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據統計,我國初次創業的企業成功率不足5%。本文針對初次創業者的誤區進行分析,以便讓創業者盡快踏上成功之路。
【誤區一:過度強調程序和標準】
癥狀表現:
部門林立,分工過細,人浮于事;
規章制度過于嚴格,甚至違背法律法規;
業務程序過于復雜煩瑣。
處方提示:
對一個企業而言,基礎工作包括組織機構、規章制度、計量標準、業務流程等。健全的規章制度無疑會起到強化企業管理的作用。需要強調的是,對處于創業階段的企業,可以堅持“適合就是最好的”這一原則。建議如下:
對于組織機構,要努力做到管理上沒漏洞,事事有人做;要因事設崗而不要因人設崗;要注意員工分管事務的關聯性;
對于規章制度,要保證起到激勵與約束員工的作用。約束員工部分,要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以保護員工的積極性。要摒棄以“罰款”震懾員工的做法,因為創業初期企業凝聚力至關重要;
業務流程應清晰簡化,過多的報表、臺帳不僅會使員工處于復雜的程序之中,也易給企業領導人掌握生產經營情況帶來難度,甚至影響決策。
【誤區二:過度地追求產品完美】
癥狀表現:
為追求最優的產品質量,把原輔材料檔次提高,使產品成本增加;
不考慮市場容量與潛力,把產品目標客戶定位于高端,與市場脫節;
低檔產品高檔包裝,“內容”與“形式”不統一。
處方提示:
對有形產品而言,材料成本是產品成本的最核心部分。過高的成本,對開發市場很可能會起到相反作用。最好的辦法就是從市場的角度去定價,然后再回過頭來研究成本,再選擇與成本相對應的原材料;
產品要與目標客戶群體相對接,要考慮目標客戶的消費心理、消費能力與消費形態,確定最適銷對路的產品;
產品與包裝要匹配,只有華麗的外表沒有實質的內容最終難以打動消費者。
【誤區三:沉迷于追求高額利潤】
癥狀表現:
以高利潤行業的利潤標準衡量本行業;
定價脫離市場,價格虛高,有價無市;
不能根據市場變化靈活調整價格,一味地謀求厚利。處方提示:
開始創業,給自己和員工樹立信心最關鍵,因此第一桶金至關重要,好的開局是成功的一半。老板們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潤,形象、品牌、市場份額更為重要。建議如下:
各行業發展成熟時,都會有一個平均利潤。在此之前,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利潤點,如房地產可達15%~40%,零售業可達到10%~25%,因此不應以其他行業的利潤率作為確定企業目標利潤率的依據;
市場會懲罰那些不尊重市場價格規律的企業,沒有賣不出去的產品,只有銷不出去的價格;
競爭會使企業的價格趨向一個更能為廣大消費者接受的額度,因此不適應市場而動,只有死路一條。
【誤區四:創業過程中半途而廢】
癥狀表現:
創業遇到困難時,盲目做解散企業的決策;
因其他事情牽扯精力而放棄創業,使創業中途夭折。
處方提示:
創業過程,也是企業處于爬坡階段,心態、恒心和毅力至關重要。企業和產品一樣,都要有一個成長、成熟與衰退的過程,因此在困難時再堅持一下,可能就是勝利的彼岸;
建議創業老板要分清自己的主業與副業,初次創業不要同時運作多個項目,否則就難于集中精力打“殲滅戰”。
【誤區五:運作非能力所及的項目】
癥狀表現:
無資金基礎卻運作資金密集型企業;
無核心技術卻想在市場上跟風,追逐其他企業;
上政府法律法規明文規定限制或禁止的經營項目。
處方提示:
在融資能力范圍內,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這是成功的法則;
在技術上盲目跟風是危險的,仿冒跟風可能要惹上官司,乃至“賠了夫人又折兵”;
創業要考慮政策風險,沒有哪家企業有改變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本事。因此,不可涉足違禁項目。
【誤區六:把希望寄托于職業經理人】
癥狀表現:老板完全放權,對企業過問太少;
注重職業經理人資格與歷史,忽略了職業經理人與企業結合;
忽視對職業經理人的激勵與制約機制,尤其是對其經營業績的考核。
處方提示:
倡導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但應理順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關系,即建立約束與激勵機制。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創業者所拓展的都是自己所熟悉的行業或者已經模式化的經營項目(如特許經營),而職業經理人卻未必對該行業或項目有足夠的了解。另外,職業經理人對企業的運作可能因過于強調正規化、標準化、制度化,在經營管理企業過程中易出現急于求成的心理。這對正在成長中的企業來說,可能會使企業與職業經理人產生雙向不適應。建議:
理順決策層與執行層的責、權、利關系,各司其職、科學運作;
要讓職業經理人與企業融合、與文化融合、與員工融合,這是合作的前提;
用業績說話,少看過程,多看結果。
【誤區七:任人唯親】
癥狀表現:
創業者把重要崗位安排自己的親屬,并偏聽偏信;
以親信做耳目,監督企業員工工作;
親屬在企業內仗勢行事。
處方提示:
很多私營企業在開辦初期,受經濟實力、工作環境等方面制約,難于吸引一些人才加盟,因此企業家族化有其客觀性因素。如何在企業做大后解決家族化等問題呢?
以德為本,量才使用,給家族員工與家族外員工以平等的競爭與上崗機會;“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人品和業績才是考核指標;
管理要有層級,在企業所立的“規矩”面前,人人平等。
【誤區八:不創造機會而等待機會】
癥狀表現:
企業前期準備時間過長,總是覺得時機不成熟,不敢去承接業務;
在市場面前徘徊觀望,決策緩慢;
開發市場缺乏主動性,往往被動應變市場變化;
重生產而輕營銷與產品研發,企業經營管理重心失衡。
處方提示:
“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創業者對這句話應該充分“咀嚼”一下。很多企業都是邊創業邊完善,邊完善邊發展,直至成功。建議如下:
機會不等人,可以邊干邊摸索,不怕錯,最怕畏縮不前;
市場形勢瞬息萬變,創業者需要果斷決策、及時應對;
市場是有容量的,哪家企業主動,哪家企業就有機會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企業要重視研發和營銷,抓住市場和技術進步,這是企業的兩把成功鑰匙;
要倡導理性創業,尊重規律、尊重市場,這是最根本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