遭遇著一場與自然資源、與競爭對手甚至是與自己的抗爭……
出口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生產商與貿易商的矛盾、知識產權與貿易壁壘的矛盾,已成為商戰無法回避的噪音。
面對這一切,我們的外貿企業領袖們——變身成為勇士和謀士,為商業利益、國家利益甚至是公眾道義展開了頑強的抗爭。
在紛繁復雜的商業活動之外,他們還要沉下心來,思考海外拓展的新戰略和國際貿易沖突的化解之法。
勇與謀,成為他們的品質,勇士和謀士成為他們的雙重身份。
穿越界限,中國的外經貿企業家們融匯西方商業精神和東方智慧謀略,當歐美的企業家剛剛似馬可波羅踏足中國露出驚愕表情的時候,中國企業家早已穿梭華爾街,游刃有余地尋求全球同步的商業繁榮。
決不僅僅是對商業游戲的迷戀和對財富積累的追逐,中國外貿企業領袖們更多的是背負著民族復興和中國崛起的責任,并由此成為勇與謀兼具的戰士,是心之向往!
在一次商業盛會上的密切接觸,讓這樣令人激奮的方向更加顯著,讓這些勇士和謀士的形象更加鮮明、更加高大……
在緊張而忙碌的一天會議期間,《中國經貿》記者見縫插針地采訪了企協的幾位新任兼職副會長。他們從各自所在的企業出發對中國外經貿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精辟見解。《中國經貿》將在今后陸續推出這些外經貿企業領袖專訪,以饗廣大讀者和企業。
中國紡織業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而且正由紡織業大國向紡織業強國邁進,通過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協力推動,中國紡織業定會有美好的前景。
——黃金蘭
《中國經貿》:進入2005年以來,您如何看本該享受自由貿易的中國產品卻不斷遭受歐美各國的反傾銷和各種調查?
黃金蘭:對于中國的外貿企業來說,2005年面臨的壓力都很大。首先一個壓力就來自于貿易摩擦。中國發展越快,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排名越靠前,貿易摩擦就會越多,就會越復雜,尤其是美國和歐盟把貿易摩擦作為政治問題來看待,作為一張牌來打。
加入WTO,尤其是配額的取消本應該是中國外貿企業和紡織品行業的一大利好,但由于美國、歐盟和其它一些國家不斷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企業的出口受到了一定的打壓,再加上國內一些企業缺乏自律,就加劇了這種貿易摩擦的風險性。我們希望商務部能夠提前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比如強制性行政措施、稅收杠桿、預警體系建設和完善等,來調節出口的秩序,降低企業的風險,有效規避貿易摩擦,從而維護大多數企業和國家利益。
《中國經貿》:中歐關于紡織品貿易達成的協議是不是意味著正往好的方面轉化呢?
黃金蘭:中歐就紡織品貿易談判達成協議確實是取得了一些成果,協議規定從現在到2007年,雙方將保證一個平穩的過渡,到2008年,歐盟市場將對中國紡織品全面開放。
這對于中國企業安排生產和出口調整都留下了一定余地,有了一個緩沖的機會,因此應該說這個協議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但必須指出的是,協議的簽署并沒有完全解決中國紡織企業和外貿公司的困境,我們只是保持謹慎的樂觀。考慮到2004年下半年和2005年上半年的出口形勢和壓力,估計下半年依然會有很多企業面臨困境、虧損,甚至倒閉。對此,政府和企業都應該保持一個清醒的認識,并積極采取措施去克服困難和壓力。
《中國經貿》:7月舉行的第16屆中美商貿聯委會有關紡織品貿易的談而未果是否讓你們這些企業家揪心?作為企業,你們有何打算或對策?
黃金蘭:其實,就我本人而言,對這次中美紡織品談判本身就沒有抱什么希望。中美紡織品問題比中歐紡織品更為復雜、更為棘手,很難通過一兩次談判就達成協議,對此,我們企業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中美紡織品貿易的癥結固然有中國企業缺乏自律、“搶出口”造成的秩序混亂等因素,但更本質的原因則來自美國方面。首先,這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在作祟;其次,恐怕和中美間巨額的貿易逆差也分不開;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也許就上升到了政治因素和戰略層次,那就是美國試圖抑制中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以及中國的和平崛起。
對于這種現實,我們企業家不僅要認識清楚,更要采取相應措施:首先,紡織品企業要轉型升級,提高輸美紡織產品的檔次和水平;其次,進行產品結構調整,要多出口高附加值產品,徹底摒棄“增量不增價”的出口方式;第三,進行市場結構調整,不要死守歐盟市場不放,要大力開拓新興出口市場;第四,到不受配額的第三國加工出口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第五,加強進口,維護市場秩序,重視知識產權保護,這也是當前很重要的一項工作;第六,企業要搞好自律,同時要加強行業組織的協調指導作用。
《中國經貿》:您對今后中國紡織業的發展持什么觀點?
