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叔子

中部怎么崛起?中部的經濟崛起,必須有人文環境的同時崛起。
義利合一和諧發展
日本明治維新一開始,執政者為了擺脫落后的狀態,盡快實現現代化,就向歐洲學習,提出“脫亞入歐”的口號,一心發展工業,致力繁榮經濟,片面追求商業利益。結果,事與愿違,在開始30年中,道德失范,物欲橫流,坑蒙拐騙,假冒偽劣,陷入了泥潭怪圈。吃一塹,長一智,日本總結了經驗教訓,決心以優秀東方文化傳統作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規范。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澀澤榮一,他對日本實現現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日本企業之父”、“日本金融之王”、“日本近代經濟的最高指導者”、“日本現代文明的創造人”。因為他適時提出了“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的經營理論,確立了經濟發展的“義利合一”的管理思想。晚年,他以85歲高齡,受聘于日本財界“二松講堂”,講授他經營理論與管理思想的源頭《論語》;他身后,日本將他的講義《論語與算盤》出了書,中譯本還加了一個書名《商務圣經》;日本立了他的銅像,一手拿《論語》,象征“義”,一手拿算盤,象征“利”,即象征“義利合一”的士魂商才、工商興邦、發展經濟的理念。澀澤榮一認為有“義”,就是要有士魂;有“利”,還得有商才。他說,有士魂“而無商才的話,在經濟上會招來滅亡之運,故有士魂尚須有商才。”“所謂商才,原以道德為本,舍道德之無德、欺瞞、詐騙、浮華、輕佻之商才,實力賣弄小聰明、小把戲者,根本算不得商才。商才不能背離道德而存在。因此論道德之《論語》自當成為培養商才之圭臬。又處世之道極難,若能熟讀《論語》且細玩味之,自然會大有所悟。故我生平尊奉孔子之教,同時以《論語》為處世之金科玉律,經常銘之座右而不離。”正因為如此,他“能不斷地從《論語》中有真正致富之道。因此,《論語》與算盤兩者,形疏實親。”顯然,日本經濟的發展,表明了經濟的發展既需要正確的市場運作,又需要良好的人文環境,而且兩者不可分割;顯然,關鍵是在“人”上作文章,既要見物,更要見人,既要見利,更要思義,義利合一,和諧發展。《墨子·天志一》講得對:“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因為“義者,宜也”。宜就是合適,適于時,適于地,適于人,以人為本。

對經濟崛起而言,人文建設是個環境;對地區崛起而言,人文建設是題中應有之義,經濟與人文兩者不可分割。關鍵在于“以人為本”,“義利合一”。《紅樓夢》中也深刻展示了曹雪芹的“義利合一”的管理思想。讀一讀第五十五回與第五十六回中寶釵、探春與李紈三個人對榮國府的管理情況,特別是讀一讀第五十六回中她們三個人對大觀園管理改革思想的一段對話,就能深刻地理解“義利合一”理念的巨大作用。第五十六回的名稱,“敏探春興利除宿弊,時寶釵小惠全大體”,就講明這點。探春明察大觀園的宿弊,從物質層面上、從“利”的層面上提出了承包方案;并以公開競標方式進行個人承包:一是每處都有專人修理花木,二是不作踐天物,三是老媽媽能有小補,四是省去園丁工匠,即興利,從而不僅承包者可得其利,而且更根本的是可將消費性的大觀園改造成為生產性的大觀園。探春得意地說:“登利祿之場,處運籌之道者,竊堯舜之詞,背孔孟之道。”她的眼光局限于興利這物質層面,從“利”的層面,將物質與精神、將利與義截然分離,登利祿之場,就要千方百計謀劃賺錢,從而就要背孔孟所講的仁義之道。寶釵就不同了,尖銳地批判了探春背孔孟之道的論點,深刻地指出:“學問之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學問一提,那小事越發作高一層了。若不拿學問提著,便都流入世俗去了。”學問就是孔孟之道,就是“義”,就是“精神”,就是看到人的思想,“義生于眾適,眾適合于人心”,孔子講仁,就是愛人,孟子講義,就是適眾,孔孟都是講要看到人,要顧及絕大多數的人的利益。
兩個文明互動眾適
