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璐琳
誠實信用原則是體現法律精神的普遍原則。如何正確適用誠實信用原則,使其既能協調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又能維護法律的公正,關鍵在于通過法律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并使法官能夠理性的行使自由裁量權。
一、道德層面的誠實信用
誠實信用是文明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本行為規范。誠實信用不是一個時間性概念,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抑或是在將來,只要是有人生存的地方,就必須遵守誠實信用這一道德規范。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禮儀之邦,文明之國。誠實信用,這一道德規范,在中國古代,就已經深入民心,被奉為人們的基本道德準則。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這其中“信”是“仁、義、禮、智”的基礎。孔子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認為:“誠者,天之善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笨鬃雍兔献诱J識到誠實信用在人與人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極力推崇誠實信用,使其作為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被固定下來。如果沒有這種歷史的積淀,誠實信用就無法持續發展,沿襲至今,甚至還被賦予更加豐富的含義。
《說文解字》里講,“誠,信也”,“信,誠也”。《現代漢語詞典》對誠實信用的解釋是“誠實信用即誠實,守信用”;“誠實指言行跟內心一致,不虛假?!薄靶庞弥改軌蚵男懈思s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备鶕@一解釋,可將道德層面的誠實信用內容歸納為如下三點:第一,說心里所想,做心里所想。第二,所想,所說,所做,必須是善意的,不能傷害別人。第三,恪守承諾,不能違背承諾。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誠實即言行跟內心一致?!边@其中所想所為,必須被限定在善意的思想和言行范圍內;惡意的思想和言行是被絕對排斥在外的。
二、誠實信用的法律化
(一)誠實信用法律化的原因。社會如果失序,就會停滯不前。道德和法律是維系正常社會秩序的工具。是重德輕法,還是重法輕德,這取決于一個社會中人們的道德水準。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是道德人,道德足以規范人們的行為,保證社會的井然有序,那么法律在一個社會中的作用就會降低。反之,如果道德規范不足以約束人們的行為,人們都無視道德的存在,社會的輿論以及良心的譴責都無法起到遏制人們因惡性導致的惡果時,那么法律的作用就會顯得尤為重要。
誠實信用原本只是一個道德規范,之所以會被強行地位入法律的范疇里,究其本質原因,是因為人們的道德水平還不足以使道德層面的誠實信用,在社會生活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所以,只能通過道德法律化的途徑,通過法律的威力來強行要求人們遵守,消除因為不誠實、不守信用給社會帶來的危害。誠實信用法律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弱點。人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在自我利益的保全或是增值和他人利益之間,人們往往會不假思索地選擇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犧牲他人的利益。從這一點出發,當欺騙或是違背承諾,會給自己帶來更大利益,而又不會因為欺騙或是失信給自己帶來很大的不利時,人們就會輕而易舉地拋棄誠實信用這一道德規范。因此,道德層面的誠實信用并不能控制個人私欲的膨脹,更不能控制個人為了自己利益而去損害他人的利益。于是,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就無法維系,所以就需要硬性的社會調整工具——法律,來彌補道德的軟性缺陷所無法規范的漏洞。誠實信用法律化,也就水到渠成地產生了。
(二)法律層面的誠實信用的內容。
1.誠實信用原則的具體內容界定。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法律條文中,都沒有對什么是誠信原則做出明確的界定。筆者認為,誠信原則的內容應該包括如下幾點:
(1)法律主體應以善意的心態,進行法律活動。善意的心態是指不欺騙、不隱瞞真實情況;互惠互利,不得故意損害對方利益。
(2)法律主體之間應該遵守承諾,如無特殊情況不得違背約定。即使更改約定或是有特殊原因造成無法完成約定,也必須事先通知對方,與對方進行協商,找出合理的解決辦法。
在內容上,道德層面的誠實信用與法律層面的誠實信用,并沒有本質的區別。誠實信用的精髓就在于不欺騙、恪守承諾。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遵守誠信的道德規范,不論你是身無分文的乞丐,還是家財萬貫的富翁,都沒有例外。在法律的世界里,每個法律主體也必須遵守誠信原則,不論你是普通的當事人,或者是律師、政府官員,抑或是法官,在進行法律活動時都必須遵守誠信原則,做出正確的良心判斷。但是,誠實信用原則被法律體系所吸收,成為一個法律元素后,就不可能獨立于其他元素而存在,它必然也要體現法律的基本價值,如公平、平等、正義等。這使誠實信用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
2.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是誠實信用原則的一個內容。在羅馬法中,誠實信用原則包括兩個主要內容:即誠信契約和誠信訴訟。誠信契約是嚴正契約的對稱,具體是指債務人不僅要承擔契約規定的義務,而且必須承擔誠實、善意的補充義務。如契約所未規定的事項,照通常人看法應由債務人履行時,債務人應當履行。誠信訴訟是保證誠信契約得以實施的工具。在誠信訴訟中,承審員有權根據正義平衡原則對契約內容進行干預,而不只是機械地遵照合同的原本約定。
