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旭彤
1、為什么習讀《論語》?
1.1“吾道一以貫之”
宇宙論與人類學的自然和諧?(“我”的和“我們”的,個人的和集體的;人的/天的;為人/為學;內圣/外王)
參見李幼蒸《仁學解釋學》,第1頁,“天然徹底的人本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普適價值。
1.2“從心所欲不逾矩”
自由與必然的絕對同一?(禮/倫理的理解?出于個人生存意義的理解?)
邏輯與歷史、歷時與共時的和諧?
參見李幼蒸《仁學解釋學》,第41、42頁,“一以貫之”,“[倫理]思想與[歷史]現實的統一體”。
2、如何習讀《論語》?
2.1文本的角度(立足于當下的回溯與展望):
a.考據/文本(/論據)的研習:(版本的收集/??保嘉谋荆栐b/句讀/……/口傳與書寫/編纂/……)
b.辭章(/論證):修辭?(文學的/政治[學]的/……)(文風,乾嘉學派與桐城派)(語錄/對話體:口語化/富于樂感/優雅)(刻簡)
c、義理(/論點):文本的具體語境和處境,我們的具體語境和處境,盡可能地理解并且向自己和他者進行詮釋。
2.2人的角度:
a.個人的研習(誦讀/默想/體驗/……個人玄想?)
b.共同體/“場”的研習(譯佛經的例子,以既定主題為中心,進行持續性的對話,互相啟發)
c.尊重文本,緩慢閱讀(遵循了解/理解/解釋與應用的步驟漸次登堂人室,以窺其堂奧)
3、個人和文化的訴求(天道/和諧/真理/正義/幸福……)何以可能?
問題的答案在“理”(Wahrheit)上是唯一的,在“事/世”(Wirklichkeit)上卻是多樣的。
土壤在哪里?根在哪里?何以存亡續絕?何以老樹開新花?何以判斷樹已老、花為新?如何避免曇花一現?如何往下扎根/向上結果,樹與地、與天和諧一體 (頂天立地)?非道弘人,乃人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