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智能
近年來,浙江、廣東等省的經濟發展之所以令人矚目,創造了增長奇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區域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在這些經濟發達地區,已迅速成長起一批具有特色、高度專業化的產業群,“一鎮一品”、“一縣一業”蔚成風氣,成為區域經濟增長和產業經濟結構調整的主力軍。“無產業集群不富、無支柱企業不強、無名牌產品不響”,集群經濟的發展水平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標志。我省也較早提出了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為什么沒能出現眾多的產業集群引領湖北崛起呢?我們既要剖析自身存在的問題,也要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雙管齊下,對癥下藥,以期大力發展我省的集群經濟。
湖北集群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沒有全省產業集群發展整體規劃,各區產業集群特色不突出。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沒有形成各自的產業特色,沒有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群。武漢、鄂州、黃石三市冶金、建材產業結構趨同,重工業產業檔次沒有拉開;孝感、黃岡、咸寧以及仙桃、潛江、天門第一產業趨同,在糧棉油豬魚蛋和果茶等方面大同小異。
產業集群缺乏科技創新,難以維持持續競爭力。產業技術含量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能代表我國工業水平、擁有先進核心技術的企業集團稀少,高新技術產業企業規模不大,使產業集群中難以產生具備核心競爭力和引導產業發展方向的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薄弱表現為“兩個缺乏”,即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產業集群缺乏創新平臺。武穴花橋木產業集群由于沒有及時通過技術創新,導致在螺釘市場的“龍頭”地位被浙江永康取代。
產業集群數量少,規模小,集群效應不明顯。據省委政研室城市處的調研表明,在調查的27個縣(市、區)中,僅有產業集群28個,其中5個縣(市、區)域內無產業集群。28個產業集群2002年的產品銷售收入平均僅為4.3億元,而同期浙江省519個產業集群產品銷售平均收入為11.5億元。湖北除汽車、鋼鐵、漢正街小商品產業集群和武漢光谷的光電子產業集群、輕加工產業集群外,大多數產業集群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集群效應不明顯。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我省產業集群大多數是民營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貸款需求急且額度小,不少中小企業融資無門。隨州三里崗香菇集群去年的流動資金需求量在2億元左右,隨州市農村信用社集中全市農村信用社可貸資金的70%用于三里崗,但貸款規模只達到1.2億元,缺口仍達40%。
部分企業稅負偏重,扶持政策不到位。武穴市花橋鎮(五金產業集群)企業反映,同樣一臺螺紋機,花橋的年納稅額是2400元,而河南溫縣是800元,溫州是600元。稅賦過高,導致多家企業外遷他鄉。隨州市2003年在出口退稅長期到不了位,經市政府協調,市財政擔保,國稅部門向銀行貸款5500萬元,才兌付了香菇企業的出口退稅。隨州市三里崗中興公司是省政府認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之一,但相關扶持政策均未落實到位。
促進湖北集群經濟發展的決策建議
1.做好區域集群規劃,提高產業集中度。堅持統籌發展與分工協作相結合。要以推進區域產業特色化、集群化、集約化,實現互利互贏為目標,統籌資源、人才、技術和投入,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形成區域產業一體化;同時,省內各地區要圍繞總體布局,明確各自分工,發展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集聚,促進共同發展。各區域要按照“特色、集成、跨越”的原則,根據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立足比較優勢,堅持特色導向,有限目標,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資源重點突破。縣域和重點鄉鎮是產業集群的“棲息地”。應堅持市場導向,結合小城鎮建設,選擇最具有本地比較優勢的產業或產品,重點培育一、兩個特色主導產業。要以園區建設為重點,高標準規劃和建設富有地方特色、功能定位獨特的各類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引導布局分散的中小企業逐步向產業園區集中。
2.消除體制和政策障礙,促進集群規劃落實。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必然涉及到區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資產的存量調整就必然涉及到各地GDP統計、利稅分配、招商引資和就業等問題,既有體制上的障礙,又有政策(如財稅、金融、人事、勞動政策)障礙,這些問題恰恰是當地政府官員最關心的問題。因此有必要統籌安排,受益方給受損方以必要的補償,修改、調整既有政策,以消除政策障礙。
3.以裂變和招商方式增生培育產業集群。在專業化分工合作的基礎上,集群產業組織形式有益于提高效率,它用市場交易關系取代了內部管理關系。它使得生產線上的各個環節變為市場競爭的主體,使得每一個環節的生產和經營都根據效率和經濟原則進行廣泛的分工與協作,最終使得交易成本最小化。產業集群區域成為專業化信息聚集和碰撞之地,不僅帶來傳統意義上的生產成本的降低,更意味著信息成本的降低。對于處于發育期的產業集群,要著重引導產業集群龍頭大企業裂變和中小企業圍繞產業鏈聚集來加快產業集群的形成和壯大。其一、大型企業要結合國有企業轉制與改革的政策,實行主輔分離,將核心業務之外″大而全″的非核心業務剝離出來,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資產租賃等方式轉制,就近形成一個外部市場配套群體;其二、中小企業要根據本地的市場需求和產業經濟特征,圍繞所在產業鏈主動進行專業化分工和產業配套。招商引資也要從有利于增生和培育產業集群的角度來進行,盡量引進配套企業,引進符合規劃的創新型企業。
4.政府部門要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更好的技術、金融、信用服務,改善集群經營環境。在發展技術方面,政府要大力支持技術創新,構建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和特色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平臺。提高政府部門對通用技術的開發投入,鼓勵產業集群同大學、科研院所聯姻。圍繞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選擇技術攻關課題,組織行業關鍵技術、工藝的研究開發,為眾多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改善金融環境,各級政府可出面組織銀、企聯席會議,就銀行支持產業集群發展的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建立專項銀團貸款,擴大產業集群的信貸規模,并采用授信貸款、貼息貸款等方式,直接分配到產業特色明顯、發展比較健康的產業集群;積極推動產業集群誠信體系建設,發揮行業自律性組織和社會中介機構的作用,對集群企業進行客觀公正的信用評級,推薦信用度較高的企業作為金融部門發放授信貸款的目標企業;改善經營環境,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特色產業集群產品博覽會和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研討會,大力宣傳特色產業集群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宣傳和提升湖北特色產業集群的整體形象,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對外向型產業集群的服務,創造條件建立直通式的外貿機構業務代辦點,協助企業辦理自營出口,引導企業進行國際質量認證工作,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5.各級政府要推出一整套具有震撼力的產業集群發展配套扶持政策。當地政府在引導產業集群發展的實際工作中,僅有規劃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需要觀念上的大解放、思想上的大轉變,從服務型的政府向服務引導型政府轉變,實現政企互動,并科學地制定一整套鼓勵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和引導措施,把區域內所有的資源動員起來,積極參與到發展產業集群的潮流之中,把土地、電力、資金等稀缺資源堅決地向產業集群龍頭企業傾斜,對產業集群中為區域品牌塑造和技術創新做出重大貢獻的骨干企業和個人進行重獎。同時,扶持政策堅持以人為本,把人力資源作為產業集群發展中最重要的要素進行培育,為吸引和集聚管理人員、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等優秀人才到產業集群中工作和創業制定各項優惠措施。
(作者單位: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