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工業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目標。受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針對我國工業化道路的走向問題,產生了新、舊工業之爭。很多經濟界人事在如何實現我國工業化的問題上,碰撞出不少新的火花。新、舊工業舍誰、棄誰?眾說紛紜。
新工業 新概念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近年來,我國工業生產平穩較快增長,企業效益繼續改善,有力地拉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字顯示,今年1至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9034億元,同比增長16.9%?!督洕請蟆吩l表文章指出,現在中國的這種情形不是因為經濟過熱,而是因為中國進入了重化工業的階段,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新的經濟階段。吳敬璉認為這個觀點是需要商榷的,這其實是典型的舊型工業化道路。他曾透露,2005年要制定的“十一五”規劃將會把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落實下來。經過2003年和2004年的曲折和波動,一個很重要的意義是促使中國有關人士去思考我國的工業化道路到底該怎么走?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實現我國的工業化。
最近,吳敬璉教授在題為《經濟增長模式》的主題發言中,從理論的發展、歷史經驗等方面對“什么叫新型的工業化道路”做了詳細地闡述。關于新、舊型的工業化道路的界定,吳敬璉說,近代經濟發展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起飛”前經濟發展的階段,第二個階段是第一次產業革命以后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第二次產業革命以后的階段。三個階段的增長模式是不一樣的,工業化的早期階段的增長是靠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發展大機器工業。為了要用機器代替手工勞動,就要有生產機器的機器,就要發展重工業。所以,經濟增長是靠資本積累,靠大量的投入資本來支撐。歷史的發展表明,第二次產業革命以后,增長主要不再靠投資,而是靠效率的提高及人力資本的積累。所以,吳敬璉認為,新型的工業化道路首先應該定義為“有別于早期工業化的道路”。現代新型的經濟增長就是依賴于效率提高的。20世紀50年代后,信息化成為效率提高的一個新的來源。所以,吳敬璉認為,所謂“新”具有兩重意義,第一重意義是相對于第一次產業革命的時間段的,第二次產業革命后的就叫做新。第二重含義則是十六大所講的“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舊工業 新發展
現在,中國很多的大城市面臨工業化階段的再次考驗,北京應該成為高新技術的創新基地和高新技術產品的產業基地,但由于地方財政收入上不去,政府還要大力發展制造業。深圳市政府也認為其產業結構的問題在于太輕,但事實上,深圳又面臨著很大的資源短缺,所以,要向重型發展。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多次強調,重型化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他說:“大國的發展必須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工業基礎,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重化工階段不可逾越?!?/p>
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所要采取的路徑,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認為,中國要堅持走重化工業道路?!皬拈L期來說,中國社會要保持穩定持續的發展,最大的挑戰是幾億農民的轉移和就業問題?!狈V說,中國有5億農民,已經轉移出了1.5至2億,最終還剩下8000萬到9000萬人繼續種地。至于其他2.5億至3億農民,要轉移就業,就要擴大就業機會。“現在很多人反對重化工業的增長,其實并不是反對重化工業本身的增長,而是反對資源浪費、沒有行業競爭力、沒有效率的重化工業的增長。”他承認,中國現在各種能源的消耗在世界上可能是最高的,中國要發展,尤其是重化工業要發展,資源利用率問題必須解決?!爸袊l展重化工業的前提是重化工業,包括價格制度保證都是有效率的”,正是基于這一點,樊綱反對“提升產業結構”的說法。他說,雖然中國企業做的多數是低端的、傳統的產業,需要向高新產業發展。但是同時,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為了中國幾億農民的就業,這些產業不能放棄,這其中也包括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只有這些產業能創造就業。因此,他認為更適當的提法是擴充產業結構,向高端擴充,但舊的原來的仍然要保持,盡可能地將就業機會留在中國。
國資委研究中心趙曉研究員對工業化道路的看法是,首先,從2004年全國的GDP看,增長主要依靠的是第二產業的,占GDP的48.5%。需要肯定的是,工業在經濟增長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其次,關于中國的工業增長是否已經完結?從判斷工業化程度的幾個指標來看,例如農業的比重、農業就業人口、城鎮人口等,中國要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還需要很長時間。再者,目前,中國最大的優勢仍然是做制造業,中國在加入WTO之后最明顯的前景就是做“世界工廠”。另外,趙曉認為重化工業不僅是成為地方政府的選擇,也在成為民營企業的選擇。這里固然有要素價格扭曲的原因,但即使扣除掉這個因素,單考慮資本回報率,中國還是會必然地走向重化工業。
新型工業路在何方?
建國以后,中國走了一條舊式的工業化道路。漫長的工業化道路曾給我們帶來很多輝煌,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改革開放之后,中國一直在力圖走出一條工業化的新路。尤其,進入21世紀后,傳統的工業化道路,依靠大量資源和資本投入支撐經濟的外延增長,不能有效地配置資源,容易造成資源緊張,破壞生態環境,也增加了解決就業的難度,隱含著銀行壞賬的增加和金融風險等矛盾日益凸顯。2000年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做出了關于制定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提出第十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是“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經濟結構”。調整的途徑包括:大力發展服務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十六大進一步提出要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需要走的是綠色、節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依靠人力資本支持經濟的內涵增長,通過廣泛運用科技成果,使效率提高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通過發展服務業,促使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使經濟的整體效益得到提高。
面對新型的工業化道路,現在國內還有許多制度性的安排沒有改變。其一,政府官員仍然掌握很大一部分重要資源的配置權力,比如,土地、貸款等。其二,干部考核制度不善,指標體系的成本很高昂。其三,以增值稅為主要稅種的財稅體制不利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吳敬璉針對目前我國發展新型的工業化道路提出幾個建議:第一,關于就業問題。我國有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需要轉到非農產業就業,城市里還有一些新的需要就業的人口。沒有GDP的高速度是不可能解決就業問題的,但重化工業創造新的工作崗位的能力很差,需要大力發展小企業,發展服務業。第二,對于服務業是否要在工業化的基礎上發展,有人列出了時間的序列:輕型工業化、重型工業化、信息化。吳敬璉認為這是在曲解歷史。第三,就工業化內部而言,各國工業化過程中必然有一個重化工業階段。需要討論的主題并非是工業內部結構的問題,也不是中國要不要有基礎工業的問題,而是現代經濟發展有沒有一個“重化工業階段”。再者,中國下一步發展的目標是什么?吳敬璉認為我們所說的“新”,首先是新到20世紀初期,不要再走19世紀的老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在發展的同時也要注意環境和資源的保護。正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必須堅決扭轉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狀況,全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逐步構建節約型的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節約型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