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市場近期不可能發生大面積的供過于求、進而導致大幅度降價,但是煤炭價格從已達到的頂峰開始穩中有降,將成為一種趨勢。這就是所謂的“第1拐點”——“大鈍角拐點”(在圖表中顯示角度較大、上升或者下降都較為平緩的轉折點)。
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煤炭市場逐漸緊張,以致發展到“煤荒”的程度。時隔兩年,在一些人預測煤炭將更緊缺的時候,也是煤炭消費高峰即將到來之時,中國煤炭市場突然“變臉”——2005年5月中旬以后,中國沿海乃至全國煤炭供求關系繼續趨于緩和,市場景氣程度有所下降。進入6月份后,本應開始的煤炭消費旺季姍姍未到,季節性需求增加對煤炭市場的影響尚未顯現。
前五月煤炭產量增速下降
2005年1~5月份中國煤炭產量75,305萬噸,與2004年同期相比,增產6,087萬噸,增幅為8.79%。從增長幅度來看,2005年1~5月份比2004年同期回落8.8個百分點。
港口煤炭庫存較高
2005年5月31日,秦皇島港務集團共存煤炭407.2萬噸,比2004年同期高出120萬噸左右。日照、青島、連云港等港口的煤炭庫存也大大高于2004年同期水平。與此同時,各港口錨地的運煤船舶不見增多,港口煤炭中轉運行平穩,顯示沿海地區煤炭需求不旺。當然,煤炭質量下降也是當前上游港口煤炭庫存較高的原因之一。
終端市場庫存增加、價格下滑
由于東部沿海地區煤炭消費增長緩慢,終端用戶的煤炭庫存和終端市場的煤炭資源逐漸豐富,消費地區開始出現煤炭“滯銷”狀況,煤炭銷售競爭逐漸加劇,加之船舶運費下降為煤炭價格下滑騰出了空間,5月下旬,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等主要煤炭消費熱點地區的煤炭交易價格幾乎同時出現滑坡。5月末廣州市場煤炭銷售價格平均每噸回落了5元~10元,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的煤炭價格也被迫下挫了10元/噸左右。
目前,不僅在中國東南沿海的煤炭消費熱點地區出現煤炭市場緩和、價格下降的現象,從中國煤炭整體市場來看,特別是發電用煤的供求關系也在走向緩和,各個區域的發電廠煤炭庫存都在上漲。
此外,中國鋼鐵企業在宏觀經濟調控的大環境中,鋼材價格以較大幅度下降,企業利益空間也在逐步壓縮。最近,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世俊先生指出,中國發展鋼鐵產業不應以規模擴張為發展道路,而應當轉變增長方式,向縱深加工方向延伸。他斷定,“2005年鋼鐵行業所有廠家都賺錢的時代已經終結”。從統計方面來看,雖然2005年5月份中國生鐵、粗鋼、鋼材的生產量分別仍然以同比增加40.9%、37.5%、35.5%的高速度增長,但市場價格的下降,不僅促使流通領域中的鋼材庫存加速釋放,而且必將在稍后一段時間內引發對鋼鐵生產的抑制作用。
鋼鐵生產減速的信號首先反映在鋼鐵生產企業對煤炭需求的數量方面。進入2005年5月份以后,中國華東地區洗精煤市場逐漸顯現飽和狀態。1/3焦煤和用于高爐噴吹(PCI)的洗精煤銷售日益困難。主要煤炭用戶煤炭庫存爆滿,煤炭的采購和接貨極為消極。
船舶煤炭運價持續走低
由于沿海地區終端用戶的煤炭庫存水平較高,市場煤炭采購熱情下降,船舶運輸市場的供應能力充裕,導致海上煤炭運價出現下降。5月底,秦皇島至上海方向2~3萬噸船舶的煤炭運價,回落到55元/噸左右;秦皇島至廣州方向3~4萬噸船舶的煤炭運價,則回落到75元/噸左右。上述兩個方向的煤炭海上運價,均比月初下降了5~10元,達到200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特別是載運量5,000噸左右的小型船舶的供應,運價更是出現快速下降。
