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洲榮

在我國,對資產特別是國資管理手段的缺失,一度造成國資流失達到相當驚人的程度。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近年來由于國資管理不善,每年流失近千億元人民幣!因此,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資產特別是國資管理越來越引起政府重視。
據統計,截至2002年底,我國國有資產總量已突破1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經營性資產(國有企業資產)76937.8億元人民幣,占65%;非經營性資產(行政事業單位資產)41361.4億元人民幣,占35%。
顯而易見,一個巨大的資產管理需求突顯出來。隨之而來的是,由于資產管理地位的提高,資產管理軟件市場也浮出水面,大有擺脫“附屬地位”,向主流信息化市場挺進之勢。
曾經只是
一個核算模塊
我國早期的信息化是從會計電算化開始的。因此,會計電算化成為了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實施信息工程的絕對主角。只是隨著企業組織信息應用的深入,HR、CRM、SCM、CAD、OA、ERP等軟件才逐漸加入到“信息大軍”中來,與FM并駕齊驅。
而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資產管理信息化依然沒能引起企業組織足夠重視。硬要說我國早期有資產管理軟件的話,那它只能算一個核算模塊——鑲嵌在FM中的固定資產功能模塊。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并不算資產管理,而只是對固定資產的統計核算而已。
事實上,固定資產管理與現代要求的資產管理還存在相當大的差別。
其一,資產管理與固定資產管理分別隸屬于資產管理和財務的固定資產管理兩個不同的部門,其對應的管理范疇和管理對象不同。
其二,資產是單位擁有或控制的經濟資源,它包括企業形態的資產、公共產品形態的資產、貨幣形態的資產、資源形態的資產等幾大類,范圍大得多;而固定資產僅指使用期限超過一年、單位價值在規定標準以上,并且在使用過程中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資產,范圍顯然要窄得多。
其三,固定資產管理主要是從財務核算的角度,從金額和折舊方面對單位的資產進行核算,但資產管理主要是對企業資產的日常運營進行嚴格監控和管理,注重資產的全過程管理;也就是說,前者是靜態的,后者是動態的。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各企業組織資產的擁有量在不斷增大,且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一時期,對資產的管理如果僅僅依賴FM中的固定資產核算功能,顯然遠遠不夠,加之管理不重視以及手段的不科學,極易造成現實中的資產管理混亂狀況。
資產流失的嚴峻現實
現實是嚴峻的,尤其是國有資產!
國資屬于全體人民,政府是所有者的代表。但在實際管理國資時,由于資產被分割到政府的相關部門,以及中央、地方、企業的不同方面、不同層級,在資產的有效管理上顯得責權不明,資產管理沒有落實到相關部門、人員頭上,大家都可以管,又都可以不管,以至資產管理閑散,有的資產甚至沒有登記入冊,造成一些單位和個人乘機侵吞國有資產,國資管理出現巨大黑洞。

在現有的國資運營上,由于不少企業仍然存在政企不分、職責不明的現象,因此不能有效承擔國資保值的責任。而一些企業在資產的管理控制上,仍然采取傳統的手工造冊方法,造成因年代久遠,使有些資產的歷史記錄遺失或破損,一些不良分子便有機可乘,采用非法手段,向國有法人轉嫁虧損,掏空國有資產,注銷國有企業,懸空國家產權與債權。
有人因此總結說:“國資流失不僅加大了社會貧富差距,也加劇了現代經濟社會的腐敗”。曾經就有這么一個事例,某國有企業的老總,利用對企業的實際控制權,利用企業資產管理的漏洞,將企業沒有歷史記錄的原材料、設備私自賣出,造成企業嚴重虧損。有些嚴重虧損的國有企業,工廠的職工居然把企業的原材料、半成品私自拿到市場上進行交易......國資管理如此無力,讓人震撼!
讓人震撼的遠不止這些。2004年,國家審計署暑長李金華的審計報告在我國迅速掀起一股“審計風暴”。
報告揭示觸目驚心:從長江堤防再現“豆腐渣”工程,到體育總局濫用奧委會1.31億元資金,再到國家電力公司決策失誤導致損失32.8億元。國有資產流失45億元之后,審計署提交的“審計清單”再爆驚人黑洞:24個部門40多億元糊涂賬;788戶企業漏稅251億元!
毫不夸張地說,對于國有資產比重相當大的中國,資產管理已經到了非常時期!
國家催熟了資產管理需求
因此,作為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進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的國資,堵住流失黑洞已刻不容緩。針對國資流失嚴重的狀況,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了要建立建全國資管理、監督、營運機制。在十五屆四中全會中又進一步提出國資要實行“國家所有、分級管理、授權經營、分工監督”的十六字方針、只有規范了國資管理,讓國資透明化,才能減少甚至避免國資流失。
2003年3月24日,國務院正式成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對授權監管的企業中的國資依法進行監督和管理。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國務院機構設置上,實現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和國資出資人職能的分開。而就在全社會熱烈討論如何防止國資流失之際,國資委《中央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管理暫行辦法》、《中央企業內部審計管理暫行辦法》和《企業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結果確認暫行辦法》連續出臺。

在2004年全國國資監管工作會議上,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提出,全國448個地級市要在2005年建成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國資委),形成省、市兩級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框架,專門管理國有資產。
種種跡象表明了國家對整治國資流失的決心,我國國資管理體制改革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一個成熟的資產管理市場已經形成。
資產管理軟件走向主流
如果國資委及其相關管理制度屬國資護衛的第一種力量的話,那么,資產管理軟件就是國資護衛的第二種力量。因為,只有采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才能夠真正對國資進行科學化、透明化管理,才能徹底堵住國資流失的黑洞。
據了解,國內如江蘇德力科怡、上海佳盟、廣州盛祺等一些小軟件公司已經將目光盯在了資產管理上,其表現出顯著的行業特點。在國外,像CA、MRO等軟件商從事資產管理系統開發要早一些,他們在上個世紀末進入中國,并已經培育了一定的市場。但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這還不足以讓資產管理軟件進入主流,這一處在培育期的市場還沒有發生質的變化。
近來,這一市場正在露出一些變化的端睨:我國的主流軟件廠商開始進入這一市場。走在最前面的是金算盤軟件公司。2004年金算盤開發出一款專門針對資產管理的軟件,為企業組織資產管理提供全過程動態信息管理平臺,成為國內新舊資產管理軟件的分水嶺。金算盤資產管理系統自推出之后,將國內資產管理軟件水平提高了一個檔次。該軟件投入市場反映非常好,全國各地有一大批客戶表現出濃厚興趣。其中已有青島市委市政府計算機中心和濰坊市教委等多家政府部門已經投入正常使用。無疑,金算盤在這一市場又取得了領先地位。
引人關注的是,近來金蝶也在廣州協同盛祺,專門針對資產管理市場作了一檔宣傳活動,已露出“司馬昭之心”,意欲進入資產管理市場。而就在上個月,金算盤再次推出B/S架構的資產管理系統,并宣稱開始深度涉入資產管理信息化市場。金算盤公司副總裁、政府軟件事業部總經理毛華揚教授說:“我們的B/S架構的產品,應該說在國內是非常領先的,因此,我們對打贏這一市場充滿信心。”
可以預見,隨著這些主流軟件廠商的相繼進入,資產管理軟件市場必將硝煙四起,開始發生質變,進入成長期。因此,資產管理軟件在信息工程中,開始扮演主流角色。當然,競爭的加劇,必然會催生出更多優秀的資產管理軟件,為資產特別是國資管理體制改革保駕護航,從而使資產管理軟件演變為國資透明管理、堵住國資流失黑洞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