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哲

江西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文明悠久的省區,在中國封建文明時期的十萬進士中江西就占了十分之一。江西厚重的農耕文化的歷史傳統在為這片土地帶來富足的同時,也留下了自然經濟的歷史負擔。在改革開放逐漸深化的進程中,江西落后了。最近3年,江西經濟開始擺脫多年增長遲緩的局面,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實現增長8.8%,緊接著的2002到2004年,連續三年實現了兩位數的高增長,2004年的增長達到了13.2%。
前不久,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接見記者時暢談了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的發展方向:
2001年8月,省委在井岡山召開十屆十三次全會時,提出以工業化為核心,實行大開放為主的戰略,把江西建設成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基地、優質農產品加工供應基地、勞動力輸出基地和旅游休閑的后花園。這就是后來被稱為“三個基地一個后花園”的江西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這樣一個發展戰略定位和取向下,江西開始了新一輪發展的浪潮。
在近幾年大改革、大開放的變革中,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如今在江西這塊紅色土地上到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人們一心一意謀發展,加快發展已經成為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
南昌被稱為革命圣城,是紅軍打響第一槍的地方。因為擁有這樣的紅色歷史,江西人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江西的經濟總量和浙江差不多,但是邁入新世紀的時候,江西的國內生產總值卻只有安徽的66%,湖南的54%,福建的51%,浙江的33%。在中國快速發展的經濟當中,江西落后了。經濟的落后也造成了江西人的自卑心理,而這種既自豪又自卑的矛盾心態長年困擾著江西人,也一定程度上成為江西前行的障礙。
江西流傳一句順口溜“紅米飯、木炭火、皇帝老子不如我”,這句順口溜反映出的觀念象是融化在血液中一樣,深深地扎根在江西人的心中。這幾年江西經濟的高增長,江西人開始變得自信了。江西學者汪玉奇說:江西人更有自信心了,最重要的表現就在于江西人才流失的現象得到了遏制,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人們對故鄉深深的情感,對故鄉堅定的信心。我初到江西時,發現江西有相當一批干部的知識結構還停留在“談農業老半天,講工業一袋煙,講金融不沾邊”的狀態,所以我們研究決定,從干部的思維意識向市場經濟靠攏開始抓,觀念改變了,其他就好辦了。
我們用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輸入新智慧、新理念,開拓人們的新思維。當時,我跟省長一起帶隊,帶領中層干部到沿海的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蘇,以后又到了湖南、湖北,也到了香港,學習這些地區改革開放的先進經驗,然后根據江西的實際情況,走江西自己加快發展的一條新路。當時我們形成一個共識,就是提高人的素質是最重要的,為此決定派幾千名干部到沿海地區掛職。他們學到了沿海發展的許多寶貴經驗,然后帶回來……我們省內又舉辦了干部雙休日知識講座,請中央有關部門的領導同志,請兄弟省市有經驗的同志,請經濟專家、跨國公司的總裁講課……通過大容量的“洗腦”,干部的理念有了很大變化,有的同志總結經驗時說,觀念就是財富,觀念一新天地寬,觀念一變財富滾滾而來。
用汪玉奇的話來說,省委省政府這一系列的更新觀念的活動,是讓江西省上上下下的官員們“呼吸到了市場經濟的新鮮空氣”,自此江西經濟駛上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但江西和上海不一樣,不能一下子就大量吸引外資,因為還不具備條件,江西同沿海正好有一個梯度差,他們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后,需要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因為他們也受到資金、土地、勞務成本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需要向外拓展,正好同我們是不謀而合,而我們正好是他們梯度產業的下面,我們自己有資源優勢,有低成本優勢,如果我們能夠結合得好的話,完全可以取得雙贏的結果……而江西省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都近,到香港,到廣州,到福州,到杭州,到上海差不多都是七個小時,完全可以對接起來,所以我覺得這樣是比較現實的做法。