在夏季用電、用煤高峰即將來臨之際,各類船型的運輸價格普遍下滑,表明大中型船和小型船煤炭用戶的需求全面低迷,尤其小型船用戶煤炭需求的萎縮程度明顯,更應引起特別關注。因為小型船用戶的煤炭消費全部來自市場采購,與煤炭市場的活躍程度密切相關。
出口降低、進口增加導致供應量上升
2005年5月份中國煤炭出口586萬噸,與2004年同比減少210萬噸,下降了26.39%;1~5月份煤炭出口3,079萬噸,同比減少635萬噸,下降了17.10%。
中國煤炭出口減量,并不是由于出口價格過低,煤炭生產企業不愿意把煤炭用于出口,而主要是因為煤炭出口許可證頒發數量的問題——盡管中國政府計劃2005年度頒發8,000萬噸的煤炭出口許可證,但第一批僅發放了全額度的80%,再加上2004年結轉的300萬噸左右的數量,實際可用于出口的許可證數量也就在6,700萬噸左右。至于剩余的1,600萬噸額度,是否頒發、何時頒發、頒發的具體數量,一直是個未知數。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家煤炭出口公司都不敢貿然多簽署出口合同。
在煤炭出口減少的同時,中國煤炭進口數量卻在大幅度增加。2005年4月份中國煤炭進口197.65萬噸,同比增加44.62萬噸,增長29.16%;2005年1~4月份中國煤炭累計進口737.51萬噸,同比增加252.95萬噸,增長52.20%。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煤炭進口的增加趨勢不會在短時間內發生逆轉。
中國的煤炭市場由于進口增加、出口減少,使煤炭的供應數量在2005年1~5月份的151天中增加了將近1,000萬噸,如果再加上同期煤炭增產的6,000多萬噸,就形成7,000萬噸的煤炭供給增加量。再加上鐵路煤炭運輸能力的提高、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初見成效等都在促使中國煤炭市場向緩和的方向轉化。
世界煤炭市場開始恢復平靜
與前兩年相比,進入2005年以后,世界煤炭市場顯得格外平靜——在2005年度長期貿易項下的煤炭價格談判中,買賣雙方對市場的認識比較一致,談判進行得也比較順利。盡管2005年的煤炭年度貿易合同價格上漲了不少,但其價格并未超出買賣雙方的預期。
此外,在2005年度長期貿易項下的煤炭價格、數量確定后,世界煤炭市場仍保持著平靜狀態。動力煤的現貨價格更是糾正了將近兩年的非正常狀態,重新回到現貨價格低于長期合同價格的常態,而且開始了穩中趨降的歷程。世界煤炭市場的走勢將不可避免地對中國國內煤炭市場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中國煤炭市場初現“第1拐點”
中國煤炭市場持續兩年的供給緊張狀態,隨著政府宏觀調控的加強、中國鋼鐵業景氣的正常回歸、各項能源轉換、節能措施效果的顯現以及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再加上世界煤炭市場趨緩走向的影響,煤炭的供求矛盾也正在發生、而且將繼續發生逆向性的轉變。
當然,近期不可能發生大面積的供過于求、進而導致煤炭價格陡然大幅度降價,但是煤炭價格從已達到的頂峰開始穩中有降,將成為一種趨勢。這就是所謂的“第1拐點”——“大鈍角拐點”(在圖表中顯示角度較大、上升或者下降都較為平緩的轉折點)。
如果宏觀經濟出現了較大的問題,導致經濟景氣較快的衰退,那么中國煤炭市場就會出現“第2拐點”——“銳角拐點”(在圖表中顯示角度較小、上升或者下降都較為急劇的轉折點)。但目前的中國經濟狀況還不至于引發“第2拐點”的形成。中國煤炭市場“第2拐點”的形成極有可能發生在2006年的下半年至2007年的上半年這段時間,而中國煤炭企業再次遭遇“困難時期”,則是在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結束以后的事情。
(作者單位:北京長貿咨詢有限公司)
欄目編輯:曹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