經濟發展同社會進步、經濟昌盛同文化繁榮、物質文明同精神文明、經濟基礎建設同上層建筑建設,在本質上,是互動的,是不可分割的。縱觀古今,橫看中外,幾乎概莫能外!歐洲文藝復興,伴著來了歐洲現代科技的興起;美國經濟實力強大、科技水平高超,相隨相依的是文學藝術的高度發展;我國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之治又何嘗不是如此!義與利不可分割,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無法分離。“義者,宜也。”《淮南子·主術訓》明確提出:“法生于父,義生于眾適,眾適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眾適,就是適于眾,適于眾理,適于眾情,適于眾利,適于眾欲;這就是要顧及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制經濟、誠信經濟。無法,無規矩,何言公平的競爭?!無信,無義,哪有競爭的基礎?!法不可能管到一切,誠信則可充滿社會與個人的一切空間與時間。孔子講過,“君子義以為質”,“信以成之”,義落腳在誠信上。孔子講的:“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亞里斯多德曾尖銳地指出:“人一旦離開道德與公理,將是一切動物中最兇惡、最骯臟的縱欲貪婪者。”科學技術是雙刃劍,高科技更是如此。塞翁得馬,安知非禍?一旦高科技成果落入縱欲貪婪者手中,那就是災難。道德與公理說是義。啟蒙思想家盧梭講過:“任何一種欲念,只要你能控制它,它就是好的;如果你讓它奴役你,它就變成壞的欲念了。”哲學家黑格爾講過:“凡一切人間的事物:財富、榮譽、權力,甚至快樂痛苦等,皆有其確定的尺度,超越這個尺度,就會招致毀滅。”這個尺度就是“義”,就是道德與倫理,這是從社會得以生存、發展與進步中人類實踐得出的永恒不變的結論。失去道德、倫理作為精神規范的經濟發展、市場競爭,必將陷入自我滅亡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沒有良好的人文環境,缺乏自覺的遵紀守法意識,喪失人與人之間的終極關懷,經濟發展就沒有了保障,就迷失了方向,就將導致了事與愿違的嚴重后果。這樣,對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國家,又談什么去吸引外資、去引進人才、去發展經濟?!

《易·賁卦·彖傳》講:“文明以上,人文也。”對人而言,對人的社會而言,“文”的標準就是“文明”。“文明”者,就是各種社會形態即道德、倫理、風俗、習慣、制度、法律等等都要光明、正大、明亮、燦麗、適眾,符合人性,使人幸福;“以止”者,就是要用之作為立足點,作為規范,作為標準。人文,就是要以人類社會特有的道德、倫理、風俗、習慣、制度、法律作為人類的立足點,以此來規范人類的一切社會活動。正如上述,這種“文明”,這種“以止”,就是人類特別是偉大的思想家們從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得以發展、憑以進步的實踐中感悟、思考、認識而認真歸結出的永恒不變的結論。《易·賁卦·彖傳》中講:“觀乎天文,以察是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可觀,時變可察,客觀規律可識,按客觀規律辦事必須遵循,違之必敗;人文可觀,但要行之于社會,就必須“化”,必須“化”而“成”,移風易俗,違之必滅。喪失了人文,人類社會就不成為人類社會。愛因斯坦曾說:“關心人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斗的主要目標。”這就是我們現在一再強調的“以人為本”。他又強調指出:“我們切莫忘記,僅憑知識和技巧并不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幸福和尊嚴。人類完全有理由把高尚道德標準與價值的宣道士置于客觀真理發現者之上。”正因為如此,他強調人類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須確立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通過內心不懈的努力來擺脫反社會的、具有破壞性的天性,使人類成為一個幸福的群體。”沒有文化的建設、發展與進步,只憑科學技術,只憑經濟,只憑法制,要使人類成為幸福的群體,是完全不可能的。
文化崛起應有之義
講中部崛起,必定含有文化的崛起、人文文化的崛起。崛起,不能僅把文化作為崛起的環境來認識,來操作。不含文化的崛起,不是全面的、真正的崛起,這也決不能崛起來;而且將會誤入岐途,陷入泥潭。但經濟是基礎,崛起的基礎必然是經濟的崛起,經濟建設是中心,必須要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說人們富裕起來,國家強盛起來。孔子講過:“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一定要取之以義,富之以義,就是孔子所強調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就是要以“適眾”的“行而宜”的“義”作為指導思想。在今天,就是要以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出發點與歸結點。離開了正確的指導思想,離開了崛起中應有的文化建設特別是人文文化建設,崛起決不可能!