南昌開發區近幾年的發展被媒體稱為“江西現象”的典型范例,僅僅2003年一年就以每三天一個項目的速度迅速擴大制造業。一年之間投資企業一百多家,引資總額超過了1992年建區以來前九年的總和。如從事大屏幕背投顯示器研發、生產的鴻源公司,是2001年將制造基地設在南昌經濟開發區的。經過幾年的建設,現在他們生產的顯示器已經進入了試產階段。董事長桂嵩說,他們將生產基地設在這里,看中的是這里較低的綜合工業成本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經濟學當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一千美元死亡線”,當一個地區的人均GDP達到了1000美元,由于勞動力的成本上升,使得產業大規模地轉移。近幾年江西的經濟快速發展,也是因為抓住了這個機遇,大量承接來自東部的勞動力密集的產業。但是現在江西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1000美元,下一步面臨的是產業如何進一步升級的壓力。在工業化的進程中,也產生了與這一片青山綠水難以調和的矛盾。
世界各國,包括我們沿海地區的一些經驗教訓,都是在工業化進程中,經濟發展了,但是環境破壞了,以后要花很大的代價重新把它治理過來,而我們是剛剛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我們要把人家的教訓變為自己的經驗,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提了一口號,叫三不準,就是嚴重污染環境的項目,堅決不準搞,黃賭毒的項目堅決不準搞,嚴重影響職工身體健康安全的項目堅決不準搞。我們有一句話: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我們一定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要把生態保護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這也是衡量一個領導干部是不是有覺悟的重要標志。
江西發展了,但江西作為中部地區欠發達省份的地位沒有根本改變,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要實現江西的崛起,需要長期的艱苦奮斗。我認為,現在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一方面我們要把經濟發展上去,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很重要一個方面,但另一個方面,就是增加財政收入,要更多的體現社會公平,要為民生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我們做了一個三個傾斜決定,第一向困難群眾傾斜,要不斷地提高困難群眾的補助標準;第二向基層傾斜,目前農村鄉鎮還是比較差的,財政轉移支付要向這一方面進一步加大,第三向農村傾斜,進一步加大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支持的力度。
江西是中國傳統的產糧大省,4200萬的人口中,有3000多萬是農民。這樣的比例在中部六省當中也是名列前位的。所以農業、農民、農村這“三農”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人。近幾年隨著江西經濟的發展,也開始有能力反哺農業了。2005年江西宣布,提早一年全面取消農業稅,讓農民走上富裕的生活,這是我們最大的追求。
除減免農民賦稅外,關于提高農民收入和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方面也開始有所動作。在深入調研后決定逐步將那些居住在深山里,生活極為困苦的村落實施整體搬遷,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生存環境。同時提出在山區積極發展林地,平原種植優質稻谷,湖區推動水面養殖業,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糧食增產增收,農民整體收入提高的目的。通過這些措施的落實,2004年江西實現了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總產、農民收入三項指標都增長了20%以上。
“早上在廣東喝早茶,下午在南昌吃贛菜,晚上到上海去游黃浦江”,這雖然有些夸張,但是很形象地點出了近幾年江西進一步完善交通建設以及將珠三角、長三角和閩東南納入了七小時的經濟生活圈。“要致富,先修路”,已讓江西人嘗到了甜頭。
幾年來我走遍了江西的山山水水,99個縣市區我都去過,我覺得很重要一條就是要改變江西面貌,修路很重要,農民說要想富先修路,所以我們在中央的支持下,從修路開始,這幾年路修得比較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蘊藏在群眾中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只要他們認識到這個事情是正確的,什么事都能做成。
現在江西的高速公路已經形成了“天”字型的格局,將周邊的省份和主要城市與江西連接起來,從南昌開車出發到杭州、武漢、長沙只需要四小時,到上海、到廣州、深圳和福州、廈門也只需七小時左右就可以到達。高速公路已經把江西與中國南方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連接了起來。實現了快速對接長、珠、閩,從而將江西的經濟也更快地融入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