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裕
摘要: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產生于革命戰爭年代。盡管目前時局與任務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是,為人民服務思想仍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們分析與判別當代社會是非的基本準繩。當前,堅持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弘揚大公無私的精神,對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政治意義。
關鍵詞:為人民服務;精神主線;永恒主題;理性準尺
中圖分類號:A8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5)06—0029—03
在上個世紀的許多年代,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老三篇”,曾以黃金搭檔的套餐形式,燴炙中國人口。進入21世紀,時過數十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新時期,我們重溫《為人民服務》,倍感精神振奮,溫暖親切。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同志1944年9月在中共中央直屬機關為追悼張思德同志而召集的會議上所作的演講。這篇講演文風樸實,言簡意賅,短短八百余字,已經清楚地把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表達得淋漓盡致,為我們后來的“三觀”、“三個有利于”、“三個代表”留下了引經據典的伏筆。錦濤同志在2003年的“七一”講話中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如今,60年過去了,盡管時光飛轉、時代變換,但是,毛澤東思想光輝依然。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人民服務》仍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我們要把為人民服務思想發揚光大,使之在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加強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等世紀性偉大工程中,迸發出與時俱進的光輝。
一、“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精神主線
人活著,為什么活著?這是每一個人在他一生中都不能回避的問題。《為人民服務》開門見山:“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澤東引用中國古時候司馬遷的話指出,“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毛澤東的這種世界觀、價值觀和生死觀,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死觀。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顯然,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就是為人民謀利益,也就是我們說的“為人民服務”。我們說要建設社會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鄧小平概括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被中國稱之為“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的全國勞動模范吳仁寶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說“人民幸福就是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理論旗幟,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綱領,至今80多年艱苦奮斗孜孜不倦,沒有別的追求,僅僅是而且全部是為了人民幸福的事業。胡錦濤的2003年“七一”講話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全部奮斗的最高目的”。錦濤同志代表中國共產黨所作的這個講話,正確地坦露了中國共產黨把追求人民幸福的事業作為自己工作宗旨的高尚情懷。中國共產黨的這種認識,是基于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理性把握,基于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應用,基于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概括總結。
二、“為人民服務”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題
“庶民者,國之本”,“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國古代思想家曾十分致力于人的問題的研究,人性主義、人和主義、人本主義,構成了中國歷史社會基本的人學體系。當代西方行為科學家把滿足人的需要作為研究的對象,現代人本管理、七S戰略、CS戰略、綠色營銷、目標管理等,無不與人的發展相聯系。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發展協調起來,目的是謀求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馬克思主義獨樹一幟,把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解放,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
中國共產黨80多年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張思德式的共產黨人無私奉獻出個人的一切;在新的歷史時期,黨內和國家政府內涌現了一批像孔繁森、鄭培民、牛玉儒、任長霞這樣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好干部。但是,在變化了的形勢面前,也有許多人在金錢面前迷失了方向,出現了像成克杰、胡長清這樣的貪官敗類以權謀私,由人民的公仆變為人民的老爺,嚴重悖離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踐證明,什么時候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順民意、謀民利、得民心,什么時候黨就生機勃勃,充滿朝氣和活力。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始終保持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如一地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這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經驗教訓證明,“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盛衰的根本因素”,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是如此。當前落實科學執政觀,必須突出執政為民思想,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務民之所需,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是新時期“為人民服務”思想與時俱進的深化和升華。
三、“為人民服務”是衡量當代社會是非曲直的理性準尺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中國共產黨把人民作為主人,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工作價值的最高裁決者;把是否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益看作是判斷社會是非曲直的基本準繩。在新時期重溫《為人民服務》,用是否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衡量標準,“為人民服務”具有特定的時代意義。
第一,“為人民服務”是統帥當代多元思想道德意識的核心理念。在改革開放的當代,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呈多元發展態勢。為人類社會謀取進步與文明是為人民服務深層次的理念共識。它是社會思想體系的核心所在,對各種思想觀念起著統率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堅定為人民服務的信念,與市場經濟通行的等價交換法則不是絕然對立的。為人民服務是社會共同價值和道德文化,等價交換、按勞取酬屬于經濟范疇。為人民服務與為用戶服務也不是一回事,為人民服務是高層次的社會道德意識,為用戶服務則是企業行為意識。但是在為人民服務理念的統率下,等價交換、按勞取酬、為用戶服務等被賦予了更為豐富、更為生動、更為深刻的內容。造福人民,為謀取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作出貢獻,已經成為當代許多社會精英的共識,成為許多成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不言