中華民族文化中有個很好的哲理,就是有整體思想,能全面地有聯系地認識與處理問題。都江堰工程,正確地處理了工程與自然的關系;中醫辯證施治,正確處理了人體與自然的關系;孔子力主六藝施教,正確處理了德(禮)、美(樂)、體(射、御)、智(書、數)諸方面素質教育的關系。所以,我認為,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文化作為世界惟一的最古老的民族與文化,不但沒有消亡,而且歷史也沒有過中斷,這同中華民族文化中整體思想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現在,我們要中部崛起,一定要有整體思想,不能片面地、短視地只搞某一方面的建設;而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全面發展,協調發展,以達到可持續發展。其中,文化建設、文化崛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今天,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信息技術、通訊技術高速發展,文化的表現形式、文化產品多種多樣,文化同經濟、政治的結合更加緊密,而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猶如文化這只鳥的雙翼,缺一不可。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應彼此作用、相互支持、共同發展,文化建設決不能脫離經濟建設、政治建設與社會發展。這樣才合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合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合乎時代發展的潮流,合乎社會發展的規律。但是,文化最重要的內涵是精神,精神貫穿與浸透文化的方方面面,精神也貫穿與滲透經濟、政治等方方面面。科學文化最重要的是科學精神,主要是堅忍不拔的求真務實的精神;人文文化最重要的是人文精神,主要是深沉敦厚的求善務愛的精神;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交融而成的“止于至善”的和諧而創新的精神,這也是我們所要建設的先進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設,特別是人文文化建設,最本質的就是精神文明建設,就是“以人為本”的建設。沒有文化,沒有精神,就沒有了靈魂,就沒有了方向、動力、基礎。文化領域、精神領域、思想領域不可能真空,這種文化、精神、思想不去滲入、占領,另種文化、精神、思想就會去滲入、占領。所以,鄧小平同志講得很深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中部地區要崛起,就要高度重視思想的解放、觀念的轉變、文化的建設。中部地區承東啟西,聯南接北,人口眾多,歷史悠久,人文文化深厚,科技力量強大,資源豐富,產業重要;特別是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良田沃野,糧倉林庫,幾乎無處不在,幾乎無類不有。歷史與地理的條件,決定了中部地區在全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沿海先發展,西部大開發,東北要振興,這完全正確;而且制定了相應的政策,這十分應該。但是中部地區不能中“空”,否則就沒有整體,就沒有全面,就沒有和諧。沒有理論上的認識,不行;沒有實踐上的政策,也不行。中部地區挾有長江黃河兩大江,擁有洞庭、鄱陽兩大湖,歷史文化沉淀極為深厚,有豐富的中原文化,有繁榮的吳越文化、有一定影響的巴蜀文化,尤其是有完整的荊楚文化,特別是有極為豐富、可歌可泣、煥發著時代光彩的紅色文化。由于歷史與地理的條件,“九省通衢”的湖北在中部地區社會主義建設中占有先導地位。湖北是荊楚文化的最主要地區,并兼容多種文化,有從屈原到聞一多,有老子、莊子,還有作過重要客居的李白、蘇軾,既有強大楚國的廣闊疆土與爭雄三國的遼闊戰場,更有近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的驚天動地的史跡與圣地。正如有人指出,荊楚文化有著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有著有容乃大的開放精神,有著舍身為國的愛國精神,有著浮想聯翩的浪漫精神,有著燭隱幽微的探索精神,能一飛沖天,能一鳴驚人,真是“極目楚天舒”!由于歷史、地理、文化、經濟、政治原因,特大城市的武漢及其城市圈子,在中部地區建設中具有龍頭作用。中部地區承歷史傳統、仗地理條件、籍農業基礎、憑資源優勢、靠產業沉淀、特別是挾深沉豐厚的文化底蘊,顧全大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振奮精神,萬眾一心,自強不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努力發展文化事業,創造和諧的人文環境,必將、全面、協調、可持續地崛起!
(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北省政府咨詢委員會主任、華中科技大學教授)