瑞士民法典第2條規定:“任何人都必須誠實、信用地行使權利并履行其義務。明顯地濫用權利,不受法律保護。”根據這一條款的規定,誠信原則已經由一個普通的法律條款上升到民法的基本原則了。該法第1條第2款規定:如本法無相應規定時,法官應依據慣例;如無慣例時,依據自己作為立法人所提出的規則裁判。這一條款賦予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法學家博登海默說:“當法律出現模糊不清和令人懷疑的情形時,法官就某一種解決方法的‘是與‘非所持有的倫理信念,對他解釋某一法規或將一條業已確立的規則適用于某種新的情形來講,往往起著一種決定性的作用。正如卡多佐法官所言,法官們常常‘為了道德要求做出回應而不得不在各處破例做出讓步?!闭\實信用原則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內容具有不確定性。只有通過法官的理性思維和良心判斷,才能使誠信原則具體化,使之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發揮作用。如果離開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誠信原則就只是一個停留在紙上不具有生命意義的詞語而已。雖然誠信原則與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但是不能因此就把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納入到誠信原則的內容當中。這兩個概念不處于同一個邏輯層面上,兩者之間不具有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三)誠實信用原則的法律地位?!罢\實信用原則,被奉為現代民法的最高指導原則,學者謂之為‘帝王條款”。其實誠實信用原則只是一般原則,是為人的基本的道德規范。因為很多人不具備基本的道德素養,所以立法者才將誠實信用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意圖通過法律的力量強制要求人們遵守。世界大多數國家已經將它列為規范性的法律規定。但是,英美法律的誠實信用原則,僅限于合同法,在德國和法國的民法典中,誠實信用最初也只是以一般條款的形式出現的,直到后來受瑞士民法典的影響才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而在我國,誠實信用一被法律體系所吸收,就以民法基本原則的形式出現,以引起人們警醒。如果這樣,人們還是無視誠信原則的存在,任意地違反,那么就不是法律所能解決的問題了。法律并不是萬能的,而是需要人們的配合。如果人們無視法律的權威,即使將誠信原則封為“帝王條款”,也不會增加一個遵守該原則的人數。
三、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
(一)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范圍。誠實信用原則是體現法律精神的普遍原則。不論是私法,還是公法,皆可適用。法律是記錄社會生活的符號。每一個部門法都是與社會生活的某一個部分相扣的。社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聯系整體。同樣,法律也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是法律在已經制定出來以后,而做出的人為劃分。公法私法化,私法公法化的法律現象,更能說明在司法實踐中,沒有必要對法律作公私的劃分。誠實信用原則,體現了公平、平等、正義、秩序等法律價值。它是諸多法律價值的濃縮體?;谶@一原則的內涵以及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基礎作用決定,誠實信用原則適用于公法,并不會造成法律的私法與公法之間無法解決的沖突。
(二)誠實信用原則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規則。從本質上講,法律調整的就是利益。在誠實信用法律化之前,整個法律就已經形成了一個調整社會利益的結構。原有的法律利益調整機制,必定有利益傾斜的存在。誠實信用原則,因為追求的是誠實和恪守承諾而帶來的公平、平等、正義和秩序的法律價值,所以必然會與原有的法律所偏袒的利益,發生沖突。但是不能因為一條誠信原則,就任意地改變現有的法律。因為法律的權威性就是來自于它的穩定性和確定性。如果因為遵守誠信原則,而使現有法律頻繁改動,那么法律的權威性將因此崩潰。法律維系社會秩序的功能,也將不復存在。這也不能就因此推定誠信原則完全不能修改現行法。關鍵是要衡量利弊,保證利益均衡。因為“一個理想的法律制度可能是這樣一種制度,其間,必要的法律修正都是恰當的時候按照有序的程序進行的,而且這類修正只會給那些有可能成為法律變革的無辜犧牲者帶去最低限度的損害。”
(三)誠實信用原則適用過程中的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問題。根據我國《立法法》的規定,審理案件的法官是沒有法律的解釋權。只有最高司法機關才能享有法律解釋權,當需要法律解釋的時候,法官需要向最高人民法院尋求解釋,然后依據這種解釋來裁決案件。可見,我國的法官并沒有自由裁量權,那么如何適用誠實信用原則?這是我國立法與司法的嚴重脫節。為了使誠實信用原則得以合法適用,我國必須盡快通過法律賦于法官自由裁量權。
一個被授予權利的人,總是面臨著濫用權利的誘惑,面臨逾越正義和道德界限的誘惑。也就是說,只要有權力存在的地方,就會存在權力被濫用的可能。因此,我國一方面要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一方面又要對這種權力加以限制。如果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就會造成法官濫用誠實信用原則,故意偏袒當事人一方,最終導致司法的不公,利益的失衡。為了使法官能夠理性地行使自由裁量權,以下兩點是必須的:
首先,主觀上,要提高法官的法律素養和品德素質。除了法官的人格外,沒有其他的東西可以保證實現正義。法官在運用自由裁量權適用誠實信用做出的最終結果,實際上,是法官的法律素養和品德素質在思想上斗爭的結果。不同的法官對同一個案件,會做出不同的裁判。從本質上講,就是因為他們的法律素養和品德素質不同。不能說具有高尚的法律素養和品德素質的法官,一定就能做出公正的判斷。但是,一個不懂得何為公正裁判的法官,一定不會做出公正的裁判。所以,誠實信用原則得以適用的關鍵,在于法官對自由裁量權的理性運用;保證法官理性使用自由裁量權的關鍵,在于提高法官的法律素養和品德素質。
其次,客觀上,通過對法官判案程序的限制,警醒法官慎用自由裁量權?!俺绦虻囊饬x不僅僅在于其工具性價值,也在于其對于弱者(再強大的個人在國家機器面前都是弱小的人)的人權的承認與保護。通過公正的程序,可以確保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也可以使法官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案件事實真相。從而實現公平的裁判?!蔽覈膶徟凶袷貙徟泄_的原則,通過外在的程序,控制法官對自由裁量權的濫用。在審判公正的前提下,法官的審判必須接受輿論的監督。如果法官審判時,濫用誠信原則,做出顯失公正的裁判,那么輿論的壓力將會給法官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巨大的困擾。這種外部的壓力,會使法官濫用誠信原則時,投鼠忌器。法官必須按照法定的程序進行審判,不得擅自改變這一程序,保證任何裁判的結果都必須通過法定的程序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