而喻的秘密。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伴隨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多元道德文化得到了萌生的土壤,但是以爭取人民利益為核心的主流文化始終是各種層級文化的主宰。有一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第二,“為人民服務”是衡量社會是非曲直的基本準則。現代科技進步,導致人類社會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在急劇變化的知識社會、信息時代,擺在人們面前的是諸多迷惘。在大是大非面前,用什么來判斷是對還是錯,是是還是非?最根本的就是用以是否為人民服務、是否有利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標準來衡量,這就賦予了“為人民服務”新的時代內涵。比如對個人致富問題的看法,我們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同時以“三個有利于”作為判斷財產占有關系的標準。財富有無、財富多少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人們的思想。在人們的道德觀念的認識中,習慣于把財產占有多寡與個人政治上的先進性、道德上的善惡性聯系在一起,甚至直接劃等號。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不能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落后的標準”。也就是說,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和落后的標準,“主要應該看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和現實表現,看他們財產是怎么得來的以及對財產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們以自己的勞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作的貢獻”。這一財富觀的提出,必然能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進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還有,對中國民營企業家怎么看,也必須以是否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的事業作為出發點。現代中國民營企業家面對變化多端的市場環境承擔風險,其為社會創造財富而投入的各種要素和為創造商品價值所付出的管理勞動是不言而喻的。盡管這種以私人財產占有關系而產生的剝削難以避免,不過,這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總體關系中的一個次級關系。它服從于個體私營等各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這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因此,現階段民營經濟所創造的商品價值,必然打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印記,中國民營企業家理應受到社會的尊重。
第三,“為人民服務”是人類高尚情操高尚道德的集中體現。大公無私是指人們在處理個人利益、局部利益與人民大眾利益關系上的一種最高的道德準則。然而,歷史上任何階級都沒有斷然地把大公無私與保護合法的個人利益對立起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中國古人留下的遺訓。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公與“私有”是一對矛盾。但是大公并不排斥私有。在大公無私的旗幟下,可以謀求大公與私有的統一:堅持大公,發展私有;發展私有,推進大公,最后實現共同富裕。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弘揚大公無私的精神,人會變得襟懷坦白,謙虛謹慎,忠實積極,求實創新;當官的廉潔奉公,為民的樸實善良。在20世紀40年代,陜北的開明士紳李鼎銘先生提出了“精兵簡政的意見,共產黨就采用了。毛澤東說,“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中國共產黨以無私的胸懷謀取人民的事業,不因為自我批評而衰弱,只因為自我完善而強大。我們要繼續高揚為人民服務的旗幟,發揚光大,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爭取更大的進步。
目前,影響中國進步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上層建筑、意識形態與經濟基礎的協調發展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產權制度和經濟運行機制為核心內容的經濟基礎的建設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大大釋放了社會生產力;在黨和國家的機構設置、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在思想和意識形態方面,一些人沒能全面理解和貫徹執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例如,小平同志的白貓黑貓論,到了一些人腦子里,就是純粹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就是不擇手段的投機鉆營。其實小平同志的白貓黑貓論,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講的。在政治路線正確,政治方向明確的前提下,當然打勝仗的軍隊就是好軍隊。又如,近來中國領導人有句關于用人的話,叫作政治上靠得住,辦事情有本領,到了一些人嘴里,就變成了靠得住,有本領,抽掉了用人標準上的政治靈魂,這跟黑社會的哥兒們、上海灘上的青紅幫有何區別!由于缺乏為人民服務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支撐,在一些地方,當官者想的是上下巴結,貪圖享受;讀書人想的是“黃金屋,顏如玉”;行商者想的是投機欺詐,制假售假;地痞們想的是圖財害命、敲詐勒索;平常人想的是安分守己,少管閑事。因此,在朗朗乾坤之下,出現了不少觸目驚心的、無法無天、喪盡天良的社會現象和事件。
解決這些問題,根本的還是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人民的利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要像毛澤東所說的那樣,只要對人民有好處的辦法,我們都可以辦。在實際工作中,一定要把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與經常化的為人民服務結合起來,把努力完成黨的各項任務同實現人民利益、關心群眾生活結合起來,把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戰略目標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階段性任務結合起來,把追求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與本部門、本單位利益及職工個人利益和現實要求結合起來,真正把為人民謀幸福的事落到實處。現在,全國都在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在江蘇提出了“兩個率先”(率先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但是我們必須切記,實現現代化的目的是為人民謀取利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是單一政府主體的行為,而是多元社會群體的行為;不是政府運動群眾,而是黨和政府領導下持久不息的群眾運動。實現“兩個率先”,不僅應當富民優先,使人民看得到長遠的利益和親身體驗到目前的利益,而且必須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設,優化社會風氣,提高廣大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而要做到這一點,廣大黨員和干部首先要端正思想觀念,明確政治方向,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責任編輯:耕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