黃金蘭:中國紡織業的國際競爭力還是非常強的,而且正由紡織業大國向紡織業強國邁進,因此對于今后中國紡織業的發展我依然很樂觀。我相信通過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等的共同努力,中國紡織業應該會有一個美好的前景。
只有品牌建設搞好了,擁有了國際市場上響當當的品牌,企業的產品才有市場,才能夠出口創匯,才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具備競爭力。
——施逸倫
品牌打造市場英雄
--專訪廣東省食品進出口集團公司總經理施逸倫
《中國經貿》:如果讓您用一句話概括您接手廣東食出以來的成功經驗,請問是什么?
施逸倫:從1996年接手廣東食出到現在,如果說我們這十年能夠不斷發展壯大、能夠獲得一些成績的話,我想或許這么一句話可以來概括:品牌打造市場英雄。
這不是什么空洞的口號,而是我們這些年所走過路程中最重要、最本質的因素,因為只有品牌建設搞好,擁有國際市場上響當當的品牌,企業、產品才有市場,才能夠出口創匯,才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具備競爭力。
讓我最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在國際飲食市場上真正具有國際影響的中國食品品牌只有“珠江橋”系列調味品和“青島”啤酒。這是對我們這些年來不斷加強品牌建設的最好評價。
《中國經貿》:在生產、銷售、管理、渠道等因素中,您為什么首先考慮的是品牌?
施逸倫:優先考慮品牌建設是和我接手廣東食出時的特殊情況分不開的。1996年,我接任時,迎接我的不是鮮花、掌聲,而是佛山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我們敗訴的消息。由于當時外貿企業實行的是產銷脫鉤,因此在“珠江橋”品牌的歸屬上我們和生產企業打起了官司,并且一審敗訴,“珠江橋”幾乎成為別人的財產。
經過認真反思,我認為我們是缺乏法律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才導致了敗訴,因此,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決定聘請最好的律師進行全面應戰,維護我們對“珠江橋”的合法權益。結果,二審我們勝訴了。從那以后,我們非常珍惜這個品牌,并按照國際化標準對“珠江橋”進行品牌維護和強化。
《中國經貿》:作為品牌建設這方面的領先者,您能否提供一些有關品牌建設的經驗?
施逸倫:實際上,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品牌建設也不會采取一個模式。不過,從“珠江橋”的發展歷程來看,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供參考:
首先,要重視學習,轉變觀念。要學習知識產權的有關法律,轉變觀念,重視商標注冊工作;其次,要加強法律隊伍和法律網絡的建設。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維護品牌的唯一途徑就是法律保護,因此我們在全球各地都聘請了當地的律師來保護“珠江橋”的品牌利益;第三,與國際接軌,實行國際認證。“珠江橋”不僅通過了所有嚴格的國際認證,而且我們還聘請了英國一個專門實驗室對產品質量進行跟蹤,因此“珠江橋”系列產品不僅暢銷歐美市場,而且沒有碰到任何貿易壁壘;第四,辦實業,練內功,提升產品質量。品牌美譽度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其物質承擔者——產品的質量。如果沒有自己的工廠,無法保證產品高標準的質量,是無法培育出屹立不倒的市場強勢品牌的;第五,不斷改進市場渠道,確保品牌形象。“珠江橋”在全球銷售中,我們始終貫徹“三個唯一”和“七個統一”,即:唯一出口商、唯一生產廠家、唯一當地經銷商;統一合同、統一廣告宣傳、統一打假、統一標識、統一管理、統一設計和統一形象。通過這些具體措施,我們確保了“珠江橋”品牌的全球統一形象,從而使之成為國際市場上一個響當當的品牌。
《中國經貿》:相對于國際市場的知名度,“珠江橋”似乎在國內處于相對弱勢?
施逸倫:“珠江橋”內銷是我們下一步發展的一個重點。憑借“珠江橋”系列產品的質量和品牌效應,我們對國內市場同樣充滿了信心。但我們依然會堅持“珠江橋”打國際市場的一些策略。保守估計,到2008年,“珠江橋”內銷將達到一億元人民幣,“珠江橋”品牌也將成為國內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